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使現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更好、更新、更快、更全面地掌握理論知識,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同時還要根據教學要求,進行分層教育,在教學內容上做到精而簡,在教學方法上靈活多樣,在教學過程中挖掘學生的潛能等等。通過這些措施,讓學生能夠真正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有用之才。
關鍵詞:中職學生;理論基礎教學;靈活多樣;實踐活動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信息迅速更新的今天,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學習、運用知識和提高技能離不開學校的基礎理論教育。技工學校為這些學生開辟了新天地,為他們的未來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但由于他們的學習水平存在差異,給技校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使自己的業務水平朝著更新、更高、更好、更全面的方向發展。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工作實踐,筆者認為中職理論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加以改善。
確定教學要求 實施分層教育確定教學要求是學校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首要前提,是每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指導思想的集中體現。由于技校學生對基礎課的掌握程度不盡相同,因此,應該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提出教學要求,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要求他們掌握基本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對他們提出更深、更高層次的要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只要求他們掌握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即可。否則,就會給他們造成學習負擔,使他們學習失去學習興趣,以致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放棄學業。比如《機械基礎》課程中第七章有關其他的變速機構內容,要求基礎較差的學生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什么是有級變速機構和無級變速機構,以及有級變速機構和無級變速機構的定義即可,無須死記硬背。例如,無機變速機構中的“無”字,意為“沒有”,“級”即“級別”,無級就是沒有級別,任意的。無級變速機構就是在一定轉速范圍之內,可以獲得任意一種轉速的機構。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要求他們掌握、理解有級變速機構通過改變機構中某一級的傳動比得以完成,無級變速通過改變摩擦輪的回轉半徑得以實現。同時,還要結合滑移齒輪變速機構和塔齒輪變速機構說明有級變速機構的機理、結合錐輪—端面盤式無級變速機構和分離式無級變速機構來說明無級變速機構的機理。
教學內容簡單精煉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應明確技工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熟悉教學大綱、,深入鉆研教材,在全面了解學生實際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基礎上,根據技工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技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一技之長、操作熟練的中級技術工人。這就意味技校學生不需要學習很深、很難的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應本著“少而精”的原則安排教學內容,使之既能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教師為了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總是不分主次地安排很多教學內容,且面面俱到,雖然講課時十分投入、認真,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比如,在《機械制圖》課程中,由于學生接觸到的實物很少,又缺乏繪畫基礎,因此,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很差,很難理解三維立體向二維平面轉化過程。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橡皮泥制作模型,進行實際訓練,找到空間與平面相互轉換的形體,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在制圖教學中,讓學生根據三視圖用橡皮泥制作基本體和各種模型,并且借助模型進行正確的補圖、補線。有些圖線能夠直接按照投影規律補作,有的則必須根據已知的不完整的視圖想象出其立體形狀。例如,分析壓塊的三視圖:主視圖左上方的缺角是用正垂面(p面)切出的;俯視圖左端的前、后缺角分別是用兩個鉛垂面(Q面)切出的;左視圖下方的前、后缺塊,則是分別用下平面和水平面切出的。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壓塊的外形是一個長方體,是被幾個特殊位置平面切割后形成的。由于用橡皮泥做出的模型,再補充畫線就變得容易了。通過以上訓練,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一定的階段,橡皮泥模型能夠起到“一點通”的作用,這種特殊作用是實物模型或掛圖等無法實現的。
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主要的任務。教師要想通過課堂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并使之變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必須有恰當的教學方法作為保證。良好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使學生學會自己鉆研知識。教學方法并不是絕對的、唯一的和一成不變的。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對象、條件確定或調整。教學方法必須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簡單的問題,應采用“啟發—提問—答疑—總結—提高”的教學方法。通過這些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質疑加深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印象,最后,通過總結形成新的知識。對于復雜問題,應采用“分解—綜合—總結—看實物圖”的教學方法。通過分解,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學生容易理解;通過綜合,將幾個簡單的問題歸納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識,使學生容易掌握;通過總結,使復雜問題的解法條理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看實物圖,讓他們一目了然,使他們知道該實物在實踐中的作用。比如,在《機械基礎》第九章中,基礎較差的學生不理解什么是液壓。筆者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集思廣益,發揮想象力,通過現實生活中最簡單的例子——打針,使學生清楚地了解什么是液壓傳動,知道打針的過程就是一個液壓傳動的過程,利用液體(藥液)為工作介質通過液體產生液壓。教師只有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掌握的知識才能夠更牢固,從而卓有成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由此可見,教師千方百計地改進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對于完成教學任務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學過程中挖掘學生的潛能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書本的思路、課程內容的邏輯結構和思路,不能死記硬背現成的結論性的知識,教師只需要畫龍點睛地講解有關開闊思路的方法即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思考,教導他們在學習中既要善于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要獨立檢查結論的正確性。不盲從、不依賴、不輕信,凡事要問為什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分析問題,做到既要勤學,又要善思。課堂上,要讓學生進入教師提出的問題中,并且進行積極主動地思考,力爭做到想得快、想得對。培養他們敢于提出問題、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從而為他們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思維的源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直接體現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實踐的檢驗,學生能更準確地運用理論知識。比如,在《機械制圖》中,僅僅依靠觀察模型和完成書本作業是學不好這門課程的,還必須聯系實際,在實踐中熟練、準確、規范地表達圖樣,借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實踐是理論知識能力的綜合體現。比如制圖測繪是實現這種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在講授理論基礎課的過程中,應留出時間讓學生動手拆裝、測繪一個簡單的裝配體、分析裝配體的工作原理及主要零件的結構、性能,確定它們的表達方案。最后,通過手繪和機繪,完成一張裝配圖和若干張零件圖。在測繪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訓練,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為順利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王海明(1966—),男,1991年畢業于黑龍江省礦業學院,現為黑龍江技師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