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言學習和語言交際中,聽力理解是比較重要而又較難獲得的一項技能。對于聽力訓練來說,最容易出現偏誤的就是語音。本文擬從語音、語調、詞義、語義、文化等角度對留學生聽力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偏誤進行分析。
關鍵詞:留學生;聽力;偏誤分析
聽力是指聽別人說話的能力,也可以說是一種話語理解能力。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聽力理解是比較重要而又較難獲得的一項技能。留學生的漢語聽力因母語干擾,會產生負遷移作用。對于聽力訓練來說,干擾來自各個方面,如語音、詞匯、語法及文化背景,其中最不容易徹底排除掉、也最容易出現偏誤的就是語音。聽力訓練首先必須識別話語所賴以存在的語音,同時要建立通過語音而理解詞義和語義的能力。因此聽力訓練是語音識別、詞義理解、語義理解等綜合能力訓練。本文擬從以下幾個角度對留學生聽力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偏誤進行分析。
語音偏誤與聽力偏誤
對于語言交際來說,聽和說密不可分。從語言學習過程的角度說,一般來說,聽要優先于說。因為只有聽懂了對方的話語,才可以隨之做出回答,即說話的反應。在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時,必須先聽,然后才能跟著模仿。聽得懂,才能學會說,聽的能力越強,說話就學得越快。從語言交際實踐的角度來說,聽的時間總是要大于說的時間。在語言交際的實踐過程中,“說”是“輸出”,是主動行為,不會說的話可以不說,或者換一種方式說。“聽”是“輸入”,是被動的行為,說話人說什么話,不能由聽話人決定。如果聽不懂別人的話,就無法用語言進行正常的交際。既然聽和說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因此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正確的發音對提高語音識別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換言之,留學生在語音方面的偏誤也會導致其聽力訓練的偏誤。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在語音方面的偏誤有如下幾種情況:
舌尖音的偏誤有的留學生在做聽力訓練時會把“四”聽成“十”;把“使者”聽成“死者”;把“宗旨”聽成“終止”;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留學生對于“z、c、s”與“zh、ch、sh”這兩組聲母的“發音”混淆而造成的語音偏誤。
漢語的舌尖音包括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許多外國留學生都發不準。而這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音難點。而在舌尖前音與舌尖后音比較之下,舌尖后音zh、ch、sh這一組對留學生來說就更加困難。學生們常把“知道”說成“機到”,把“老師”叫成“老西”,也就是把舌尖音發成了舌面音。再如sh這個音,日本和英國學生受母語的影響,會把sh發成舌葉音[ ∫]。要糾正他們的發音,就需要對留學生講清楚:發sh時,是舌尖上抬而不是舌葉;舌體要向后運動而不要整個地向前運動;舌頭的邊緣并不用力,一般情況下雙唇不必收攏或前伸。同時要對這兩組發音進行多次的對比訓練,使正確的發音成為習慣。
鼻音聲母n與邊音聲母l的偏誤這也是留學生容易產生偏誤的兩個音。在日語里沒有邊音,因此日本學生對于鼻音和邊音的區別很不敏感,例如“哪”、“來”、“兩”音都發得既像n,又像l。除了日本留學生以外,英國留學生在邊音發音時會發得類似舌尖后擦音r,舌尖似乎在口腔里滾動似的。這是由于母語的負遷移造成的。英語中沒有與漢語一致的邊音,英語中的“流音”類似漢語的邊音。但它的位置不固定,常常移動,而且發音時肌肉遠不如漢語的邊音那么緊。例如英語“very well”中well一詞末尾的輔音[1]是流音,它發音部位在舌的中部,不可能肌肉緊張。因此,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會出現邊音過松而近似舌尖后濁擦音r這樣的難點。在聽力訓練中,英國留學生會出現l、r偏誤,把“熱了”聽成“樂了”。
留學生在單韻母方面的偏誤留學生在單韻母方面的偏誤主要是偏松偏展,音色不穩。如“科、河、各”的發音,韻母部分發音不夠緊張,聽起來像是加了“兒化韻”;反映在復韻母方面偏誤就是介音丟失,動程不到位。如“懷”聽起來好像是“還”,“畫畫”像是“哈哈”等。而在鼻韻母方面則是前鼻音與后鼻音混淆。如將“安全”讀成“昂全”,將“歡迎”讀成“含銀”等。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由于自己母語中缺少某種對應的語音,因此在聽感上也會有對某種語音不敏感的現象。
