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資銀行入股、并購外資銀行的事件層出不窮,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定的規律。如中資銀行在并購的市場選擇和進入方式上都表現出獨有的特點,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困難需要面對等??偨Y這些規律將對以后的并購操刀者大有裨益。
在我們以前的印象中,似乎一直只有歐洲、美國、日本的大銀行經常會進行跨國并購,那離我們很遙遠;隨著建行、中行和工行的改制,美洲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高盛、安聯和運通等戰略投資者的入股,銀行并購的氣息飄到了我們家門口。近兩年,我們終于也陸續看到了中資銀行入股、并購外資銀行的事情一件件發生。中國的銀行終于走出去了。
認識并購事件的背景
為什么我們以前很少聽說過我國哪一家銀行并購外國銀行,而現在各家大銀行不但邁出了步伐,而且還這么快呢?首先簡要分析一下并購事件發生的大背景。
經濟發展和企業“走出去”的必然要求。從90年代開始,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反映在資金面上,中國外匯儲備已經超過1.3萬億美元,儲蓄總額突破14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已由外匯資金短缺變成外匯資金盈余,同時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在此條件下,我國完全有能力,也更應鼓勵企業“走出去”,讓中國企業獲得更多的市場、技術和資源。截至2006年底,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累計凈額達906.3億美元,有5000多家境內投資主體共在全球172個國家(地區)設立境外直接投資企業近萬家。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在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傳統金融結構下,“走出去”的企業難以獲得高效的金融資源。國內銀行提供的服務剛剛起步,創新業務品種不多,一般商業銀行提供的多是傳統的擔保業務,較為有效的只限于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的專項貸款或其主導的銀團貸款。而我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同樣以傳統業務為主,其全球分布也很不均勻,難以在國外對“走出去”企業進行有效支持。
國有銀行競爭力提高后的內在需要。在我國的銀行體系中,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占據了主要的位置。長期困擾這四家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家投入的資本而得到了較為徹底的解決,終于摘掉了頭上“不良貸款率過高”的標簽。這就等于把長期壓在銀行身上的一塊大石頭給搬走了,他們能夠輕裝上陣,不再是病怏怏的了。改制的深入和各戰略投資者的引入,改善了他們的國際信譽,身體也變得更加健康。隨著建行、中行和工行陸續在香港和內地A股上市,大量資金血液流入了它們的心臟,它們變得更加健壯了。加上多年的打拼和先進經驗的引進,作為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風險管理能力也在不斷提高。雖然銀行不能短時間內就擁有很高的內功,但它們至少顯示了擁有一身好功夫的潛質。
人民幣升值壓力下管理美元資產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外貿盈余的大量流入,人民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升值壓力。從匯改以來,人民幣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升值,帶來了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的升值,因此銀行資產以美元標價也是不斷在增加的。這也使我國銀行變得更強壯。工行、中行和建行三家銀行在香港上市,共融資幾百億美元,再加上戰略投資者的美元入股,數量龐大的美元給各家銀行帶來了不小的運用壓力,加上美元貶值,銀行產生了不小的匯兌損失。讓這些美元走出國門,通過海外并購把美元進行投資,無疑是降低風險的有效途徑。
探究戰略與目的
宏觀上配合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要求中資銀行提供越來越多的國際化服務,中資銀行國際化發展是適應外向型經濟日益深化的戰略選擇。中資銀行在為本國企業提供投行業務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企業多是中資銀行的客戶,他們更傾向于選擇開戶行為自己辦理業務;中資銀行則無須再作繁瑣、消耗成本的各項企業調查以了解企業的資信狀況、所處行業狀況等,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企業的詳細信息。并且由于文化背景的一致,本土的企業與銀行的溝通自然更加有效。
