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所以說,提問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高超的教學藝術。只要我們抓住“三適”、“四性”,注意“五忌”原則,就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提問;思維;藝術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進行積極思維;可以隨時把握課堂上學生的動態、心理變化并加以調整、引導;也可以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蘇霍姆林斯基曾明確地指出:“教學的特殊目的就是發展智力,培養聰明人。”教學中恰當地提問能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一個切入點,使其沿著問題的指向深入下去,并加以分析,從而達到發展智力的目的。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怎樣運用提問這一手段才更有效果呢?筆者認為應抓住“三適”、“四性”,注意“五忌”原則。
三適
適時人的思維具有間斷性、跳躍性的特點。學生由于年齡小,集中注意力能力較差,不宜進行長時間的思維。所以,教師在提問時,首先應該掌握兩個時間維度:“第一等待時”與“第二等待時”。第一等待時指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要等待一段時間,不能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學生回答問題。第二等待時指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也要等待一段時間,然后再對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評價或者提出另一個問題。這樣做,有利于學生思維高峰的出現,有利于提高答案的正確率,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其次,提出或回答問題的時間分配也要合理——較難的或者重要的內容,時間應安排得多一點,反之,則少一點。例如筆者在設計《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的三個問題時,給學生思考與回答問題的時間就各不相同:鄒忌憑什么認為自己受蒙蔽?思考與回答時間各為30秒;鄒忌諷諫時,只說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他這樣做有什么好處?思考一分鐘,回答時間大約為二分鐘;鄒忌取得諷諫的成功對你有何啟發?思考二分鐘,回答時間依照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而定。通過這樣的精心安排,既節省了提問與回答的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培養了學生認真思考與積極發言的習慣。
適量課堂教學中的提問雖然很重要,但必須運用得當,不能濫用。一堂課中提問不宜過多,沒有必要設問的地方就不要設問。有些教師把課堂提問簡單地理解為啟發式教學,教學中的評價也往往以“活躍”為標準,結果造成教師不注意教學的實際需要而一味地提問。事實上,“啟發式”與“提問”不僅不是同一概念,也不是同位概念。啟發式是一種指導思想,提問是一種方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就需問,但問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不能只講數量不講質量,要使提問真正起到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
適當提問要難易適當,深淺適度。好的問題必須與學生的年齡、能力與興趣相適應。如果問題過于簡單,學生不用動腦就可以對答如流,不但起不到促進思維的作用,反而會使他們養成思想上的惰性,造成思維有退無進現象;如果問題過于復雜,學生如墜云霧,不知東西,不但影響課堂教學計劃的完成,還會使學生對回答問題產生畏懼心理,挫傷學習積極性。提問要同時考慮到后進生、中等生、優等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比率,要顧及全體學生,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例如筆者在教授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一文時,就課文第一段內容對后進生提出的問題是:“喂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是什么樣的人所追求的生活?對中等生的提問是:從“喂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這些意象來看,作者希望擁有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對優等生的提問則為:作者為什么要從明天起“喂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而不從今天起呢?這說明了什么?由于問題設置適當,既實現了教學的全面性原則,又體現了因材施教原則,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潛力。
四性
明確性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向導與路標。首先,提問的明確性要求所提問題必須單一,具有明確的指向性,避免產生誤導,偏離所規范的設計意圖。曾經有位教師在講授《荷塘月色》一文時,原本想詢問學生是否知道通感這一修辭手法,卻提出了“本文運用了一種修辭手法,大家知道嗎?”這樣的問題。結果,學生們有的目瞪口呆,不知從何下手,有的則胡亂喊出“擬人、比喻……”,使教師措手不及。其次,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明確:怎樣提問效果更好,提問后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怎樣誘導學生作答等等。如果問題單一、發問明確并且具有導向性,就能夠迅速獲得反饋信息,即使學生的思維出現偏差或冷場現象,也能夠及時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并據此對教學進程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開發了學生智力。
