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為依據、以能力為本位”的專業建設指導思想,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作為院級重點專業,積極開展基于“平臺+崗位”的課程改革工作,開設兩個主崗位、兩個輔助崗位的系列課程。本文針對其中網絡管理員崗位系列課程的設置、整合與實踐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職教育;計算機網絡;課程整合;課程體系
2002年我院開始進行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工作,通過調查、研究、實踐、完善、優化,形成了“平臺+崗位”的課程體系和相應的實施方案,改革成果顯著,“基于IT類職業崗位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教學成果獲浙江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作為院級重點專業,積極開展了基于“平臺+崗位”的課程改革工作。在課程體系上以專業技術(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建立了一套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從專業教育為主轉向以綜合素質培養為主,從理論知識傳授為主轉向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主。強調前導課程與后續課程對口、專業知識與崗位應用對口、實踐技能與專業崗位對口,經過課程的重組與整合形成新的課程體系。突出崗位技術(技能)的培養,重點培養兩個主崗位(網絡管理員、計算機系統維護員)和兩個輔助崗位(數據庫管理員、電子商務員),強調課程與職業崗位對接,相應設置了崗位系列課程。
本人根據多年崗位系列課程教學的切身體驗和實踐,就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中的網絡管理員崗位系列課程的設置、整合與實踐等方面進行探討。
崗位系列課程的模式及設置
崗位系列課程模式根據“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為依據、以能力為本位”的專業建設指導思想,“平臺+崗位”的課程體系充分體現“就業需要——確定崗位——確定能力(技能、技術)”的基本原則。每個職業崗位能力可以分為個人能力(責任意識、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關鍵能力(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創新能力等)和技術(技能)能力。[1]崗位系列課程模式是把職業崗位要求的高素質和高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任務,設計成一個貫穿學業全過程的鏈狀課程,即崗位系列課程。以問題為中心的科目課程培養職業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關鍵能力,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課程或訓練課程培養職業需要的專門技術能力。[1]崗位系列課程是根據某一職業崗位或某類相近崗位工作能力要求而設置的一組課程,該課程組中的職業技能課、職業技術課及職業崗位綜合實訓課之間的聯系如圖1所示。

網絡管理員崗位系列課程設置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技能型的高級網絡技術人才,使學生既具備現代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同時掌握網絡組建、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的基本技術(技能),又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2]主要從事各行各業計算機軟硬件安裝、調試與維修;從事計算機網絡系統的配置、管理和維護;從事計算機網站的開發、管理和維護等崗位工作。網絡管理員作為該專業的主崗位,其相應的課程設置如圖2所示。在課程設置上,堅持應用能力“寬窄”結合的方針,按照“學習網絡”、“使用網絡 ”、“組建網絡 ”、“管理網絡”的學習過程設置課程,使學生逐步深入掌握網絡知識,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網絡應用能力。同時,適當兼顧其他應用能力的培養。

崗位系列課程內容的整合和目標說明
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對原先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進行了整合與改革,進一步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崗位系列課程設置。同時針對崗位系列課程的各課程之間關系密切、邏輯性強的特點,知識應具有遞進性,內容應前后銜接合理,以便組織教學。對教學內容要求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先進性。
計算機網絡基礎與應用(1)課程內容整合的思路。把《計算機網絡技術》、《Internet應用》、《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三門課程整合成《計算機網絡基礎與應用》,作為一門職業技能課程,納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充分體現理論“必需、夠用”的原則。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很多已體現在人們熟悉的網絡應用中(Internet應用),網絡服務器環境已有條件在一般機房里搭建,將這三門課綜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在“學中用和用中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的難度,并真正達到學有實效。(2)主要教學內容。本課程講授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知識、數據通信基礎、局域網基礎與網絡互聯、Internet的基礎知識及應用、基于Windows Server 網絡操作系統的AD安裝、網絡命令、IP地址的簡單設置、用戶賬戶的管理、資源共享、網絡安全等。(3)課程教學目標。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網絡與通信基礎知識,了解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網絡分類及各類網絡的特點,了解Internet的相關知識、技術特點及應用。簡單的網絡連接和共享資源的使用方法,熟悉一種網絡操作系統(Windows 2000Server)的使用和一般的網絡管理方法,能夠在網絡上創建和配置Web站臺、FTP站點。
