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臺灣宜蘭發生地震,根海底電纜被震斷,香港及珠三角地區的網絡均受到影響。2006年底的臺灣地震旋即被拎出記憶——中國用戶幾乎無法訪問所有美國網站,聊天、搜索等上網行為“戛然而止”。歷史重演再次讓我們感到互聯網的脆弱。互聯網難道全憑幾根光纜維系?光纜中斷為何會造成如此網絡“重災”?答案其實很簡單:域名系統是支撐所有網絡應用的“根基”,兩者依靠主干網連接,地震“震斷”了這個連接關系,根斷應用亡;而國家CN域名解析鏈路不受地震影響,網絡應用正常,根在應用在。
以域名系統為“震中”的“網絡地震”
聽網絡歌曲、看網上新聞、用網絡聊天——現代人被各種網絡服務包圍,對樂在其中的他們,域名系統是一個遙遠的概念,一年內兩次斷網帶來的手足無措才讓這個基礎平臺浮出水面。
互聯網包含層層遞進的三個平臺基礎平臺、應用平臺和心理平臺。地震中斷光纜,造成了一場以基礎平臺為“震中”輻射到應用平臺和心理平臺的連環互聯網“地震”。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助理主任劉志江這樣解釋“地震”:如果將互聯網比作一個人,基礎平臺上的數據通信線路是人的骨骼,基礎平臺上的域名系統是中樞神經,應用平臺上的網絡應用就是血網,這兩個平臺是否穩定直接決定了心理平臺上網民對互聯網的認可與否。血肉進行任何運動,都必須通過骨骼“報告”中樞神經得到指今后才能實現,這一活動是否完成決定了人的喜怒哀樂。
網絡功能的實現和人體活動如出一轍,光纜中斷從根基上破壞了這一行動鏈:海底光纜連接著中國到美國的互聯網數據傳輸,地震使得數據線路中斷后,中國網民發送的“信號”到達不了域名系統這一中樞神經,發不出任何“指令”完不成域名解析,建立在國外域名基礎上的網絡應用自然無法實現,網絡功能的失效使得網民產生了負面情緒。
可見,作為互聯網“中樞神經”,以域名系統為核心的地址基礎平臺是互聯網的“根基”。根基破壞,互聯網便會全線坍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不經過臺灣海底光纜……
在上述互聯網行為鏈中,有一個環節值得推敲為什么數據傳輸非得從中國到美國經過被震斷的光纜?如果不經過臺灣海底光纜,互聯網功能是否能“亳發無損”呢?
歷史的原因造成了這個“非得”。互聯網發展初期,由美國管理的COH域名在中國市場先發制人占據了品牌優勢,中國很大一部分網絡應用建立在這一域名體系上,意味著這些網絡應用都需要經過美國COM服務器的“認可”和“指令”后才能實現,而臺灣海底光纜是這一過程的必經之途。
2006年底的中國臺灣海底光纜中斷導致國內9000多個COM域名被非正常刪除,造成巨大損失。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由中國自主管理的CN國家域名系統運轉正常設在中國的CN域名解析服務器每天穩定完成數億次解析,互聯網域名系統“中樞神經”的指令無需通過外國的服務器來完成,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網站訪問和網絡應用自然“毫發無損”,顯示出良好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鑒于此,很多國家對于本國域名資源表現出高度重視,域名成為影響國家經濟、技術發展的戰略資源。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胡啟恒院士鄭重提出 應該把負責中國頂級域名注冊和運行管理的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納入國家應急安全體系。
近日,記者走進了CN國家域名解析服務器“重地”——CNNIC機房,門口赫然寫著:中國互聯網“中樞神經”。嚴陣以待的警衛、頻繁閃爍的指示燈、7*24小時從不間斷的監控……在運行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中樞神經”脈動里,我們找到了“毫發無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