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改革是發展高職教育的核心,應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考核手段等幾方面探討教改途徑,從而實現為生產一線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與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等技術管理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高職;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改革
改革教學內容
高職土建類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面向基層,適應項目實施階段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等技術管理應用型人才。學生應在具備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建筑結構》課程是高職土建類工程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任務有兩方面,一是為學生對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及以后專業知識的擴展建立良好的知識平臺,二是使學生掌握建筑結構方面的基礎知識及有關的構造要求,具備在實際工作中分析和解決一般結構問題的能力。目前,高職院校開設的《建筑結構》課程基本上是由《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結構抗震》四門課程整合而成的,但很多整合只是簡單的排列組合,并沒有將這四門課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融合在一起,內容還是包括結構設計原理與結構設計兩大塊,沒有打破原有的學科化內容體系,沒有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針對這一現象,我院根據“以就業為導向”的基本原則,分析了學生就業崗位對知識結構的基本要求,構建了面向一線的教學內容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做了如下調整:
重新整合課程內容,強化結構構造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度,打破原有的學科體系,將《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結構抗震》四部分內容融合為結構設計方法、結構材料、基本構件、結構設計(簡介)、結構抗震設計基礎、結構施工圖幾大塊,精簡了一些重復交叉的內容和不常用的知識,補充了新內容,突出了各部分內容的內在邏輯性。在教學中,很多教師依然沿用舊的教育理念,重理論,輕構造,花費大量的時間講述公式理論推導,對構造要求只是簡單講解甚至不講,這種思路是錯誤的。根據我院對一線人員所需知識的分析,建筑結構構造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比理論知識更加重要與實用。針對這種狀況,必須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加大構造課的內容和課時,使學生能夠真正學到適應崗位的必備知識。
根據培養目標合理確定教學重點高職土建類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要面向基層,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將來實際工作的需要,突出實用、實效。根據這一思路,確定了以下教學內容為重點:(1)結構基本概念;(2)結構基本構件的設計計算與構造,突出講解建筑施工中常見的結構計算問題;(3)鋼筋混凝土樓蓋、鋼筋混凝土多層及高層房屋、砌體結構房屋、鋼屋蓋的構造,重點講述抗震構造;(4)結構施工圖的識讀,混凝土結構以講述平法施工圖為主,在學生具備了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緊扣規范,吸收最新成果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緊扣規范,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教學內容引自哪本規范的哪一條,一定要講清楚,講解中應注意區分強制性的條文、嚴格遵守的條文、應該遵守的條文、允許稍有選擇或允許有選擇的條文等四種條文情況,使學生養成學習規范、遵守規范的習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結構不斷出現,教材發展的速度是遠遠跟不上現實的,因此,在教學中應及時補充最先進、最前沿的知識,保證教學內容始終緊跟建筑業發展的步伐,不脫節,不滯后。
注意教學內容的銜接,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建筑結構》課程通常以《建筑力學》、《建筑識圖與構造》等課程作為先修課程,后續專業課有《建筑施工》、《概預算》、《招投標》等,授課中應注意這些課程內容的銜接。可以通過一個完整的工程實例將這些課程連接起來,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了解整個工程從設計到招投標到施工的過程。實踐性教學環節在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體現高職特色,實現“零距離上崗”的教育目標上具有重要作用,應該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建筑結構》課程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建筑結構課程設計與工地認識實習,建筑結構課程設計應從過去的重培養學生設計能力調整為以培養學生識讀施工圖的能力和熟悉結構構造知識為主;工地認識實習可穿插在教學中,主要目的是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建筑實物對比,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增加感性認識,縮短學習與就業之間的距離。
改革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
采用新型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強調“三中心”,即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采用“滿堂灌”方式,忽視了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與當今社會強調實用技能,強調知識創新等素質教育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需要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也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師生單向傳輸的教學模式,實行雙向互動式的教學。
1.案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敘述課本上的內容,學生就會對有些條例、規范理解不了,因而感到索然無味。這時就需要進行典型工程案例的教學,通過工程實例的剖析,使教學內容的條文具體化、直觀化,案例教學可使教學內容變成工程實際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學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是行為引導型教學方法的一種,是從德國引進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重點強調對人的關鍵能力的培養。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項目,如結構課程設計就是一個項目,以學生自己完成為主,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出現。這種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中學生單純地、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知識的學習方式,構建了開放的、民主的學習環境,倡導積極的、主動的探究式學習,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發展為主的現代教育理念。
3.課堂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采用課堂討論法,由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大家進行討論,可以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通過討論,大家互相切磋,互相啟發,加深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通過討論,對于學生學習中的疑點,教師得到了信息反饋,可及時糾正學生對概念的錯誤理解。
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除了要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以外,在教學手段上也應打破原來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的傳統教學模式,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如采用多媒體開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加單位時間的信息量,緩解課時減少、內容增多的矛盾,還可以把工程實例以圖片、錄像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引起學生的興趣,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廣泛吸收間接經驗一是閱讀專業刊物,間接接觸工程實際。課堂教學的時間畢竟有限,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應提倡學生閱讀專業刊物,間接接觸工程實踐。二是舉辦專題講座。現場工程師具有非常豐富的專業知識與管理經驗,是教師課堂講授所不能替代的。為了彌補這一不足之處,我院聘請了現場工程師舉辦專題講座,講座內容都是工程實踐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非常實用,對于課程內容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
改革考核方式
任何類型的考試都是一定教育思想的體現和產物,傳統的考試方法容易把學生引入死記硬背、追求高分的誤區,忽視對學生能力的考核。進行教學改革,就要采取與之相適應的考試方法,合理地運用考試這一杠桿。可以采用筆試、結構設計、設計答辯等方式相結合的手段綜合評定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將學生的期末總成績分成三塊:(1)平時成績(占20%),包括平時作業、出勤率、上課發言等;(2)開放式考試成績(占40%),包括結構設計、設計答辯等。這是一種間接的考試形式,是對學生分析問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是知識的升華和積累。(3)閉卷考試成績(占40%),這是一種直接的考試形式,以考核學生的基本概念、基本計算能力為主。
通過改革考試方式,可以改變“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的不良狀況,可以使學生從應試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適宜的環境,真正實現為生產一線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等技術管理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獻奇,陳志良,等.談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6,(5).
[2]胡興福.建筑結構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8).
作者簡介:
王萍(1974—),女,河北臨漳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建筑結構方面的教學和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