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品課程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斷創新和完善,才能保持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從指導原則、課程定位、機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教學方法與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對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加以探討。
關鍵詞:高職高專;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
精品課程的建設是集教育理念、教師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制度于一體的整體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循序漸進,常抓不懈,才能保持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使精品課程起到長期的示范性作用。高職高專院校擔負著培育高等技術應用型“銀領”人才的重任,實施精品課程建設,保持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打造“銀領工程”,提高高職高專的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2003年教育部開始評審首批國家級精品課程以來,精品課程的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全國已經建設了涉及12大學科門類、適合本科和高職兩個層次的1000多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同時,以國家精品課程為借鑒,各省和各高校建設了眾多的“省級精品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但是,對于已建成的精品課程也出現了后續經費不足、教學條件難以長期保持等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為此,本文擬從指導原則、課程定位、機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教學方法與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對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做一些探討。
指導原則: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思想性原則精品課程建設必須體現現代教育思想。一是堅持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現代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創新,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學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都要圍繞這一中心思想。二是注重課程思想的教育,體現課程的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三是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
先進性原則精品課程應在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管理等方面具有特殊優勢,對整個教學和管理工作能夠起到明顯的示范帶動作用。
科學性原則高職高專的課程建設要科學定位,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管理等都要遵循高職高專的教學規律,圍繞職業性和技術應用性兩個中心來建設。
系統性原則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用系統的、互相聯系的眼光看待精品課程建設。一是精品課程建設涉及教學內容的各個層面,在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是一個統一體,缺一不可。二是要有大課程或全課程意識,把精品課程作為專業建設和培養合格人才的一部分,注意處理好與其他相關課程的關系,保證相關課程間的無縫銜接。三是對于精品課程的管理要有系統觀念,要從事前(申報之前)、事中(建設過程中)和事后(申報成功之后)全過程加強管理。要清醒地認識到,精品課程的申報成功只是精品課程建設的第一個階段。為了保持其先進性和科學性,發揮其長期穩定的示范作用,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
目標性原則一是要實行目標管理和責任制。進行精品課程建設必須與目標管理和經濟責任制的建立與健全配套銜接,事先將管理目標層層分解,明確規定有關方面或個人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并賦予其相應的權利,使相應的管理措施能夠落到實處,成為考核的依據。二是精品課程建設既要服從本課程既定的教學目標要求,又要服從于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對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必要時,可適當調整課程的教學目標。
準確定位: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指南
高職教育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是以就業為導向,以素質為本位,以能力為核心的。高職高專課程有別于學科型和研究型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職高專精品課程建設應當圍繞專業培養目標,針對就業崗位群,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強調職業性和技術應用性。精品課程的定位應體現職業性、技術應用性與示范性,既不能效仿“寬基礎、重應用”的普通本科教育,也不能降低檔次雷同于中等職業教育。
激勵與評價機制:
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建立健全精品課程建設管理制度學校或教育主管部門對精品課程的立項、中期考核、課程驗收、課程復審等環節應有嚴格的工作程序,特別要嚴格按程序進行掛牌精品課程復審。對已授予精品稱號的課程,每2~3年應組織專家按程序進行復審。復審通過者,維持精品課程稱號;復審未通過者,給予黃牌警示,并要求進行整改,一年后重新復審。若第二次復審仍未通過,則取消其精品課程稱號。
實行滾動資助制度與延續資助計劃每個建設項目的實施周期一般為3~4年。所謂滾動資助制度,就是對中期考核合格者,學校或教育主管部門給予繼續資助;對考核優秀者,給予升級資助;對考核不合格者,下半期不再資助或降檔資助。為保證精品課程質量的持續提升,配合滾動式資助制度,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應實施精品課程建設延續資助計劃,即對那些已建成的精品課程,學校或教育主管部門撥出??睿Y助其先進教學理念和獨特教學方式的持續實施。
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科學、合理的質量監控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效益的有力保障,應進一步完善校系兩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使精品課程的每個教學環節都有嚴格而具體的規定。特別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及時修訂、制定各種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指導書,對教學時間安排、所需實驗條件、實驗器材、實驗指導教師、目標、要求、內容、方法步驟、考核標準和辦法等都要有具體明確的規定,并應結合課程特點改革考核方式。在考教分離的基礎上,增加平時的考核次數,對部分課程實行無紙化考試,對實踐課程進行單獨考試,全面公正地考核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變能力,引導師生高度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實踐教學活動應制度化和程序化,做到教學過程井然有序,考核方法公正、合理,逐步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改革與優化教學內容:
