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職教育的飛速發展為許多高職女教師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和平臺,同時社會的多重要求與自身的多重角色也對高職女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既是壓力,又是動力。高職女教師只有不斷進行自我調適,培養健康的心態,學會超越自我,才能在事業上有長足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女教師;心理困惑;自我調適
高職女教師大都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有著與男性教師并不遜色的素質水平。然而,由于高職女教師具有多重的社會角色與身份,家庭觀念較強,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等,以至于一些高職女教師在其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中失去了和諧,發展的鏈條出現了斷裂。導致發展鏈條出現斷裂與發展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高職女教師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
高職女教師心理困惑的表現
壓力大高職女教師的心理狀況比男教師較差,這可能是受傳統文化影響的結果?!澳兄魍?,女主內”的社會文化背景,使女教師承受著比男教師更為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負擔。她們既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體力量,又是家庭中的主婦;既要干好本職工作,又要面臨較多的家庭問題;既要贍養老人,又擔心孩子的升學和就業問題;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又要應付家中的瑣碎事務。工作、生活的雙重壓力使她們在心理上出現不良癥狀的機會較多,諸如失眠、焦慮、抑郁、暴躁等,失去了高校女教師應有的從容與優雅、熱情與聰慧。
矛盾多知識女性的成長過程中會經常出現諸多的矛盾沖突,一方面想成為賢妻良母,另一方面又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她們要上很多課,要進行教育管理與科研,要培養較強的實踐能力,要具備“雙師型”的素質……繁重的工作任務使高職女教師既想發展,又不堪重負。一方面想利用一切機會為自己“充電”,為自己的發展尋找更廣闊的平臺,另一方面又無法完全擺脫家庭、子女等問題的困擾,在事業與家庭的天平上,放棄任何一方就意味著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在割舍不下、猶豫不決中錯過了再發展的機遇;一方面作為新時代的知識女性,有個性,想獨立,希望擺脫自己在社會中的劣勢位置,另一方面又對事業、命運缺乏一種主動挑戰的精神,而是寄希望于他人,等等。
焦慮深高職女教師絕大部分都存在好勝、攀比、希望完美、希望成功的心理需求,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希望自己會更好,但當與別人進行橫向比較時,心理的天平就會失衡、傾斜。比如,與在大學甚至是重點大學讀研、讀博、任教的同學相比,覺得不如別人,自慚形穢,拒絕交流,封閉自己,心理失衡,工作上一旦遇到挫折,就會產生極強的焦慮心理,埋怨自己的運氣不好。特別是從中專學校升格而來的教師,從教中專改為教大專,心理上缺乏充分的準備,學問上缺乏堅實的基礎,對教育教學工作充滿恐懼,害怕見學生,害怕學生提問。由此失去了往日的熱情,對生活感到疲憊與無奈,無法享受教育生活的快樂與意義,把教育工作當作一種沉重的負擔。另外,高職女教師與男教師在職稱評定、提高學歷上處在同一條起跑線,當男教師輕松地完成學歷提高、職稱晉升時,被事業、家庭、子女、老人等問題搞得精疲力竭的高職女教師心中的焦慮感就會像腐蝕劑一樣,影響到高職女教師的身心健康。
狹隘重中國的女性長期處于被支配、被關照的地位,長期的被動地位和封閉的狹小生活空間,使得她們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于狹小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種較為明顯的狹隘心理。面對別人的成功,特別是同性的成功,常常會表現出冷漠甚至是嫉妒,自己不能取得成功,也不希望別人成功,別人成功了就表現出狹隘心理;面對復雜的人際交往不知所措,對別人的冷淡不能察覺,對別人的熱情心存猜忌;面對有矛盾、有分歧的同事,嫉恨心理強,往往抓住一件小事不放,缺乏寬廣的胸懷與包容的氣度,等等。
高職女教師心理困惑的自我調適
