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德育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高職生獲取道德認知的有效途徑;二是促進高職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態度的重要渠道;三是培養高職生道德能力的有效載體;四是規范調控高職生道德行為的重要方式。高職院校德育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中的作用具有系統性、可控性、正面性、引導性四個特點。高職院校德育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中的作用途徑主要有課堂教學、教師影響、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等。
關鍵詞:高職生;德育;道德社會化
所謂道德社會化,就是道德主體將特定社會所肯定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加以內化,形成合乎社會要求的道德行為的過程。①高職階段是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重要階段,高職生通過道德社會化可以獲得對其道德心理和道德行為發生長期穩定的內在作用的基本品質,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態度、道德能力、道德行為等。
德育在高職生道德
社會化中作用的表現
高職院校德育是高職生獲取道德認知的有效途徑道德認知是人們對道德體系要素、結構、運行機制以及道德權利與義務的主觀反映,包括道德理解、道德判斷、道德比較和道德評價等內容。道德認知是道德社會化的基本方面,一定的道德認知是人們從事道德活動的基礎和前提。任何一個道德體系的成員,為了參與共同的道德生活,從事道德活動,都必須首先學習和領會關于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等方面的知識,并遵守一定的道德行為規范。高職院校德育應通過課堂教學等形式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向高職生傳授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要求的、系統的、科學的道德知識,并促使高職生通過一系列心理行為過程,加工、轉化所獲得的道德信息,逐漸形成全面而完善的道德認知結構。
高職院校德育是促進高職生形成正確道德態度的重要渠道高職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對客觀道德世界有無正確而積極的態度直接關系到其道德社會化能否順利完成。從某種意義上講,對高職生進行德育,首要的任務就是培養他們積極的態度體系,激發和升華高職生的道德情感,幫助其發展堅強的道德意志、形成堅定的道德信仰、確定崇高科學的道德理想。許多人對高職院校德育在高職生道德態度培養過程中的作用缺乏充分的認識,或在實踐過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忽視。有的教育者往往把德育等同于智育,僅限于向學生灌輸道德知識,著眼于提高認識,而未能發揮德育在促進高職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態度方面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分析高職院校德育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中的作用時,提出德育在道德態度這一領域內的特殊功能,具有理論和實踐的意義。
高職院校德育是培養高職生道德能力的有效載體高職院校德育對高職生道德能力培養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可以培養高職生的道德認知能力。高職生的道德認知能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各種道德現象和事實進行感知、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運用道德知識分析具體情境和問題,做出正確判斷和評價的能力。第二,可以培養高職生的道德決策能力。道德決策能力是個體所具備的一種確定道德行動策略的能力,包括明確道德問題的能力,即分析道德問題的能力;確認道德途徑的能力,即衡量何種道德途徑最具道德價值以及分析采取某種途徑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能力;道德決策應變的能力,即做出道德決策后,當情況發生變化時,對原來的方案進行追蹤修正的能力。
高職院校德育是規范調控高職生道德行為的重要方式高職生的道德行為是其道德社會化程度的重要外部表現,是高職生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的外化。高職院校德育對高職生個體道德行為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可以催發高職生個體的道德行為,即當高職生個體的道德行為處于沉寂狀態時,德育會在相應的層面上有效地要求或敦促高職生個體喚醒自己的道德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道德活動中去。第二,可以規范和調節高職生個體的道德行為,可以限定高職生個體道德行為的特征、規則、準允的程度、違規的制約等,內在地控制高職生個體在行為過程中可能的“失范”,有效地調節高職生道德行為的強與弱、正常與非正常的狀態。
德育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中作用的特點
系統性高職院校德育是集教育、管理和服務為一體,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的復雜系統工程,具有明顯的系統性。從教育者來看,教育者不僅包括學校專職的德育理論課教師和德育工作人員,而且包括全校教職員工乃至于校外的成年人,他們可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通過各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高職生的道德社會化過程;從教育方式來看,高職院校可以充分發揮德育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形成以德育理論課為主,其他課程滲透的教學體系,同時創設完善各種有效的教育載體,對高職生進行全方位、大范圍、多渠道的道德素質滲透教育;從教育內容來看,高職院校向高職生灌輸的主導道德文化是人們關于道德生活、道德規范、道德關系的總和,是系統地、自覺地、直接地反映社會道德現象的思想體系。凡此種種,都表明高職院校德育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中的作用具有系統性特征。
可控性可控性是高職院校德育區別于其他高職生道德社會化渠道的顯著特征。高職院校德育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發展的需求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地對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各種影響因素做出選擇,加以調節,創設出一種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促使高職生的道德社會化朝著社會要求的方向健康發展。德育既可以利用各種積極因素教育高職生,也可以有意識地抵制各種消極因素對高職生的影響和腐蝕,還可以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發展的要求,把社會、周圍環境及家庭的影響納入德育的軌道。
正面性所謂正面性是指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德育總是選擇積極的價值內容。正面性是高職院校德育區別于其他高職生道德社會化影響因素的一個重要特征。在德育過程中,應始終旗幟鮮明地堅持對高職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使高職生通過一系列的正面教育、正面引導,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引導性高職院校德育對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引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目標引導。德育工作者根據社會對高職生的期望和高職生自身的需要制定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總體目標和每一階段的具體目標,引導高職生道德社會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二是內容引導。通過對教育內容的選擇,引導高職生道德社會化朝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三是言行引導。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自覺不自覺地通過自己的言行對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發揮引導作用。四是活動引導。任何教育活動都體現著教育者的教育意圖,都有一定的價值傾向,這些活動對高職生道德社會化都具有引導作用。
德育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中作用的途徑
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高職院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主渠道。德育課堂教學作用于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主要方式是德育理論課,德育理論課教學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對高職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對高職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對高職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
教師影響教師的人格特質、價值觀念、教學方法、道德態度等都會影響高職生道德社會化,教師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師是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指導者,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中發揮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教師決定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內容,制約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進程,影響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方向。其次,教師是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示范者。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高職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校園文化從廣義上看,校園文化是指學校的全體教職工和學生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學校特色的群體意識,以及體現、承載這種群體意識的行為方式和物質形態。②校園文化是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中具有多種作用。首先,校園文化具有很強的道德導向作用,能借助精神紐帶和心理勢場,在校園內建立高度和諧的群體氛圍,并使生活在其中的個體無形中在道德觀念、道德心理、道德行為方式、道德價值取向等方面日益趨同于群體的道德文化,從而實現對個體道德人格的塑造。其次,校園文化具有道德實踐鍛煉的作用。高職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參與實踐,通過實踐活動可以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培養正確的道德態度,提高各種道德能力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活動即高職生深入實際、深入社會,進行實際調查、研究、操作與訓練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高職院校德育作用于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在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高職生可以在校園內參與學校的各項道德文化活動,培養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另一方面,高職生可以走出校園,參與社會活動,廣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國情,鍛煉能力,增長知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現代公民道德意識與道德精神。
注釋:
①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2.
②王小錫,王建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187.
作者簡介:
王健(1977—),男,江蘇南京人,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