語調偏誤
廣義上講,語調包括所有語句層面上的韻律表現,如停頓、輕重音、節奏、整個語句及句尾的音高變化。在過去對外漢語教學常常忽視語氣語調對于各種各樣語用功能的表達作用。現在由于重視“交際”和“功能”,語氣和語調在教學中越來越被重視。在漢語水平考試的聽力部分測試中,很多選擇題都有賴于說話人對語氣的正確把握。有些留學生出現聽力理解偏誤是由于不能準確理解一些帶感情色彩(如同情、諷刺、贊嘆)的詞語的語調,不了解有感情色彩的慣用語的意思,不注意體會說話人的語氣的結果。
例如:昨天我們搞的那項試驗又失敗了,大家急得要命,小李過來,一個勁兒地說風涼話。
這句話問學生說話人對小李是什么態度?關鍵是要理解慣用語“一個勁兒地說風涼話”以及說這句話時流露出來的不滿的語氣。“說風涼話”意思是“不但不幫忙,還在旁邊譏笑諷刺”。說話人說“小李過來,一個勁兒地說風涼話”,可見說話人對小李很生氣。
由于人類在情感、態度、情緒等方面擁有的共性,不同語言之間在語氣的表達上似乎極易溝通。聽外國人說話,即便說話的內容一點也聽不懂,但一般人仍能從語調中判斷出說話者情緒、態度的變化。然而,外國人在學漢語時,判斷說話人的語氣語調并不容易。因為漢語是聲調語言,字調和句調都以音高變化為主要表現形式,如何在表達某種語氣時使字調和句調能夠兼顧,做到字調與句調的有機結合,這是外國留學生學習的難點。總的來說留學生的錯誤有兩種:一是不懂得漢語靠調域的變化來表現語調的音高變化,而沿用了其母語的語調表現形式,這樣的結果是把字調全部丟掉了。這種情況在初級階段,留學生對漢語聲調還不熟悉的時候最容易發生。二是不明白所謂陳述的降、疑問的升事實上是句末調域下限的低和高,他們卻表現為句尾調型的降和升,造成句尾字調的畸變。
準確理解詞義、語義
詞義是指一句話或一篇話語中一個詞的意義。語義是指大于詞的語言單位,即詞組、句子、語段和語篇的意義。在一篇聽力練習材料中,必然有學過的詞和生詞,聽力訓練中學生如能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同時掌握常用的關聯詞語,也會減少聽力偏誤。此外,固定詞組和慣用語的語義理解也是困擾留學生的主要因素。因為這類詞語的意思并不完全體現在字面上,而是比較隱蔽。
例如:我也看透了,咱們倆合伙不是那么回事,我當初錯走了這步棋。
“錯走了這步棋”在這句話里的意思跟下棋完全沒有關系,因為前邊說了“我也看透了,咱們倆合伙不是那么回事”,所以知道在這句話中“錯走了這步棋”是“承認合伙失敗了”。
再如:“甲:管理員會同意我們拍照嗎?乙:沒戲。”
“沒戲”是俗語,意思是“不可能”。有的學生不了解這個俗語的意思,會錯誤地理解為“沒有戲曲,怎么拍照”。留學生在聽力訓練過程中較容易出現的失誤就是不能把握整句或整段的中心內容,而是根據聽到的個別字或詞語來作出判斷,結果判斷往往是錯誤的。
聽力教學中不可忽視文化因素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聽力訓練中不可忽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文化因素。隨著學生的漢語水平的提高,文化因素在交際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有一個這樣的事例:一位教師在聽力課上給日本學生講“龜兔賽跑”的故事。聽后讓學生回答問題,作復述練習,并簡單談談感想。一個女留學生在談感想時說:“我是多么愿意做一個大烏龜呀!”這主要反映了中日兩國文化觀念、文化習俗上的差異。在古代的中國和現今的日本,烏龜都有耐力、長壽的象征意義,所以日本學生所說的“愿意做一個大烏龜”,意即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兒地學習。而烏龜在現今中國人的心目中,用來指妻子有情夫的男子。這種由于文化習俗、文化心理不同所造成的交際障礙,在對外漢語的交際中隨處可見。
教師應該研究留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偏誤的原因,了解學生在學習的各個階段可能會發生哪些偏誤,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楊寄洲,崔永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周思源.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3]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
宋麗嫻,女,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本文責任編輯:李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