臺灣心理學家何永鈺教授曾提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公式:B=P/E。B指癥狀出現率,P指內外壓力的總合,E指個體對內外壓力的承受能力。我國學者申荷永也提出了一個類似的公式: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壓力﹢身心疾?。?(應付技能﹢自信心﹢社會支持)。盡管這兩個公式均不能完善解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但給我們的啟示是顯而易見的,即一個人的心理困惑是多方面、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勇于直面心理壓力,學會自我調節孟子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教師播種著人類的文明火種,可謂責任重于泰山。這當中少不了激烈的競爭,激烈競爭最明顯的后果便是壓力,壓力已經滲透到高職女教師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壓力可以帶來負面影響,但也具有積極的意義,人總是要有壓力的,但壓力過大就會走到反面。《禮記·雜記下》中言:“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弗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教師的工作和學習也應勞逸結合,張弛有道。心理學研究表明,持續處于興奮狀態不僅會傷害腦細胞,且易超越大腦皮層的臨界值,出現效率曲線的低谷。超重的工作,繁重的家務,瑣碎的管理,無休止的備課、大量的作業批改,永無止境的競爭,使得高職女教師氣喘心虛,甚至引發職業倦怠心理。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工作的變化,便是休息?!备呗毰處煈撜_地面對壓力,做自身心理調節的心理醫生和營養保健師。首先,要學會了解自己、悅納自己。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應有清醒的認識,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樹立較為客觀的自我意識。其次,要保持情緒的穩定。清貧、清高概括了教師的形象,但當教師走出“象牙塔”,面對變幻莫測的世界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困惑和心理不平衡,這些情緒如不及時疏導,勢必會給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教學帶來巨大的傷害。實踐證明,自我調節是改善心境最好的方法。再次,要善于交往??鬃诱f:“三人行,則必有吾師焉?!苯處煹纳缃环秶毡楠M窄,人際互動非常有限。高職女教師應該利用身邊現有的教育資源,廣交朋友,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認識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可以擴大視野,滿足歸屬感,有時也可將自己的壓力和煩惱向朋友宣泄,這些不失為緩解心理壓力的好方法。最后,要樹立壓力承受觀。壓力既然不可避免,特別是當壓力過大又無法抗拒時,不妨抱著“豁出去”的態度,把壓力變為動力,也許會出現柳暗花明的局面。
尋找自己的坐標,學會自我定位大多數女教師心胸不夠開闊,缺乏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胸懷,往往在事業上對待同性競爭意識十足,這種競爭會使自己失去已有的優勢。一些女教師自身的不足與病態般的嫉妒,使她們不善于運用自身的有利因素,盲目地與不應與之競爭的對象競爭,最后損人不利己。所以,高職女教師必須克服視野不開闊、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過多注意小節等不足。要在堅持自己做人原則的基礎上講團結,講理解,要豁達大度,不要小肚雞腸。要有超常的胸襟和魄力,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聽得進逆耳之言、非難之言,咽得下酸甜苦辣。正如陶鑄同志所言:“心底無私天地寬?!辈唤锝镉嬢^,不為區區小事所煩惱,有容人、容事、容言之量,用寬宏的氣度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是高職女教師在激烈競爭的今天立于不敗之地的不可缺少的心理調適方式。高職女教師要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女教師并不比男教師差,在某些方面女教師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女教師要想在事業上與男教師齊頭并進,或者獲得發展的機會,要付出比男教師更大的犧牲。因此,高職女教師應該解決好自身多重角色之間的不協調,事業與家庭并不矛盾,丈夫、子女并不是自己事業的絆腳石,高職女教師也可以在事業、家庭中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途徑,前提是要處理好家庭與事業的關系,平衡好自己的感情砝碼,使事業成功成為家庭幸福的基石,使家庭美滿成為成就事業的堅強后盾,取得事業家庭雙豐收。高職女教師應該樹立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保持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不斷為自己制定出新的奮斗目標,始終保持旺盛的斗志。
