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瑞士是一個自然資源缺乏但經濟高度發達的歐洲國家。1993年瑞士的人均收入為3.6萬多美元,居于世界第一。具有重視職業教育的傳統,國家積極扶持職業教育,各級職業教育升級渠道暢通,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強,政府、企業、各種行業與職業行會組織相對獨立,是瑞士職業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對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瑞士;職業教育;成功因素
瑞士概況
瑞士位于歐洲中部,北鄰德國,南與意大利接壤,西同法國交界,東和奧地利、列支敦士登毗連。面積4.13萬平方公里,人口七百多萬,共有26個州。
20世紀初,瑞士僅是歐洲的一個農業小國,經濟落后。但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如今的瑞士已經成為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在世界經濟強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據世界銀行統計,1977年,瑞士的人均收入超過1萬美元,居世界第二。1993年,瑞士的人均收入為3.6萬多美元,居于世界第一。自1901年諾貝爾獎頒發以來,瑞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5次,諾貝爾物理學獎4次,諾貝爾醫學獎6次,諾貝爾和平獎3次,諾貝爾文學獎2次。
2006年,美國雜志《新聞周刊》評選出了全球最優秀的100所大學,瑞士共有5所大學榜上有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名列第21位,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日內瓦大學分別列第26位和第32位,巴塞爾大學和蘇黎世大學也有較好的名次,列第44位和第46位。其中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堪稱瑞士職業教育的成功典范。
瑞士職業教育成功的因素
瑞士有著重視職業教育的傳統從歷史上看,自18世紀末開始,瑞士的一些城市,如1773年的蘇黎世,1779年的伯爾尼,出現了專門培養專業技術勞動者的學校。在19世紀20年代以后,瑞士在許多地方開辦了職業學校,到19世紀下半葉,在工業化全面推進過程中更突出了這一點。瑞士全社會對職業教育有務實的認識:一個健全的人必須有一個好的工作;學校是幫助人謀生的一種手段或一種途徑;并非接受學校教育的層次越高,個人的成就也越高。瑞士對從事職業教育的人特別尊重。瑞士各工商企業與行政機構甚至個體勞動者都愿意出資進行職業培訓,以保證本行業后繼有人,興旺發達。
國家政策扶持職業教育瑞士位于阿爾卑斯山脈中,自然資源缺乏,沒有重工業、大工業,更多的是進口原材料加工業,因此產品價格比其他競爭對手要昂貴許多。為了生存,參與競爭的實力必須比他國強大,即產品的質量通過加工,要達到比他國的產品更高的水平,由此決定了對勞動力的素質有更高的要求。瑞士人很早就認識到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行業質量規范的重要性,因此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很高。瑞士整個國家有一種強烈的意識:職業教育對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因此在立法、經費方面對職業教育多有傾斜。在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2003年公布的資料中,瑞士的教育支出占GDP的6.7%。1993年,瑞士的公共教育經費中,職業教育經費占16%,學術高中占8%,高等教育占17%。一個國家在教育上的花費和投資結構,總體上可以反映該國給予年輕一代多少投資和準備了多少合格的勞動力人口,可以反映出該國對于各級各類教育的價值判斷與功能定位。瑞士在教育經費上對職業教育的傾斜,反映出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
各級職業教育升級渠道暢通,構建了終身教育與職業教育體制在瑞士,進了職業學?;蜃隽藢W徒,并不意味著“定了終身”,畢業工作后,仍有不斷學習和進修的機會,職業教育只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施的主要形式。瑞士的職業教育體系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職業準備教育,在初中學校和職業指導中心進行。主要內容是為學生提供有關職業和學徒職位的信息,并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傾向。第二部分是中等職業教育,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礎。在德語區,主要由學徒培訓承擔;在法語區,主要由職業學校承擔。第三部分是高等職業教育,主要由高等專業學校承擔。第四部分是職業繼續教育,主要是為成人舉辦的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職業教育培訓,如進修培訓、專業培訓、轉業培訓、企業內短期培訓、師傅培訓等。這四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的,中等、高等和繼續職業教育三大塊之間以及與勞動力市場之間以各種資格證書和文憑為橋梁相互連結起來。中等職業教育以學徒制和全日制職業高中教育兩種方式進行,學徒在三年左右的學徒制結束后,通過考試者可以獲得“聯邦職業技能證書(CFC)”,從而獲得從事某種職業的資格。進入職業高中的學生,學習期滿后通過畢業考試者可以獲得“職業會考畢業文憑(MP)”,憑該文憑可直接升入高等專業學校,繼續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持有CFC證書者要進入高等專業學校,必須先學習一年的補充課程,通過考試獲得MP文憑后才有資格進入高等專業學校學習高職課程;也可以經過兩年左右的學習,通過考試獲得“專業文憑”或“技師文憑”,再進入高等學校;還可以通過考試獲得“聯邦文憑”后,參加高等專業考試(師傅考試),獲得師傅的資格。此外,瑞士的終身職業教育體系還包括更新知識和技能、獲得新資格的職業繼續培訓和高級專業考試以及面向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等。