靈活性有則笑話講的是某小學的一位地理老師不知校長在隨堂聽課,一上講臺便將教學道具——地球儀放在講桌上,然后問:“同學們,今天教室里多了個什么東西呀?”沒想到學生齊聲回答:“多了個校長。”老師一聽就不高興了,問道:“校長是個東西嗎?”學生齊答:“校長不是東西……”。笑話雖然有些夸張,但就笑話中人物的表現來分析:校長隨堂聽課沒有錯,學生的回答也沒有錯,教師運用啟發性的教學方法更沒有錯。錯就錯在教師的提問缺少了靈活性:第一,不能根據現場的信息反饋對預先設計好的提問做必要的調整。如果將問題改成:“同學們,講臺上放的是什么儀器?”“親臨課堂聽課的是誰?”效果就好多了。第二,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掌握不夠,不能根據教學對象的變化靈活、機敏地使提問更好地解決課題中的問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啟發性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注意到了教學中積極性的發揮。課堂提問的根本目的在于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所以,問題的設計一定要有啟發性,要真正提出事物的客觀矛盾,形成問題的情境,引發學生展開積極、主動的思考與學習,從而獲得“舉一反三”的成效。例如《過萬重山漫想》一文,作者劉征曾經對第一個穿越三峽的人接連設問:前面的路有多長、有多險?他不知道,也沒有想。峽道會不會直通地獄?他不知道,也沒有想。高崖會不會劈頭蓋頂崩落下來?他不知道,也沒有想。路上會不會遇到妖魔鬼怪?自己會不會中途遇險?他不知道,也沒有想。在講授該文章時,為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面對峽道上的困難與危險,他到底知道還是不知道?想還是沒有想?結果課堂氣氛極其活躍,學生們的回答各有千秋,且有理有據。
科學性這里有三層含義:第一,問題本身的科學性——是否正確?會不會產生歧義等。第二,問題的提出是否符合文章或內容的邏輯順序——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或者“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的層遞性規律。第三,問題的推進是否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問題從易到難,從表及里,學生的思路是否始終沿著一定的軌跡步步前進,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如在講授《孔乙己》時,筆者針對“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設計了四個小問題:他為什么站著喝酒?為什么穿長衫?唯一的人是什么意思?全句的含義是什么?通過將一個完整的大問題分解成若干逐層推進的小問題并加以解決,達到理解和把握大問題的目的,從而達到對問題的理解、深化與拓展。
五忌
忌無備而問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就是事前做了準備,因此能夠把握將要到來的事物。“預”體現在教學上,就是要做好課前準備,進而把握將要到來的課堂教學。有了準備就可以取得教學的主動性,避免被動。有了主動性,就有了成功的可能。作為課堂教學手段之一的提問,應盡可能在事先估計到課堂上將會產生的各種情況,切忌隨意問、信口問。
無情而問俗話說:“動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成功的提問,首先要給學生一種親切感,也就是“親其師而信其道”。這樣,學生才會愿意思考、回答問題,反之,如果將提問變成審問、逼問,把學生問得張口結舌、目瞪口呆,就不能達到提問的效果。其次,學生進入課文意境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實現情感頓悟,借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忌無疑而問疑問是引起思維的第一步,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的提問:先由教師表述一個結論,再由學生回答“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這種提問毫無思維價值,僅造成了表面上轟轟烈烈的氣氛,事實上,有些學生根本沒有進行思考,只是人云亦云,更有甚者只是“看教師臉色行事”。提問是一個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手段,通過提問,讓學生從沒有疑問的地方找出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多側面、多層次地思考,活躍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由此可見,教學中忌無疑而問,倡導激發疑問進而探求真理。
忌無趣而問克拉克在《中學教學法》中指出:“使學生注意教師提問的最好辦法是一些真正有趣味、能發人深思的問題,誘導答案的問題,能泄露答案的問題,否則,問題便索然無味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問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疑問、激發趣味的過程。學生有了興趣,自然愿意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并且在興趣的激發下,積極主動地感知事物,對事物的觀察變得比較敏銳,邏輯記憶隨之加強,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同時,因為情緒高漲,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增強,課堂教學有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語文教材中的不少課文,作者都精心給讀者留下了耐人尋味的空間,教師可以把這些空間變為學生求知的興趣點,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想象。例如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赫耳墨斯聽到自己僅僅是個“添頭”,表情會怎樣?心里會怎樣想?再比如學習《過萬重山漫想》時,面對第一個闖三峽的人,教師可以激發學生進行思考:如果你是一位旁觀者,你對挑戰者會有怎樣的言論?為了激發興趣,可以情境模擬的形式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聲情并茂地扮演這位旁觀者。
忌不懂不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教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提問、敢提問、愛提問,切忌不懂裝懂不提問。
提問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高超的教學藝術,它需要教師具有審時度勢的機敏性,也需要一針見血的分析能力,還需要風趣幽默的語言。總之,在教學中,適量的、恰當的提問確實具有多重作用,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地經常這樣做,那么,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絕不僅是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張瀚林.中國改革發展文論[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王文倩(1971—),女,現在陜西省電子工業學校講師,從事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