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如何消費?
由于中產階層已經基本擺脫了物質上的羈絆,因此在消費上首先體現出對生活品質的注重。“有房有車”是邁入中產階層的一個簡單易識的標志,這兩樣都直接關系到生活質量的提高。住房市場化改革之后,中產階層最大的一筆消費當然就是購買屬于自己的住房,這包括裝修、家具家電等附帶消費。住房賦予了他們“有產者”的身份和穩定感;同時,購買在哪里和什么樣的住房、如何進行裝修,這些也意味著他們獲得了在福利分房時代不曾有過的選擇自由。同樣,汽車既是識別一個人社會地位最直接的標志,又能賦予其獨立的私密空間并擴大其活動的自由。一位出身貧寒的美國明星說過,你在公共汽車上哭,和你在私家的奧迪車里飲泣,畢竟不一樣。無論是車還是房,都使中產階層獲得了一個自主的新空間。
中產階層看重社會聲望,用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的話說,存在著強烈的“地位恐慌”;同時又常常是時尚性傳媒的主要受眾,因此同其他階層相比,他們在消費上的前衛性十分明顯。另外,多數中產階層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在消費方面還表現出明顯地追求生活品味和格調的趨勢。他們一般都裝備了知名品牌的電腦和手機,擁有若干件國外奢侈品牌的商品,手邊放著的一般是《財經》、《三聯生活周刊》、《時尚》、《中國國家地理》等典型的中產階層讀物,對具有異國風味和別樣情調的外國餐館情有獨鐘,對餐廳氛圍的關注甚至超過食物本身;他們不但有錢還有閑,經常會去咖啡廳或酒吧坐坐,有時還會去劇院或是博物館,周末會開車去郊區放松心情,黃金周則去外地甚至國外旅游。
對身體的關注是中產階層消費的又一特點。平民在社區空地上鍛煉,而中產則是去健身房,因為他們已經開始接受“你的身體成為你社會等級的宣言”的觀念。對于中產的女性而言,包括化妝品、香水、服飾、美容等在內的“美麗消費”則尤其重要。有些白領麗人每年在“美麗”上的消費相當可觀,她們擁有信用卡、銀行卡以及各種商場、美容院的金卡、貴賓卡或打折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卡通人”。她們如此舍得消費,在某種程度上與來自身邊“中產們”的群體性壓力有關——不少公司的女職員們工作之外交流最多的信息,就是名牌化妝品和高級服飾。
目前媒體對中產的消費文化給予了放大和渲染,甚至將其形容為“消費敢死隊隊員”,使整個社會都處在一個對白領消費的盲目崇拜中。其實,雖然消費前衛是中產階層的一個基本特征,但是也應看到,由于特殊國情造成了他們消費上的多樣性甚至是矛盾性,或者說理性與激情、節儉與奢侈并存。由于脫胎于鄉土社會和物品短缺的計劃經濟,不少中產人士都出身于農村家庭或是有過農村生活經驗,這就使得傳統的節儉、實用等品格在他們身上仍然發揮著重要影響。因此,我們也才會看到有些月薪過萬的中產人士仍然很自然地將剩菜打包或是穿著從路邊小店買來的便宜貨,這是一種典型的“收入是中產,消費是平民”模式。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被冠之以“月光族”、“負翁”頭銜、熱衷于超前消費的年輕白領,卻屬于“收入是平民,消費是中產”的模式,有陷入“消費主義”泥坑的危險。
通過消費的自我宣言
今日,追求財富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觀,而社會存在的“仇富心理”主要針對的是通過權錢交易而暴富的權貴者,因此,通過個人能力和勤奮致富的中產階層更需要用消費來證明他們取得的成功和社會地位,這勢必要求有一定程度上的“炫耀性消費”而不可“錦衣夜行”。在這個意義上,消費是中產階層的一種自我宣言。
媒體為我們描繪的中產階層消費圖景通常是:他們懂得享受生活、講究品味、敢于消費、追逐名牌、引領時尚,似乎中產們通過消費為經濟增長做貢獻的同時也在消費中達到了自我實現,笛卡爾的名言也因此被改為:“我消費,故我在。”