職業教育的實踐性較強瑞士的職業教育實行著名的“三元制”教育模式,學徒制一般為三年。學徒期間,學生在企業每周工作3~4天,在企業中,學生接觸各種實際的工作,學習各種技能。學生畢業進入工作崗位后,很快就能適應工作角色。在2~4年的學徒期結束后,要從事某種職業,必須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瑞士對學生職業資格的考察重視實際操作技能。瑞士的行業和職業協會組織非常發達,為了更好地發揮在學徒培訓方面的作用,很多行業組織設立了專門的培訓中心或實訓車間,形成了企業、學校和培訓中心實訓車間三條腿支撐的“三元制”教育模式。
政府、企業、各種行業與職業行會組織相對獨立在瑞士,政府、企業、各種行業與職業協會以及工會都參與職業教育的管理或實施。聯邦政府主管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部門是公共經濟部職業教育司,其主要職責是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提供必要的經費補助;組織或參與制定職業或技能資格及其培訓標準并組織考試;制定教學計劃并監督學校的教學。州政府在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組織和管理中有很大的自主權,州一級設有職教處,主要負責本州的職業教育管理與監督,如監督學生與企業簽訂的職業培訓合同的實施、負責職業培訓資格和證書的考試、對本州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提供經費支持等。企業在學徒培訓方面的職責是提供培訓場所、設施和學徒崗位;提供實習培訓經費并向學徒支付一定的薪金。各種職業、專業或行業協會組織在職業教育中的主要職責是:就制定、修改職業培訓及考證的標準、內容、條例等向政府提出建議;受政府委托為職業資格考試和技能考核出題并協調組織考試;組織實施本行業的職業培訓;向社會提供本行業的職業培訓方法和教材等。政府、企業、各種行業與職業協會以及工會各司其職,相對獨立,使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促進職業教育的穩步發展。
2006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公布,瑞士登上了全球競爭力排名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簡稱GCI)的榜首,成為世界上競爭力最強的國家之一。今年共有125個國家參評,瑞士在多數項目中仍高居榜首,職業教育是排在前列的項目之一。瑞士職業教育的成功決定了其職業教育的穩健發展,為瑞士綜合競爭力的增強與經濟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Newsweek.The Complete List:The Top 100 Global Universities[OL].http://www.msnbc.msn.com/id/14321230/.2006-10.
[2]端木美.瑞士文化與現代化[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9.
[3]OECD.OECD in Figures:Statistics on the Member countries[R].Paris:OECD Observer,2003:70-71.
[4]國家教育發展中心.歐洲發達國際職業教育改革的趨勢及啟示——瑞士、瑞典職業教育考察報告:中國教育綠皮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57-166.
[5]OECD.Switzerland's tertiary education policy[R].http://www.bfh.ch/content/services/publ/brosch/StudyinginSwitzerland.pdf#search='switzerland%27s%20tertiary%20education%20policy',2002:23.
[6]OECD.Switzerland's tertiary education policy[R].http://www.bfh.ch/content/services/publ/brosch/StudyinginSwitzerland.pdf#search='switzerland%27s%20tertiary%20education%20policy',2002:23.
[7]Swissinfo通訊社.瑞士被評為世界競爭力最強的國家[EB/OL].http//www.swissinfo.org/chi/swissinfo.html?siteSect=105sid
=7103818cKey=1159358305000,2006-09-27.
作者簡介:
林冬華(1981—),女,廣東汕尾人,華南師范大學教務處教研室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