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響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因素有許多,因此,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應加大力度,必須注重解決“四重四輕”問題,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必須注重糾正“三不分”弊端,把好教材選用關;必須注重建設“兩個基地”,完善實驗、實習場所。
關鍵詞:高職教育;教學質量
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培養質量,關系到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因素較多,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環境、教師、教材等。目前,主要問題是缺少“雙師型”教師、教材選用存在隨意性以及缺少足夠的實習場地。要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必須在這三方面加大力度。
解決“四重四輕”,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高職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是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要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從事高職教育的專業教師應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高職教師除應具備普通高等教育教師的基本素質外,還應具備應用型人才的素質,即較強的專業技術實踐能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多年的高職教育實踐,使筆者認識到,只有教師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不斷增強,教學質量才會不斷提高。只有建設一支數量適當、結構合理、素質精良、敬業奉獻、與時俱進、敢于創新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職教育才能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各高職院校非常重視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制定了相應的辦法和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高職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了很大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四重四輕”,即重引進、輕培養,重形式、輕實質,重表面、輕落實,重理論、輕實踐。首先是重引進、輕培養。培養“雙師型”教師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解決的途徑有兩個,一是引進,二是自己培養。學校領導往往重視從外面引進教師,而忽視對本校教師的培養。引進“雙師型”教師有年度計劃,自己培養“雙師型”教師無計劃。有些教師埋怨說:自己從事高職教育多年了,從來沒有機會出去學習或參加學術活動,沒有到工廠調研和學習過。有職業資格證書的教師更是寥寥無幾。北京高職教育教學質量檢查組對北京地區14所高職辦學點的調查統計資料表明:教師中只有25.75%的人具有職業資格證書,曾下廠實踐過的僅占23.9%,2/3左右的教師沒有生產實踐經驗,缺乏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難以完成相應的實訓教學指導工作。其次是重形式、輕實質。不少高職院校表面上有一套“雙師型”教師培訓制度,如定期學習制度、外出培訓制度等,但很難得到落實,其實質就是以獲得一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終極目標,至于實踐經驗與能力如何,還需通過哪些途徑提高則避而不談。再次是重表面、輕落實。一方面向上報告的“雙師型”教師數量并不真實,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已符合“雙師型”資格,學校卻不能及時認定,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認定“雙師型”教師的方法,認定的條件、范圍、程序都是明確的,條件成熟了而不及時認定,既影響教師聲譽和待遇,也影響教師的積極性。最后是重理論、輕實踐。其表現之一是在部分高職院校當中理論教師偏多,實習指導教師不足,由此導致實習指導教師忙得不可開交,從早到晚指導學生做實驗,有時甚至還要搭上節假日。
引進“雙師型”教師應與學校自己培養“雙師型”教師并舉,以學校自己培養“雙師型”教師為主。一味依靠從企業引進人才非長久之計,只有踏踏實實地加強對本校教師的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要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據有關資料統計,32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整個專任教師的40%左右。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后備力量,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希望所在。應充分發揮學校實驗實訓場地的作用,安排青年教師邊實習,邊當指導教師,鼓勵青年教師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或申報相應專業技術職稱。要采取“走出去”的辦法,安排青年教師到企業、到工地進行短期實踐進修,強化技能培訓。
要完善教師培訓制度,把學校自己培養“雙師型”教師的計劃納入議事日程,狠抓落實。沒有從事過企業工作的教師,不懂得和不熟悉的東西很多,即便是過去懂得與熟悉的知識也有一個不斷更新的問題。專業教師到工廠去,了解生產第一線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了解生產工藝、生產設備、技術狀況及國內外的技術發展趨勢,既能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產生積極影響,又能為培養“雙師型”教師奠定基礎。
