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定位是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在這一精神指引下,金融類高職院校確立了“銀行基層一線”的人才培養目標。但隨著我國銀行業的混業發展趨勢以及服務方式的轉變,對“銀行基層一線”的目標需要重新定位。
關鍵詞:高職院校;金融類;培養目標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職高專的任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在這一精神指導下,金融類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應該定位在“銀行基層一線”。在當前我國銀行業的業務經營模式下,“銀行基層一線”人員主要包括銀行柜臺員工及銀行客戶經理(銀行一線商務人員)。
隨著國際銀行業與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經營方式的轉變,業務經營方式和渠道已經由傳統的柜臺辦理模式轉變為柜臺、網絡與客戶服務中心并舉的業務辦理模式,在這種趨勢影響下,對“銀行基層一線”涵義的理解和實踐需要重新思考。另外,隨著我國微觀經濟主體金融意識的逐步加強,金融知識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商業銀行各工作崗位體現一定專業特性的員工,僅僅具備普及性金融知識已不能適應現代銀行業的需要,特別是在我國商業銀行紛紛開展專業理財業務、設立理財中心的形勢下,銀行員工的專業能力需要不斷提高,這也是對“銀行基層一線”員工的要求。
為此,重新認識金融類高職院校“銀行基層一線”的培養目標,是符合高職教育“以需求為導向”的目標定位的,也是適應現代銀行業務經營發展趨勢,更好地體現“產學研結合”的需要。
銀行電子化、網絡化發展與人才需求
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電子化、網絡化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和通信技術的引入,使金融業進入高層次的發展階段。一方面,電子計算機在金融領域的推廣和使用提高了金融信息的處理速度,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尤其是電子資金轉移系統的推廣,利用通訊衛星傳遞信息、調度資金,幾乎使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更為迅速而且成本低廉。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通過通訊線路對存款、貸款、票據、匯兌、結算、代理信托等業務進行綜合經營與管理,通過建立電腦自動轉賬網絡和金融信息高速公路,通過全國與全球的銀行電腦網絡將銀行、企業、家庭、市場連為一體,借助電腦網絡完成各種金融業務和金融交易,實現了金融活動的網絡化。商業銀行業務實現電子化、網絡化主要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銀行傳統業務處理電子化,建立了柜員聯機系統,對私人客戶、公司客戶和往來銀行的交易實行電子化處理,盡量減少手工操作,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對客戶的服務水平,降低銀行的運行成本。第二階段是自助銀行、網絡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銀行客戶服務中心出現,拓寬了商業銀行的業務開展(銷售)渠道,數據趨于集中、處理趨于統一、系統趨于開放。
銀行柜員的轉型銀行業的電子化、網絡化發展,使得業務辦理方式呈多元化,柜臺、自助、電子銀行、電話銀行、銀行客戶服務中心等辦理方式相結合,對傳統銀行柜員的需求產生了沖擊,新的業務處理崗位開始出現。如從渣打銀行提供的統計數據看,該行交易(銷售)渠道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自助設備;二是電話銀行;三是網上銀行;四是分支機構(即營業網點理財顧問、客戶服務經理等人員)。通過不同渠道實現的產品銷售情況如下:ATM等自助設備完成的交易占50%;電話銀行完成的交易達27%;網上銀行完成的交易達8%;分支機構完成的交易為15%。在國外,銀行客戶服務中心作為向客戶提供服務的渠道,近年來大規模發展起來,顯現了強大的服務功能。目前,國外儲蓄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銀行中,平均每個銀行有4個客戶服務中心,每個客戶服務中心的人員規模在800人左右。位居世界前20名的大型銀行中,平均每個銀行有10個客戶服務中心,最多的達15個,平均每個銀行的人員規模達到1萬人以上。經過20多年的發展,客戶服務中心服務方式在一些國外商業銀行已經占全行交易量的50%左右,成為銀行為客戶提供服務的主渠道。但這并不代表銀行不需要“基層一線”的操作員了,而是服務提供方式發生了轉型。如隨著網絡銀行的發展,商業銀行出現了為客戶提供業務介紹與咨詢的“網絡導購員”和懂得電子銀行業務的新型“銀行柜員”;電話銀行的出現則要求銀行配備大量的“基層一線”話務員。
商業銀行綜合化發展與人才需求
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綜合化:跨行業的交叉業務創新當前,西方發達國家銀行日益全能化,銀行、證券、保險綜合經營已經成為國際金融業的一大發展趨勢,時代呼喚著、激勵著銀行業的綜合經營。對我國銀行業而言,加入WTO必然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與國際銀行業的全面對接,我國銀行業開展與其他金融領域之間的綜合經營是一個必然趨勢。事實上,銀行綜合化經營在我國商業銀行領域已經存在。首先,商業銀行不斷開展產品創新與服務創新,針對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務,以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金融需求。