成為業務國際化和綜合化全能大銀行的戰略措施。這首先是成為業務國際化國際銀行的必要途徑。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程度總體不高,除中國銀行在海外有較多的分支機構外,其他銀行在海外設立機構很少。雖然幾家大銀行上市后,市值都進入世界前十大銀行,但規模與國際化程度極為不相稱,很難將這些銀行稱為國際化大銀行。近些年來,各銀行都加強了海外業務拓展進程,在國外設立的代表處、分行不斷涌現,但步伐較慢。而收購海外銀行恰恰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機構拓展途徑,可迅速占領該國“橋頭堡”,進入當地市場。國際大銀行需要建立良好的國際網絡,通過并購布局國際銀行網絡是一種積極主動且較為迅速的做法。
其次是成為業務綜合化的全能銀行需要海外并購加以推動。我國現階段對銀行業實行的是較為嚴格的“分業經營”制度。我國《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不得投資于非自用不動產。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這條規定明確了銀行不得投資于證券、信托、保險這三項業務。這點與國際上一些國家的規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美國1999年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正式肯定了銀行業的混業經營模式,德國一直以其“全能銀行”著稱,瑞士亦是一直實行混業經營。以前一些實行分業經營的國家如英國、日本,兩者也分別于1996年和1998年通過立法明確改革為“混業經營”的模式。混業經營已是世界銀行業的發展趨勢。與國外先進銀行相比,我國的銀行可提供的服務范圍較為狹窄,不利于與這些跨國銀行競爭,同時也無法分享證券、保險業務帶來的利潤增長。但我國《商業銀行法》并未禁止商業在銀行境外的跨行業經營。在國外的投資銀行業務拓展成為了銀行跨業經營的突破口和練兵場。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銀國際控股公司、工商東亞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都是國內大銀行與國外相應金融機構合作的產物。除了投資銀行業務外,中國銀行對新加坡飛機租賃71%股權的收購,使中國銀行進入了租賃行業。在國內,工商銀行也已經設立了金融租賃公司。相對于在國外設立機構,對外國銀行的并購和入股,來得更為直接。新收購的銀行可以在當地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既可以從事國內銀行相同的業務,也可以從事國內銀行不能從事的業務,從而在海外首先實現業務的綜合化,部分達到全能銀行的目的。隨著經驗的積累和國內監管法律的松動,銀行就有基礎成為真正的全能銀行了。
有助于商業銀行收入與風險的更好平衡。我國商業銀行的收入主要來自國內,而海外業務收入占比仍然偏低,與國際先進銀行來自海外市場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在40%以上相差甚遠。面對國際競爭對手國際化程度的深入,上市后面臨盈利要求的壓力,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等,我國商業銀行將會進一步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分享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增加海外業務收入比重,減少單純只靠國內一個市場的壓力。同時,國際化發展是中國銀行業分散金融風險的重要途徑。通過資產在各地區的配置實現風險的配置,有效降低總體風險。單純依靠國內市場時,這存在很大的集中性風險,當國內市場出現較大波動時,商業銀行難以應付。國內市場出現波動時,海外市場對分散風險非常有效。任何經濟都難免出現周期性波動,跨國經營是分散周期性風險,從而實現中資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并購途徑的分析
從這幾年我國銀行業并購的事件可以總結出以下特點。
在市場選擇方面。首先考慮亞洲市場,香港是輻射全亞洲的一個較好基點。亞洲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伙伴。中國香港、日本、東盟是我國的前十大貿易伙伴國家/地區。而且我國銀行業對亞洲經濟和市場更為熟悉,在國家文化上相似點也很多,在地緣上也更為接近,這便于并購后的管理。無論是建設銀行并購美國銀行(亞洲),還是工商銀行在印尼和澳門的并購都能很清晰地看出這個特點。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在亞洲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國銀行也紛紛在這里扎根落戶,無論是增設機構還是通過并購當地銀行增強實力。從前幾年的工銀亞洲收購華比富通股權銀行100%的股權,到建設銀行并購美國銀行(亞洲)100%的股權,都可以看出,各家銀行都想在金融中心做大做強,站穩腳跟,輻射整個亞洲市場,成為亞洲有影響力的銀行。
其次關注新興市場,尤其是非洲。新興市場潛力大、成本低、競爭不充分、進入壁壘低,并且經濟增長率也明顯高于發達國家。我國銀行業如果通過并購進入,就可以分享這個市場經濟增長帶來的收益,為我國的銀行資本提供較高的利潤率。如果與我國的投資貿易關系密切并購效果會更好。從這個角度看,非洲就成為我國銀行跨國并購的重要選擇。中國同非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從2000年開始,中非貿易額每年以接近40%的速度遞增,充分顯示出中非貿易蓬勃發展的增長勢頭。中非貿易已逐步發展為一般貿易與對外投資、承包工程、對外援助等多種經濟合作方式的相互結合,投資帶貿易、工程帶貿易的特點十分突出。工行選擇入股非洲第一大銀行的南非標準銀行,不但可以為工行客戶在非洲開展業務提供絕佳的金融平臺,還將對整個非洲市場都有輻射擴散作用。從地域經營上看,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有利于跨國經營。我國也屬于新興市場,對于自己走過的路和別人可能要走的路較為清楚。
