葉利欽被命名為“鮑里斯”,在俄文中是“斗志”的意思
葉利欽離去的次日,莫斯科下起了大雪。可這在4月的俄羅斯并非罕事,人們平靜地送走了這位前總統,只有那些“大人物”們記起了8年前,葉利欽突然宣布辭職離開克里姆林宮之際也是這樣雪花紛飛。
4月24日,流亡英國的俄羅斯“寡頭”別列佐夫斯基接受莫斯科電臺訪問時,稱“葉利欽是勇于改革的人”。以別列佐夫斯基的身份,這樣的評價傳到普通俄羅斯人耳朵里可能有些刺耳。相比之下,烏克蘭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的評價中性一些,他說:“葉利欽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像所有偉大的政治家一樣,沒有邏輯可遵循。”
不做“卑微的小火苗”
1990年,葉利欽在接受英國《泰晤士報》記者采訪時說,“人應該像明亮的火焰一樣生活,放出最大的光芒,最終火焰會熄滅,但那也比卑微的小火苗強。”終其一生,葉利欽確實對卑微庸常比對死亡更恐懼。
他的左手只剩下三個手指,但另外兩個手指并不是丟在戰場上。那是二戰爆發后,11歲的葉利欽不甘心留在后方,學校里面有一個軍火庫,他便邀集同學偷了兩枚帶導火索的手榴彈,來到60公里外的森林里想把手榴彈拆開看個究竟。勸說伙伴們退到離他100米遠的地方后,他把手榴彈放在一塊石頭上,舉起鐵錘,對準手榴彈一錘砸下去。這個好奇的少年不知其中危險,沒有將雷管去掉,只聽一聲巨響,左手的兩根手指不翼而飛。
從出生那一天起,危險就與葉利欽如影隨形。出生受洗時,神甫將他放入桶中,就同別人聊起天來,并因發生爭執,忘了孩子。事后趕來的母親尖叫一聲,沖了過去,將孩子從桶底撈出。生命頑強的葉利欽因此被命名為“鮑里斯”,在俄文中是“斗志”的意思。
俄國歷史學家和傳記作家昂尼德·姆列欽在《克里姆林宮的主人》中分析道,心理學家們認為,早年有過危難經歷的人,成年后會在潛意識里對生命的價值產生不同于常人的看法,葉利欽可能也是其中的一個,他不遵從常人的邏輯。
“政治家的邏輯”
葉利欽為世人所知是在1987年的10月。作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他當時擔任蘇共政治局候補委員、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不過兩年,就在蘇共10月全會上鬧出“十月事件”,打破蘇共高層政治生活慣例,向黨內二把手利加喬夫發起直接攻擊。
盡管葉利欽反復聲言自己是想推動改革,但這種作為顯然與“政治家的邏輯”不符。戈爾巴喬夫在回憶錄中說,葉利欽的工作方法“從一開始就帶有民粹黨人的性質”。為了體察民情,他經常微服私訪,“一會兒乘上公共汽車或者電車,跑到商店或者門診部”,“于是第二天這條新聞在莫斯科鬧得滿城風雨”。
對于葉利欽下令取消莫斯科市的特供商店,讓妻子同普通市民一樣上街排隊購物;籌建起一批食品、肉類加工廠和乳品生產廠,公開向民眾許諾在最短時間內解決香腸和酸奶長期短缺等老大難問題,戈氏也認為這不過是在群眾中為自己撈取名聲。
“十月事件”的后果是葉利欽被撤銷政治局候補委員、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職務,改為擔任蘇聯建委副主席。從州委書記到政治局候補委員,當時只有56歲,前途一片光明的葉利欽為什么要那么做?這成為蘇聯各色政治人物回憶錄中討論的焦點話題。
“你要珍惜俄羅斯”
12月31日莫斯科時間12時整,葉利欽通過俄羅斯公共電視臺向俄羅斯人民發表新年講話。人們以為是與往年一樣的新年致詞,沒有太當回事。但是,聽著聽著,就覺得味道不對。葉利欽說:“……多少無眠的夜晚,摧心地憂慮著,到底需要怎么做,才能使人民活得安好。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任務。現在我要離開了。我已經盡我所能……”
隨后,葉利欽宣布在20世紀的最后一天辭去總統職務,把俄羅斯總統職權交給政府總理普京代理。盡管葉利欽告別演說顯得無比真誠,仍有人懷疑他還有說不出口的理由。
葉利欽辭職前后,西方媒體正在熱炒葉利欽家族挪用援助資金和卷入洗錢活動的丑聞。
葉利欽的小女兒塔吉雅娜·季亞琴科,被西方媒體稱為葉利欽“家族集團”的核心人物,1997年大選后被正式任命為總統顧問。不領取薪金的她,個人財富卻迅速膨脹。這些報道說,葉利欽的“家族集團”“分布在俄羅斯那些國民經濟命脈行業”,具有“壟斷控制權”。除了葉利欽身居要職的女兒、女婿外,億萬富翁別列佐夫斯基、俄羅斯前私有化計劃負責人丘拜斯以及繼續留任的總統辦公廳主任沃洛申等,都是“家族集團”的主要成員。
面對這種指控,辭職10個月后,葉利欽利用舉辦自傳《總統馬拉松》新書發布會的機會就“家族集團”丑聞做出單方面解釋,說他們一家住在國家分配的別墅里,自己的私產只有一套公寓、一座別墅、一輛國產小汽車和一些家具;存款不到100萬盧布。
一些時政觀察家們認為這不合邏輯,他們提出的證據是,普京接過總統職位當天即簽署《關于對停止行使全權的俄聯邦總統及其家人提供法律保障的命令》,保證葉利欽及其家族不被追究法律責任。葉利欽很可能是以權力換取財產安全。
但普京接手后,不光簽署了這個保護前總統家族的命令,還在就任四天后解除了季亞琴科總統顧問的職務,改組了葉利欽的總統辦公機構;讓寡頭們去了該去的地方,霍爾多夫斯基進了監獄,別列佐夫斯基流亡英國。
對于這次不合政治家邏輯的做法,葉利欽在回憶錄中這樣解釋: 快到1時,我起身和大家告辭,并向門口走去。我在走廊的電梯旁停了下來。我差點兒忘了一件事。我從衣袋里拿出總統的鋼筆,就是剛才簽署最后一個總統令的鋼筆,送給了普京。行了,現在一切都完成了,今天想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想同普京說點告別的話。但他前面的工作是異常繁重的,說什么呢?
最后,他說:“你要珍惜俄羅斯!”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