提升教師德性,體驗教育喜悅羅素講過:“一個教育者應該愛年輕人,但僅僅這一點是不夠的;它還必須具有對人類優秀品質的正確理解。”美國著名道德哲學家弗蘭克納提出:“從道德上講,任何道德都要求社會本身尊重個人的自律和自由……?!蔽覀円渤Vv“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知名學者豐子愷把人格比作一只鼎,支撐這只鼎的三只足是:思想——真,情感——善,品德——美。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諧統一,才能為人師表。因此,高職女教師要注意修自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的品格,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在任何利益的驅使、誘惑下都能潔身自愛,把握自己,決不能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那樣隨波逐流,滑入平庸和世俗之域。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垂范;禁止學生做的,自己要身體力行。要使高職女教師的精神之美成為教育領域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充滿人文和人性色彩,沐浴在這樣陽光下的學生一定是健康的、積極的、向上的、全面的。這樣做會獲得學生的敬重,教師也會得到快樂。高職女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作為教育者認同受教育者的理解力。理解力是一種發生在主體間的雙向的整體影響,教師的理解能帶來學生對教師的親近、理解、共鳴,學生的理解也會成為教師感受自身價值的力量源泉。提升教師的理解力應側重于體驗學生生活學習的情境意義,對學生進行意義的指導,使學生理解自身與世界的關系,理解精神的價值所在,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實,情感得到升華。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理解必須“先行”,學生才會將教師視為可信賴的人對之傾訴,師生之間的理解才會發生,道德教育的效果才會自然提升。教師被比喻成“人才母機”,女教師更是如此。既然是“母機”,就要有“母愛”。西方社會的“博愛”,中國人心中的“仁者愛人”,“有教無類”的思想都是教師德性不斷提升的表現。當教師懷著赤誠之心對待學生時,學生會以自己特有的敏感,經過自己的觀察與體驗,領悟教師的善意和對自己的真誠愛護,就會產生親近感。反之,學生對教師的厭惡會成為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礙,有一句教育格言說得好:“假如你厭惡學生,那么,當你開始時就已經結束了。”
更新教育觀念,學會自我設計女性成才的關鍵在于充分發揮內在的主觀能動性。面對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高職女教師還需要更新教育觀念。首先,應樹立男女平等的觀念,“女子無才便是德”、“三從四德”的時代早已過去,在新時代的舞臺上,女人和男人可以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高職女教師應該拋棄傳統的舊觀念,克服依賴男人的思想觀念,根據自己的專業,自己的興趣特長,形成具有自己風格的教育教學模式,既不好高騖遠,也不自卑自棄。具有創造性的教育實踐可以使高職女教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興奮、喜悅、成功的感受以及所謂“高峰體驗”。其次,高職女教師要勇于參與競爭,在職稱晉升、競聘上崗、教學競賽等活動中要勇于參加,通過參與,不僅有機會獲得成功,更可以使高職女教師在各種活動中成熟、成長、堅強起來。機會轉瞬即逝,有志于發展的高職女教師不必作謙謙君子,應大膽地展示自己,讓所有的人了解自己的才干,相信機遇一定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再次,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高職女教師應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自我理想的實現。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新一代的高職女教師應成為品性高尚的人,不辱使命的人,符合時代需求的人。
高職教育是一個鮮花盛開,芳香四溢的百花園,高職女教師是百花園中最亮麗的風景。高職女教師應帶著春天的嫵媚、夏天的熱情、秋天的優雅、冬天的從容走入高職教育,走入高職學生當中,熏陶和影響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改革開放培養出更多高質量、高素質、高品位的職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柳友榮.教師心理保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2]陳慧.高職女教師再發展心理障礙解讀[J].職業教育研究,2005,(9).
[3]方方.教師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王玉紅(1969—),女,河北保定人,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