一是面向一般客戶的消費類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商業銀行在消費領域內推出更多的銀行卡和個人消費貸款之間與各種個人賬戶之間的混合性、復合性產品,支持在住房信貸領域擴大非傳統性住房抵押貸款,特別是還本付息靈活的服務滿足了廣大公眾的需求。二是在傳統銀行柜臺營業的基礎上紛紛成立理財中心,向客戶提供專業化的投資顧問和個人理財服務,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的投資工具。銀行幫助個人和企業理財已成為經濟活動的新時尚。其次,我國商業銀行已經實現了銀證、銀保、基金等業務領域的交叉銷售。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開展了通過直接投資方式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試點工作,目前,三家基金管理公司都發行了基金,每家首只基金資金募集規模都超過了40億元,平均募集規模達到51.14億元。經國務院批準,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開展了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2005年12月,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作為發起人分別發行了兩筆資產支持證券。商業銀行已經實現了向其他行業的滲透。再次,為提高人民幣增值業務的比重,我國商業銀行自主開展了人民幣衍生產品業務。我國商業銀行是金融資產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作為國內相對規范并具有一定衍生產品交易經驗的參與者,在衍生產品市場中承擔著交易商與做市商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種類與規模。
對銀行員工專業能力的升級和復合性要求商業銀行綜合化的發展,使得商業銀行業務擴展到銀行、證券、保險、基金、衍生產品業務等各個領域,因此,商業銀行員工呈高級化的趨勢,對其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僅懂得大眾化、普及性的金融知識已不能滿足商業銀行業務開展的需要。特別是各商業銀行紛紛設立理財中心,代客理財、提供理財咨詢已成為商業銀行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這一領域需要大量的具備較高專業技能的金融理財規劃師。2005年,我國開始引入金融規劃師的培訓與考試制度,其目的是為了填補國內金融規劃師的缺口。在這種趨勢下,金融類高職院校應不斷提高學生的金融技術含量,針對金融業高級化的發展方向,培養初級金融規劃師,并應逐步增加高級金融教學,如銀行新產品開發、金融工程、個人金融理財、公司金融、投資規劃等。另外,商業銀行的業務推廣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遷,“服務立行”理念的推行,客戶經理制的采用,改變了傳統的“多對一”的服務方式,轉向了“一對一”的服務。在銀行為客戶提供的不再是單一的銀行類產品的情況下,面向客戶和市場的客戶經理崗位要求銀行員工具備復合性能力。
產業金融發展與人才需求
金融是實現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因此,其他非金融行業已開始運用金融手段為自己謀求重要的資金支持,在國外“產業金融化”的進程由來已久。產業金融即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產業實體和實體群投資于與自身產業實體發展相適應的金融領域,從而形成產業與金融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組織體系。產業金融平臺的構建,是產業實體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從我國當前農村金融、房地產金融、汽車金融的產生與發展可以看出,金融業向其他非金融行業的滲透已開始出現。這些“產業金融”的發展,產生了對既懂得具體產業知識,又熟悉金融運作的復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金融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
針對上述商業銀行人才需求的轉變——傳統柜員的轉型、高級化和復合型,金融類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也應有所轉變。對“銀行基層一線”的內涵應該重新審視,僅僅局限于“銀行柜員”是狹隘的,對“銀行基層一線”的理解需要深化,如大規模銀行客戶服務中心產生以來出現的客服話務員的需求,在傳統營業柜臺設置的基礎上建設理財中心帶來的高級別銀行理財師的出現等等。或許馬上實施金融類高職院校培養方向的轉變是倉促的,不合時宜的,但近年來隨著商業銀行業務的發展,社會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必然會相應地發生轉型,金融類高職院校應該大力跟蹤金融市場需求的變化,積極調研,積極應對。
參考文獻:
[1]周建松.關于高職教育辦學定位和辦學模式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5,(20).
[2]龐瑞江.國內銀行業客戶服務中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J].中國金融電腦,2005,(11).
[3]何佳.國內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現狀[J].浙江金融,2006,(6).
[4]盧自愿.電子網絡化對商業銀行客戶與市場的影響[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1).
作者簡介:
趙振華(1979—),男,浙江金融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商業銀行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