糾正“三不分”,把好教材選用關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源泉之一,也是高職院校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教材質量直接影響教學質量。高職教育教材品種繁多,同一種教材也有多種版本,選擇不當,將會對教學質量產生不良影響。目前,教材選用的隨意性很大,存在“三不分”現象,即:(1)不分層次選用教材。不論三年制還是五年制高職,都選用本科教材。高職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有較大差異,教學計劃進程與教學要求都存在很大的區別。選用本科教材,其內容偏多、理論偏深、實踐性內容嚴重不足,教師往往根據興趣隨意選取,知識缺乏邏輯性,學生難學,尤其是五年制的學生。由此給教學帶來困難,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2)不分類型選用教材。對口班級與普招班級選用教材無區別。對口班級的學生是中職畢業生,他們較之普高生在專業技能和專業基礎上有明顯優勢,而教材選用往往與普高生相同,有些內容已學過,不但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且容易產生反感,使教師為難。(3)不分版本選用教材。不分版本選用專科、成人高校與中專教材(電類的一些專業基礎課就是如此),基本上是“本科壓縮型”,在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方面存在嚴重不足,難以達到高職教學的基本要求。
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解決教材選用“三不分”現象。首先,領導要重視,把好教材選用“入門”關。要做到“三看”:一看教材是否符合專業層次教育要求,在一般情況下,應避免選用本科教材;二看教材是否屬于高職高專規劃教材,避免選用不規范的教材;三看是否有相應配套的實訓類教材,避免選用版本、內容陳舊的教材。其次,教師要盡職盡責,把好教材選用質量關。高質量的教材是培養高質量優秀人才的基本保證。有些教材不能及時反映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而且不少教材不符合新規范、新規程、新標準,與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相適應;有的教材雖然冠以“高職高專規劃教材”的名義,但其內容是專科或成人高校教材的翻版,更缺少相應配套的實訓類教材。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三加強”:加強對生產實際的調查研究與深入了解,加強對職業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與專項能力的科學分析,加強對教材的了解,注重最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把好教材質量關,還要做到“三不選”:不符合新規范、新規程、新標準,與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的教材不選;教材內容脫離地區、行業社會發展與職業發展的實際,脫離學生實際需要,不利于自學與選修的教材不選;不能反映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缺少相應配套的實訓類的教材不選。
建設“兩個基地”,完善實驗、實習場所
實驗、實習是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部分形式,是高職院校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高職生獲得技能、技巧、職業道德,學會做事并掌握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過程。實驗、實習場所能否滿足實驗、實習的要求,關系到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大問題。目前,高職院校實驗、實習場所建設存在以下幾種情況:(1)由于近幾年的擴招,學生班級多而實驗室少,有些實驗課只能用理論課取代。據了解,有些學校的一些專業基礎理論課實驗因無實驗場地或無實驗設備,多年來一直沒有進行過(如《電機及電力拖動》課程)。(2)由于資金短缺,準備工作跟不上,有些新增專業缺乏相應的實驗室開設實驗,只能講理論。(3)聯系生產實習單位困難。一個年級4~5個班,每班學生人數45~60人左右,企業接待如此眾多的學生實習,既耽誤工作、妨礙生產,又影響經濟效益,更怕出安全事故,因此,一般不大愿意接待學生進行生產實習。學校只能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完善辦學條件。
要建立校內實訓基地。高職院校建立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訓教學場所,是體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特色的關鍵環節。按職業崗位要求,以模擬實際操作為主的實訓是高職教育的特殊環節,是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在實踐環節上的重要區別,也是高職教育進行能力與素質培養的具體體現。教育部長周濟在第三次全國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培養高技能人才,一定要讓學生動手,真刀真槍去實踐,不能搞‘紙上談兵’,要‘頂天’,更要‘立地’,有真本事,能動手,具備職業能力,關鍵是要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財制宜,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如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先后建設了數控實訓中心、電工電子實訓中心、計算機與網絡實訓中心、酒店管理實訓中心、電子商務實訓中心等院內實訓基地,為培養高素質的專門技能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要建設校外實習基地。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充分發揮企業生產場地、現代化設備設施對高職實踐教學的支撐作用,要看到企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體驗到企業的人文、生產、技術、管理氛圍,感悟企業,感悟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要與企業通力合作,在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高職院校實習基地。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先后與空軍裝備維修企業、湖南人民廣播電臺203臺等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企業里建立了校外實習場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太剛.高等職業教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董大奎.示范性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建設[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肖賢信(1953—),男,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