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仍然存在,信息技術教學既沒有真正教會學生計算機知識,也沒有使學生掌握如何去操作實踐、如何去學習新知識,更談不上開拓創新了。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質量,就成了當前重要而迫切的問題。我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要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目前的狀況
根椐筆者實際調查及相關資料,我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教學模式:第一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我講你聽”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農村中小學中普遍存在。農村辦學條件差,沒有機房,只有幾臺零星的電腦用于打字、統計分數等日常教學工作,根本談不上用于教學。第二是“教師講,學生練、填鴨放羊”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許多不負責任或者沒有經驗的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中存在。教師每節課先講10~20分鐘,然后讓學生自由練習20~30分鐘,無完整的教學步驟、教學方法、教學反饋和評估體系,教師無法控制教學進程。第三是“教師示范,學生模仿,講練循環”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被大量信息技術教師采用。教師先就每個知識點講解并操作示范,學生再模仿操作訓練,如此循環來完成整個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做到了講練結合,按步就班,但框死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忽視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凍結了學生的思維,完全是一種“現學現用”的機械培訓式教學。
以上三種教學模式均把信息技術課作為一門傳統課程來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而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課程,其內容與傳統課程完全不同,因此我們必須更新觀念,對信息技術教學模式進行必要的改革。
二、做法和體會
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學習并采用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模式,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必須與學習任務相結合,通過完成任務來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這個模式中,教學內容被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地完成這些任務,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學習方向的把握、內容的選擇、進程的調控和質量的評價上。
第二,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認知差異,為了滿足每個學生發展的不同需要,使他們學有所獲,“任務”設計必須有深有淺,如設計成基本任務和附加任務,給每個學生都提供參與、表現并獲得成功的機會。這樣,通過動腦、動手,親自實踐,學生不僅在知識、思維、技能等方面得到了鍛煉,同時也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先就某基本任務作講析,然后由學生自主合作完成其他任務,教師巡視指導,適時點評學生作品。學生可以通過循環不斷的“任務→完成→新任務→再完成”的方式提高興趣,走向學習的新高度。“任務”完成后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進行評價,評價要體現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的一般要求,盡可能做到評價與指導緊密結合。由于學生上機實踐遠比看老師示范操作有效得多,所以,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要多設計只有通過上機才能完成的任務。例如在《美化表格》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把整個教學內容分解為五個任務并以“任務書”的形式發給全體學生:(1)修改表格的不同單元格文字的字體、字號、顏色,設置底紋;(2)修飾表格的邊框、線形;(3)利用“自動套用格式”來修飾表格;(4)探索出多種方法用來取消邊框。其中(4)為附加任務,要求較高。這五個任務既面向全體又注重培優,既掌握了操作又提高了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成功體驗中產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從而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河南省內鄉縣實驗高中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