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電磁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測物體做勻變速運動的加速度,是高中階段的一個重要實驗。實驗操作完后從三條紙帶中選擇一條比較理想的,舍掉開頭比較密集的點子,在后邊便于測量的地方找一個開始點,我們把每打五次點的時間作為時間的單位,也就是T=0.02×5=0.1s,在選好的開始點下面標明0,在第六點下面標明1,在第十一點下面標明2,在第十六點下面標明3……標明的點0,1,2,3……叫做記數(shù)點,如圖1所示,兩個相鄰記數(shù)點間的距離分別是s1、s2、s3……本文擬談談如何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求物體的加速度。
1逐差法及演繹
1.1逐差法
由此看出,此法在取平均值的表象下,實際上只有s1和s6兩個數(shù)據(jù)被利用,其余的數(shù)據(jù)s2、s3、s4、s5都沒有用,因而失去了多個數(shù)據(jù)正負偶然誤差互相抵消的作用,算出的結果的誤差較大。
例1某同學做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物體的加速度實驗時,挑出的紙帶如圖2所示,他每隔4個點取一記數(shù)點,并標明了各記數(shù)點間的測量數(shù)據(jù),已知電源頻率為50Hz,通過計算,求物體的加速度a。
解析由逐差法知
(2)逐差法對奇數(shù)段數(shù)據(jù)的處理
由前述分析知道,用逐差法處理時,需用實驗數(shù)據(jù)的長度段數(shù)為偶數(shù),若為奇數(shù)段,應舍去一段長度數(shù)據(jù),而變成偶數(shù)段,按誤差最小分析,理應舍去正中間一段,但對要求不高的中學階段也可以任意舍掉第一段數(shù)據(jù)或最后一段數(shù)據(jù),再按以上方法處理,但要注意舍掉正中間的數(shù)據(jù)時兩組相應數(shù)據(jù)之間的實際間隔大小。
例2圖3為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小車帶動的紙帶記錄的一些點,在每相鄰的兩點中都有4個點未畫出,按時間順序取0、1、2、3、4、5六個點,計時器所用電源頻率為50Hz,用刻度尺量出每個點到0點的距離分別是(單位:cm):8.78、16.08、21.87、26.16、28.94,通過計算求出小車的加速度,說明小車運動的方向。
顯然,得到的計算結果②式和前面的①式完全相同,但這種做法卻避免了“逐差法”求多個a,再求平均值的麻煩,思路上更清晰、計算更簡捷,有一步到位的感覺。“連續(xù)相等時間里的位移”中“相等時間”的長度可任意選取,而不必拘泥于紙帶上已給的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T。我們把這種方法稱為“一分為二法”。
“一分為二法”有以下優(yōu)越性
(1)易于操作,可以快速求得計算結果
“一分為二法”的思路比較清晰,只需記住公式Δs=aT2,取合適的“時間間隔T”即可,因此這種方法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運用起來也比較方便、快捷。
(2)提高計算結果的準確性
用“一分為二法”求加速度a的過程中,只存在一次計算結果的近似,而“逐差法”在求多個a值時,會存在多次計算結果的近似,從而增大了最后結果的誤差。
(3)可以減小測量誤差
若用“一分為二法”,我們就可以只進行兩次測量,測出sⅠ和sⅡ,與“逐差法”相比,測量次數(shù)減少了,也就是減少了測量誤差的次數(shù);而且,sⅠ和sⅡ比s1、s2、s3、……的數(shù)值更大,測量的相對誤差也會減小。
綜上所述,“一分為二法”使用起來更方便,也更準確,有著比前述“逐差法”更大的優(yōu)越性。
例3如圖5所示是用打點計時器打出的一條紙帶,其計數(shù)周期為T,則加速度a為多大?
2圖象法
由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和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推出,做勻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位移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就等于物體在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先根據(jù)測定的位移數(shù)據(jù)利用公式vn=sn+sn+12T求出打第n點時紙帶的瞬時速度,如求出自第一點到第5點各點的瞬時速度,即 ,然后用橫坐標表示時間t,縱坐標表示瞬時速度v,在坐標平面上標出(T、v1)、(2T、v2)……各點,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可畫出一條直線,它就是物體運動的速度圖像。理論上可以證明勻加速直線運動的v-t圖線是一條直線。直線的斜率是加速度數(shù)值的大小。若這些點不在一條直線上,要讓盡量多的點在直線上,不在直線上的點對稱分布于直線的兩側。圖線的斜率k=tanα=Δv/Δt=a,即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圖像法可以減小偶然誤差對實驗的影響。因為作圖時要求實驗點要落在直線上或均勻分布在直線兩側,所以作圖本身就是一個取平均的過程。
例4利用打點計時器測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小車的加速度,如圖6給出了該次實驗中,從0點開始,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的紙帶,其中0,1,2,3,4,5,6都為記數(shù)點。測得:s1=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s5=3.39cm,s6=3.87cm。
3直方圖法
把紙帶上的s1、s2……s6各段準確地剪開成6段,按圖那樣貼在坐標紙上,彼此不留間隙也不重疊,使紙帶下端與橫軸重合。s1段的左邊與縱軸重合。橫軸為時間軸,令每段紙帶的寬度表示一個周期T=0.1s的值。縱軸為速度軸,每段紙帶的高度sn跟對應的速度成正比(把時間T內的平均速度n=snT當作其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這樣T=0.1s時,縱坐標上1cm高就表示10cm/s的速度。在每段紙帶的上邊緣中點畫一個小“+”作為數(shù)據(jù)點,由于存在誤差,所以這6個“+”不會都在同一條直線上,畫一條直線使之通過盡可能多的數(shù)據(jù)點,并使直線兩側的數(shù)據(jù)點大體相等,這樣就起了取平均值的作用,這條直線就是小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在這條直線上任取兩個距離較遠的點,如圖中的b和c,讀出它們的坐標數(shù)值(tb,vb)、(tc,vc),就可以代入公式a=vb-vctb-tc算出a值。用這種方法求a值和利用逐差法求a值得到的結果是一致的
例6學生在一次實驗中,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的點,0,1,2,3,4,5,6為我們在紙帶上所選的計數(shù)點,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為T=0.08s,并測得相鄰的計數(shù)點間的位移s1=2.2cm,s2=3.1cm,s3=3.8cm,s4=5cm,s5=5.8cm,s6=6.6cm,求加速度a。
解析把紙帶上的s1、s2……s6各段剪開成6段,把6段紙帶貼在坐標紙上,如圖8所示,縱軸為速度軸,t=0.08s時,縱軸坐標上1cm高表示12.5cm/s的速度。在每段紙的上邊緣中點畫一個小“+”。連接各點得到一直線,它就是物體運動的速度圖像。在直線上選取a、c兩點,其坐標為(33.75,0.08)和(78.75,0.4),加速度a=78.75-33.750.4-0.08=141cm/s2=1.41m/s2
綜上所述,在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實驗中,由打好了點的紙帶求加速度,方法有多種,其中,“逐差法”著眼于局部,偏重于數(shù)學方法,物理意義不明顯;“一分為二法”著眼于全程緊扣物理意義,計算簡單明了;“圖像法”和“直方圖法”直觀,物理意義明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