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共有現象。綜觀世界經濟發展歷史,所有走上現代化之路國家的一個根本性特征,就是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斷減少。梳理和分析英國這個最具代表性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程及政策演變,可以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相似階段解決相關問題提供有益的思路。
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程的特點
英國農業勞動力開始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工業革命前的16世紀。這時由于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新興的工商業城市,從而形成了最初的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但此時農業勞動力轉移是在農村以內部家庭為紐帶,通過兼營農業和手工業方式實現的,因而轉移過程緩慢。研究表明,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歷程體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轉移背景的獨特性。英國在農業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具有獨特的背景條件,如早期機器大工業的空前發展;始于15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小農經濟的“圈地運動”,是英國所特有的條件。英國歷年向海外凈移民1000多萬人,殖民擴張歷時之久規模之大,也是其他工業化國家所不及的。無疑這些對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二,轉移過程的漫長性。英國是工業化最早的國家,但農業勞動力轉移卻經歷了長達四個世紀的時期,即使只考察機器大工業出現以后的階段,其轉移的速度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也并不快。
第三,轉移方式的遞進性。在英國,工業部門一直是容納勞動力最多的部門,直到20世紀50年代后,服務業才逐漸成為容納勞動力最多的部門,但其勞動力來源主要不是農業部門,而是傳統工業部門所釋放出的勞動力和新增勞動力,勞動力的轉移呈現出由農業——工業——服務業的遞進結構。
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政策的演變
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政府政策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從政策的形成和演進角度看,英國勞動力轉移政策表現為從嚴厲限制到積極推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血腥立法”限制階段
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最初是由圈地運動引起的。圈地運動本身,不是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而是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前提;圈地的目的,是為了養羊賺錢,而不是為了擴大農業生產。由于牧場不能容納過多的農業勞動力,因此產生了大量剩余勞動力。當時英國還沒有發展到機器大工業生產階段,非農業部門也還沒有產生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所以這些被驅趕的農民,除少數人受雇于農場和手工業工場外,絕大部分人成為生計無著、四處行乞的流浪漢。他們逐步向城市轉移,成為游民、失業者和貧民。在圈地運動開始的最初200多年里,英國圈地運動受到法律的限制,規模不大,失地農民的問題還沒有嚴重到威脅舊國民體制存在的地步,失地進城農民被簡單地看成流浪漢和懶漢。英國統治階級禁止他們到處流浪,通過“血腥立法”,加以嚴懲。愛德華六世在位時,于1547年通過了被認為是都鐸王朝最嚴厲的懲治流浪漢法令。健康流浪漢將被逮捕,在前胸打上“S”烙印,被罰做兩年奴隸;如果逃跑,將被判終身為奴;逃跑兩次,將被判死刑。
由單一的限制性懲罰向救濟過渡階段
隨著圈地規模的擴大,失地農民的數量在增加,英國政府逐步認識到進城流浪農民的問題并不是簡單的失地農民的過錯,而是由社會轉型帶來的。于是,英國政府采用了恩威并施的手段,即救濟和懲罰并用的兩手政策。最初英國政府允許對無勞動能力和老弱病殘等流浪漢進行救濟,后來逐步擴大救濟范圍。但是,開始時救濟基金主要由私人和私人機構來進行。政府并不承擔責任。從亨利八世開始,英國政府開始承擔起組織救濟和籌集救濟資金的責任。
英國工業革命加速了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進程。為此政策層面的調整即所謂歷史上有名的“斯賓漢姆法”。該法對流浪者、失業者等貧困人口實施補貼,具體方法是根據食品價格決定工資標準,對工資達不到標準者,由政府給予補貼。然而這種救濟只是暫時的辦法,它不僅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而且造成了更多的社會問題。英國政府的另一種應對方是推出鼓勵向海外移民的政策。英國在海外移民中,主要轉移的是游民、失業者、貧民和犯人,而對于熟練工人的轉移英國政府是嚴格禁止的。英國通過這種手段,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英國本土的人口壓力和社會矛盾。
謀求就業機會和提供政府救濟并重階段
在本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實踐中,英國政府認識到移民和流放只是權宜之計,只有創造工作機會,積極促進就業,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樣英國在政策導向上開始發生轉變,而工業化的發展,也為這一政策提供了可能。因為在工業化初期,盡管工業部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失地農民本來可以比較容易地在工廠謀到一份工作,但是由于當時工廠工作條件十分惡劣,收入極低,失地農民寧可乞討過活,也不愿意在工廠做工。而在工業化中后期,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這主要是受到社會物質財富增加、工人生活和勞動條件得到改善以及海外殖民掠奪的影響。不過,在這一時期,失業問題成為比流民更為嚴重的問題。許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找到工作后,很快又失業,失業問題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而失業問題毫無疑問需要由國家來解決,因此英國政府以解決失業問題和社會福利問題為突破口,來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英國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培養游民的勞動習慣,積極開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同時,英國政府還努力創造就業機會,同時繼續對流浪者、失業者等貧困人口實行救濟性福利措施。
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啟示
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歷史進程及其政策演變,體現出許多共性的和規律性的東西,是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益借鑒。
政府需要推出積極的政策予以支持和引導
在勞動力轉移道路上存在著制度制約因素,積極主動消解障礙性制度,為人口自由流動創造條件,才能促進和加速勞動力轉移進程。英國的歷史發展證明:只有束縛和壓迫農民們的各種制度逐漸松懈、瓦解,越來越多的農民才能夠獲得自由遷徙和流動的權利。在我國,絕大部分省區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一些制度性障礙因素,如戶籍制度、勞動就業制度、子女城市就學制度、入城收費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勞動力向城市自由流動,這既不利于農村人口城市化,也不利于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發揮。
同時,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入城鎮,城市經濟難以吸納眾多就業人員的情況下,政府應當建立失業救濟、養老保險、勞動技能培訓和醫療服務等一套系統的社會保障體系,降低農村移民過多對城市經濟造成的沖擊,從而減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負面效應,將城市化的社會成本降到最低限度。只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城市化快速進行中農村移民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保障他們的最低生活需要,才能發揮社會“穩定器”作用,才能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工業化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渠道
目前,我們國家大部分人口依然生活在農村,還處于勞動力轉移起步階段。必須大力發展工業化及相關部門產業,增加城市經濟對農村經濟的輻射區域和對農村社區剩余人口的“拉力”效應,從而在城市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接收機制,吸納剩余勞動力參與城市經濟活動。否則,農村剩余勞動力僅僅是被農業“推出”土地,農民們雖然擺脫了農業,但他們“離土不離鄉”不會成為城市人口,至少大部分不會變成穩定的城市人口。勞動力轉移的過程僅僅完成了一半,農民走出了農村,卻沒有進入城市。這些剩余勞動力不過變成“季節性”打工群,周期性游動于城市和農村之間。因此,只有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從地理空間的變化,轉向生存方式和社會身份的變化,才能真正完成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鄉村工業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益補充
在城市現代大工業沒有建立時,發展鄉村工業,緩解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超快造成的就業壓力,為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準備條件。一般來說,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是難以同步的。如果工業化落后于城市化,顯然,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尋求不到足夠的就業崗位,而無法實現充分就業導致失業。在我國的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不同步的矛盾也很突出,工業吸收就業人員的有限性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化發展的“瓶頸”,這種狀況在全國許多城市不同程度存在,在工業發展薄弱地區尤其如此。而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南方一些省份農村勞動力轉移已經走上發展“鄉村工業”之路,并正在這條道路上行進。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