最后不放棄歐美發達市場。發達國家競爭相對激烈,格局穩定,壁壘很高。一是當地的監管法律要求較高,二是多家跨國大銀行已經在這個市場上分割而據,只留下了較小的市場空間。他們也不愿意新的競爭者進入加劇競爭。除非是經營上出現問題的銀行。如果能并購進入歐美發達國家市場,這就能表明我國銀行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已經達到了當地的監管要求,這對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地位和聲譽有很大的提升。但這并不容易,成本也可能很大,比較現實的是先參股,等待機會并購出現問題的當地銀行,如國家開發銀行和民生銀行先參股巴克萊銀行和美國聯合銀行,然后再逐步增加入股比例。
在進入方式方面。由傳統的新設境外分支機構為主,轉為新設分支機構和兼并收購、參股并舉。
首先是繼續爭取新設境外分支機構。新設境外分支機構時間較為漫長,難度也較大,尤其是在歐美發達國家。自1991年美國《外資銀行強化監管法案》實施以來,美國以反洗錢為由強化了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外資銀行在美設立分行受到各種限制。招行在2001年在紐約建立代表處,在2007年3月向美聯儲提出設立紐約分行申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1月8日批準了招商銀行在紐約設立分行的申請,這是自1991年美國《外資銀行強化監管法案》實施以來中資銀行首次獲準在美開設分行。招行在申請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題,這些問題主要在于中美兩國銀行業在法律環境、會計準則等方面存在差異,在申請過程中必須讓對方更了解中國監管與美國的監管的一致性。同時,設立分支機構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不能夠盈利。
其次是加快實施境外兼并收購。僅僅依靠傳統的新設分支機構的方式難以適應國際化進程。經驗表明,戰略性收購有明顯的協同效應,對提高市場份額、提高資本和資產回報率有積極作用。2006年資本排名前十的銀行幾乎都是通過并購不斷壯大的。長期以來中資銀行海外發展主要靠新設分支機構的方式,這與國際先進銀行還有一定差距。在這次并購浪潮中,我國銀行對國外一些小銀行采取了并購的途徑進入當地市場,如工商銀行并購印尼Halim銀行,從而順利進入印尼市場。
最后是積極參股當地銀行。當無法進行兼并收購時,參股就成為銀行的一種較好的投資方式。通過參股可以獲得股票的溢價收入,可通過參股進行銀行間業務合作,促進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投資、結算等相關業務。通過參股,中資銀行有望快速獲得服務海外客戶的網絡和技術平臺。如工行以54.6億美元購入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權,受益于中非貿易,工行的公司銀行業務將從這筆交易中獲得可觀增長。南非標準銀行將為工行客戶在非洲開展業務提供絕佳的金融平臺。此次并購將給工行帶來的收益還包括,標準銀行在非洲之外的網點,以及針對資源行業提供的銀行金融產品。但是參股存在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那就是中資銀行難以在短期內獲得被參股銀行的經營主導權。
困難與挑戰猶存
適應國外監管法律。中資銀行走出去不光取決于我們自身,特別是在主流市場,像紐約、倫敦等市場,還受一些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的干擾。國外大銀行一方面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面卻給我們走出去設置障礙,比如資本充足率達不到要求,或者風險管理能力不強。在我國主要幾家大銀行股改上市后,這些方面有所改善。現在考慮比較多的就是我國的監管水平、監管能力不符合國外的標準。并購完成后,雖然我們進入了市場,但也帶來了新的風險,首先就是法律風險。我國銀行監管規則和國外有很大差異,對于熟悉國內規則的中資銀行來說,如何熟悉并且適應國外的監管環境和法律標準是銀行海外并購面臨的最大挑戰。同時,國外有些政府機構也認為我國的大銀行都是國有銀行,國有銀行的對外擴張有可能是為了實現國家的政治目的,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市場經濟個體行為。
整合國內外人力資源。我國的絕大多數銀行,一直就在國內開展業務,缺乏國際銀行管理的人才和經驗。雖然我們現在“有錢”了,但花錢容易,管理好錢才是最重要的。國際化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一方面中資銀行自己要培養國際人才隊伍,同時也要在全球范圍內配備關鍵崗位的高級人才。因此,中資銀行在并購海外銀行后,對中方人員和本土人員的有效整合將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是要讓被并購方員工相信中資銀行有很好的管理能力和管理人才,同時中方也要對被并購方員工表現出充分的信任,以保持銀行業務的穩定運行。并購雙方互不信任的風險是極大的。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