企業網組建與管理(1)選擇課程的思路。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遍應用,中、小型計算機網絡的組建和維護,是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應具備的重要技能。所以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學生選擇開設《企業網組建與管理》課。(2)主要教學內容。本課程涉及組網基礎、組網工程、組網設備、網絡服務、網絡設計、網絡管理、網絡安全和網絡維護,這些內容包括組網前期的準備、組網中期的實現和組網后期的管理維護。本課程除了要求學生掌握企業網組建與管理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具備企業網的安裝、調試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課程的實訓和實踐,適當地加大實訓和實踐課時,同時要設立專門的實訓室,配置必要的實訓設備和專業實訓人員,為學生提供比較好的實訓與實踐環境。(3)課程教學目標。學會并掌握基于WindowsServer平臺的Intranet網絡的構建與管理,常見的局域網環境搭建與管理;學生應對局域網的基礎知識、工作原理及發展趨勢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了解組網工程的基本知識,掌握常用的局域網組網技術,熟悉當前流行的網絡架構和典型的局域網設備和組件產品;能夠運用所學的計算機網絡原理和組網技術等專業知識和技能,規劃、設計并組建及維護中、小型局域網絡。讓學生在前續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在系統科學方法的指導下,能根據用戶網絡的需求分析和計算機軟硬件工程開發的技術規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術,提出計算機網絡系統的解決方案并具有將網絡硬、軟件系統綜合集成為完整的網絡體系(網絡應用環境)的技能。能運用簡單網管協議(SNMP)、TCP/IP協議、代理服務器等軟、硬件環境提供網絡管理和服務。掌握網絡安全、網絡防火墻、廣域網的接入、網絡運行管理、網絡應用系統開發環境的搭建等技術。培養學生搭建配置和管理基于平臺的局域網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局域網組建的基本知識,學會IIS環境的配置及服務軟件的工作原理、FTP站點和WEB站點的架構和訪問、DNS的解析配置、郵件服務器的架構、即時信息服務的架構、基于ISA Server的代理服務器的配置。
網絡組建與管理實訓通過實訓,讓學生了解網絡組建過程與管理技術,掌握網絡組建與管理的方法,通過實際工程技術項目親自組建、配置與管理,積累實際項目解決的經驗,為學生今后參加網絡組建與管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1)選擇課程的思路。本課程主要目的是提高該專業學生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力。該課程涵蓋了計算機網絡與通訊的主要技術和網絡管理方法。《網絡組建與管理實訓課》是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類專業的一門崗位綜合實訓課。本課程講授和實踐計算機局域網的配置和互聯、基于局域網架構網絡服務。(2)實訓內容(模塊)包括:網絡互連(包括局域網和廣域網);Cisco網絡互連之靜態路由;Cisco網絡互連之動態路由;遠程管理之Telnet;標準訪問控制列表;擴展訪問控制列表;Vlan劃分及Vlan間路由(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CDP(思科路由發現)。(3)課程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使學生能夠比較系統和全面地掌握計算機網絡的組建原則、組建方法,掌握網絡管理的先進技術,了解計算機網絡的主要軟硬件產品的技術特點和實際應用情況,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熟練組建網絡配置設備。具備較強的計算機網絡軟硬件的安裝、調試和運用能力,為今后從事計算機網絡組建與管理方面的實際工作和進一步學習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崗位系列課程的實驗、實訓室建設
為了完成以上課程的教學目標,至少建設以下兩個實驗、實訓室。
計算機網絡實驗室本實訓室主要為《計算機網絡基礎與應用》課程提供實驗環境。可供學生完成以下實驗任務:(1)Internet技術和應用;(2)網卡的安裝;(3)RJ45網線的制作和檢測;(4)雙機互聯;(5)Windows對等網絡的組建和應用;(6)小型局域網的互聯;(7)Internet的接入技術;(8)Windows 2000Server的安裝及管理。
網絡組建與管理實訓室本實訓室主要通過與神州數碼網絡公司合作搭建實驗實訓的真實環境,建設計算機網絡的專業教室,為《企業網組建與管理》、《網絡組建與管理實訓》兩門課程提供所需軟、硬件環境。主要可供學生完成《企業網組建與管理》課的實驗模塊、《網絡組建與管理實訓》課的綜合實訓模塊。(1)實驗模塊:IP子網規劃;設備間設備設計;路由器配置;DNS服務器的配置;DHCP服務器的配置;DNS服務器的配置;FTP服務器的配置;郵件服務配置;終端服務配置;校園網拓撲設計;網絡安全管理。(2)實訓模塊:網絡互連(包括局域網和廣域網);Cisco網絡互連之靜態路由;Cisco網絡互連之動態路由;遠程管理之Telnet;標準訪問控制列表;擴展訪問控制列表;Vlan劃分及Vlan間路由(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CDP(思科路由發現)。把網絡管理軟件Solar winds融于上述實訓的各模塊中,使得實訓更加綜合,更加有趣,更加實用。
多年來,學院致力于基于“平臺+崗位”的IT職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但仍需進一步加強探討。如網絡技術本身具有“高、精、尖、快”的特點,[3]如何保持高職教材和崗位系列課程建設相協調是崗位系列課程建設所面臨問題。崗位系列課程是由內容相關的若干課程組成,任何課程內容的變化都需要崗位系列課程中其他課程內容的調整,否則體現不出針對性、先進性和應用性等特點。總之,實踐實訓環境如何進一步滿足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學生個性化培養的需要也應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黃崇本.基于“平臺+崗位”的IT職業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7).
[2]李希敏.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6,(10).
[3]張六成.高職高專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綜合改革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5,(34).
作者簡介:
任一波(1974—),男,寧波人,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工程碩士,主要從事計算機網絡教育、網絡信息安全、網絡系統應用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