如果說把耐克換成登喜路,把普桑換成奧迪,就被認為是進入“成功人士”的范圍了,這種通過消費來區別他者和界定自我的辦法固然簡單,但同時也很容易誤入歧途。2006年網絡上沸沸揚揚的“雅閣女事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分析標本。開本田雅閣的她鄙視開平民化“QQ”的人,而又對那些擁有“特權”車號者頗為不滿。這個例子典型反映出作為“夾心層”的中產們一方面有著一定的優越感,另一方面卻時常為其社會地位而焦慮。這一事件提醒我們應該防止“嫌貧愛富”思想在中產階層中的蔓延。
向誰看齊?——中產階層的西方情結
一般而言,中產階層是一個積極的“地位追求者”。中產階層消費文化的基本特點簡而言之就是:“求同于上,求異于下”,即求同于自己所羨慕的社會上層,求異于不如自己的社會下層。由于1949年以后中國社會的“去階層化”,傳統的士紳文化基本上已不復存在,盛行的是經濟和生活上的平均主義,因此,新生中產階層就與西方國家的中產階層不同,他們基本上沒有一個明確的“貴族文化”可以模仿。這樣,西方的中產階級就成為了中國中產階層效仿的替代對象。
相比于平民階層,中產階層不僅在經濟上有能力也在文化上更傾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這種“西化”是崇拜美國的現代化和歐洲悠久傳統的結合物:購買汽車就像賽馬一樣要講究其高貴的“血統”;樓盤式樣最好是“歐陸”風格或者小區名稱聽起來像是在歐洲有個遠方表親;偏愛的咖啡不是“拿鐵”就是“卡布奇諾”......其實,保羅·福塞爾在《格調》中就曾指出,對于缺乏貴族傳統而又渴望向上進取的美國中產階級而言,偉大的等級圖騰是“英格蘭母親”,以至于房地產開發商用諸如“溫莎”(英國公爵名)等詞匯來給道路命名以迎合中產階級的“崇英情結”。在這一點上中國的中產階層有過之而無不及。
“高尚生活”?——從消費到生活
“中產就是一種生活方式”,這話確實是有道理。因為“Class”這個詞的多重含義中也包括品味、風度的意思。如果將符合一定的生活方式作為判斷中產的標準之一,那么符合的人數就會減少很多。中產在消費中表現自我、界定自我,也在尋找自我和實現自我,當然也可能是迷失自我。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消費和生活等同起來,更不能將高消費和高尚生活等同起來。
其實,中產階層渴望的自主性絕不僅從消費領域就能得到滿足。有時看似是“我的生活我選擇”,背后卻隱藏著大眾傳媒和商人看不見的操縱之手。“成功人士”、“高尚生活”的各種物質性指標目的就在于不斷激發中產階層的消費欲望;而房地產炫富廣告中“見證奢華”、“至尊”、“上流”、“頂級豪宅”等字眼也時常刺痛他們本不堅強的神經。
當我們把目光從“消費”轉向“生活”時,會發現,同樣是咖啡廳,“異國情調”的消費空間成了產生交往理性的“公共空間”;同樣是閱讀雜志,在“購物指南”和“時尚引領”等欄目之外,廣泛閱讀經濟社會題材有助于中產者理性和建設性的思考;同樣是上網沖浪,除了感受時髦的網上購物,他們也可以在論壇討論中發揮積極作用;同樣是住房,對于中產者個人是最主要的一項財產,對于小區成員則是一種典型的“集體消費”。我們在大中城市頻頻出現的新型社區業主維權運動中看到了不少中產者活躍的身影,對物業收費標準等的公開討論甚至是集體談判已經超越了消費的個人層面而具有了建設共同生活的意義。
“中產”之“中”
中文里的“中”字可以用來組成諸如“中流”、“中堅”、“中樞”、“中庸”、“中和”等不少內涵豐富的詞匯。因此,“中產”的“中”字應該不僅僅局限于形容其財產,畢竟社會對中產者的期待絕不僅是發揮其消費主力軍的作用,而且也包括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行使相應權利以及合理引導生活方式等多個方面。他們應該在成就動機、職業道德、素質提升、文化品味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向整個社會尤其是低收入和低文化階層提供一個可學習的榜樣,有助于促進良好的工作倫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社會秩序的形成。關注中產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關注我們這個社會的時代精神及其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