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高職高專精品課程內容的優化應以職業崗位需要為導向,以推行全面素質教育為主線,以實際應用為基礎,以職業資格標準為參考,以增強學生職業能力和社會競爭能力為重點。教學內容要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適當減少難度較大的理論內容,增加應用性、適用性強的實踐教學內容。同時還要注意處理好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關系,保證相關課程間的無縫銜接。
積極探索適合高職教學特點的教學模式,可采用“2+1模式”,即學生前兩年主要在學校學習,當然也包括到企業的認知實習、見習等,第三年在企業學習。前兩年學習內容主要包括理論知識、模擬實習、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等,第三年根據教學和企業的實際,可安排學生直接在基層單位(車間)頂崗工作或者半天上課,半天工作。半天上課的內容由企業根據需要增設,一般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擔任主講。
教師隊伍建設:
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高職院校精品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應緊緊圍繞“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展開,形成以“雙師型”教師為主體、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搭配合理的教師梯隊。
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培養機制應淡化理論課教師與實踐課教師的界限,逐步實現教師“一專多能”。學??赏ㄟ^走出去、請進來、與企業合作培養、參加行業職業資格培訓等多種途徑,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提高教師的“雙師”素質。要為主講教師創造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動機制可直接從大中型企業引進生產和經營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教師隊伍特別是實踐課的教師隊伍,形成穩定合理的教師梯隊,保持主講教師隊伍的長期持續優化。
加強教風與師德建設應不斷改善教風狀況,進一步提高全體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
立體化教材: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依托
教材是課程建設最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教學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課程應有系列化的優秀教材作支撐。教材建設要逐步實現層次化、立體化和精品化,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教材建設應突出先進性、科學性、系統性、適用性、思想性,精品課程教材建設主要有以下途徑:
選用國家規劃的優秀高職高專教材目前,這種教材在理論環節上占有優勢,但往往實踐環節不夠充實。選用教材時,應特別注意實驗指導教材的質量。
選用國家指定的職業資格考試或鑒定教材這種教材側重于實踐技能的培養,也包括一定的理論知識,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特別適合作為高職高專的核心專業課教材。但應注意,選用國家指定的職業資格考試或鑒定教材應結合課程內容的整合進行,處理好教材內容之間的銜接問題。
校企合作開發教材面對技術的日益發展和知識的快速更新,學校應及時把新技術、新工藝、新知識引入課堂,企業也應經常地培訓員工,提高員工素質。這也為校企合作開發教材提供了可能性。學??稍谛F蠛献鞯幕A上,開展更深層次的產學研合作,充分利用學校教師的理論優勢與企業技術人員的實踐技術優勢,合作開發適合高職教學特點的優質教材。
自編教材這對教師的理論和實踐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在師資水平允許的情況下,可考慮由主講教師自編與多種媒體輔助教學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材。主講教師應盡量與行業組織、學科專家共同編寫,利用在企業鍛煉的機會,注意收集生產實踐中的第一手資料,將其吸收、充實到教材中,以增強教材的職業技術特色。這對主講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水平的提高會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實驗實訓基地:
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培養動手能力強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沒有完備的實驗實訓基地只能是一句空話。精品課程配套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是專業實踐教學建設的核心。
對于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要充分考慮精品課程的實訓要求,按生產一線或就業崗位環境的需要,將單個實驗(訓)室的建設向綜合型、創新型實踐基地發展。
要認真研究和總結校企合作辦學、產學合作的經驗,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建立長效校企合作機制??煽紤]以學校自建、企業自建、校企共建等靈活多樣的模式建設穩固的實驗實習基地,努力將實習與承擔實習單位的實際工作任務結合起來,做到互惠互利。要充分利用校外基地人力資源和基地生產設備設施等資源優勢,使其成為穩定的優質教學資源,為培養企業需要的生產第一線高技能人才服務。
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方法:
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建設開放型的動態多媒體資源庫是實現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與課程體系改革有機結合,真正轉變以課堂、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必然途徑。建設開放型的動態多媒體資源庫有助于精品課程的教師與訪問者之間實現交互,有助于教學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動更新與完善,是實現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動態多媒體資源庫的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教材、試題庫、素材庫、實驗指導書、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與錄像、電子圖書、參考文獻目錄等。
要重點保障校園網、電子圖書館、多媒體教室等數字化教學條件的建設,為教師和學生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信息技術創造條件,使精品課程的教學資源能夠實現更大程度上的共享。
參考文獻:
[1]叢俊玲.高職院校精品課程建設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06,(17).
[2]高嵩.教學質量:高職高專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要素[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0).
[3]石坤泉.促進產學結合 打造銀領工程[J].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4]謝承力.高職精品課程建設初探[J].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05,(32).
作者簡介:
高凡修(1971—),男,1996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會計系會計專業,講師,經濟學學士,河南省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職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