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我國港口目前發展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根據各港口的先進經驗,就港口物流管理如何創新發展,提出了相關的創新發展解決辦法。
關鍵詞:港口企業;物流;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U6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11-0126-02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some related evolutionary and developing methods on logistics management of China's ports. It is based on not only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ports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a but also the research of some advanced ports experience.
Key words: ports enterprises; logistic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加快和高速發展,現代物流管理理論在我國經濟的各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在我國加入WTO之后,承擔90%以上外貿運輸貨物中轉的港口物流企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我國港口由于正在逐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經營管理還存在一定的實際問題。各個港口企業為了實現遠期規劃目標而進行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投資,不斷地尋找機會,創新港口服務,努力實現港口管理的現代化。
2006年8月,作者參與了一項港口物流規劃的課題,走訪了環渤海灣的幾個主要港口,深深體會到港口發展現代物流的必要性。我國港口要發展,就必須要結合自身的現狀,探索各種形式的發展創新。
1港口企業目前的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伴隨著我國加入WTO帶來的機遇和國民經濟增長的強勁勢頭,物流產業發展的潛力巨大,尤其是港口物流產業,作為物流網絡的焦點,政府極其重視,我國港口物流企業發展迅速,基本上形成了四大物流圈。但是在良好的發展勢頭下也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還制約著物流的快速發展。
(1)從全球物流發展趨勢上看,港口作為全球供應鏈上不可或缺的一個節點,提供整個物流系統的基本服務和各種增值服務,逐步邁向“第三代物流中心”。我國港口相比之世界知名港口,在顧客服務以及客戶關系管理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比如,荷蘭的鹿特丹港有完備的物流配送體系的支持,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也有專門負責國際中轉及轉口貿易的區域。世界名港的服務措施之完善,客戶關系管理之扎實,確實是我國港口值得借鑒的經驗。
(2)從國家宏觀政策方面分析,由于剛剛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很多老企業還躺在因循守舊的物流模式上,沒有及時轉變角色以適應現代港口物流發展的時代要求,對現代物流的運作模式認識還不清晰;受體制的制約、市場的不規范、基礎設施的銜接性和配套性不強、港口物流人才匱乏、經營管理理念落后等等一系列因素影響,港口發展步伐仍舊緩慢。
(3)從物流本身的功能特性來看,我國港口業務同質化的現象比較嚴重,很多港口都是集裝箱、煤炭、大宗貨物等業務一把抓,港口的作業模式基本相同,缺少經營的差異化,同一經濟區域內的港口競爭激烈,不利于港口發揮優勢,各得其所,協調發展。很多港口還停留在僅僅提供裝卸搬運、存儲和運輸的簡單物流功能要素的實現上,這不僅浪費了港口資源,同時也影響了服務質量。我國港口有必要向現代港口邁進。
2港口物流創新發展的解決措施
港口目前存在的問題,我們要認真對待,積極加以解決。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我國港口物流的核心競爭力,實現經營差異化,認真分析港口自身的發展方向,定位港口功能優勢,選準目標市場,才能確實促進我國港口的發展。
根據對環渤海灣某港口的物流發展規劃的研究,港口創新發展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調整:
2.1深入思考發展理念,制定港口戰略規劃
港口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交通運輸的樞紐,是國內外貿易的口岸。因此其發展規劃需要具有目標長遠性、戰略全局性和發展的動態性。也正是這個原因,在確定港口發展方向上必須得到企業高級領導的充分重視,站在全局乃至港口物流業發展的基點上看待物流發展的問題。港口的各級領導,從決策者到執行者都要盡快轉變思想觀念,立足港口發展的規劃,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在港口發展的問題上,要不斷開闊視野,借鑒國外或國內先進港口的經驗,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出路。只有在長遠的、科學的、明確的指導和規劃下,港口才能解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堅定不移地朝前發展。
在項目完成過程中,我們發現京唐港的決策者們思想比較深入:他們認真分析了當前我國港口的主要發展趨勢——必然和國際接軌。港口不是一個孤立的節點,現代港口已從一般基礎產業發展到多元功能產業,并且向社會經濟各系統進行全方位輻射。它的發展和所在城市及所在區域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積極轉變思想,不斷地深入認識港城一體化,港區聯動的概念,把它作為港口的理念發展新型現代港口?;诖它c,京唐港確立了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的理念。為了擴大煤炭業務的吞吐量,該港口已經和國家主管部門研究協議,在大秦鐵路上修一個支流路段,使京唐港成為物流網絡的一個節點,并根據港口情況建立各項外包業務,使港口的生產設備和運輸設備社會化,極大地促進了港口活力。正是在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的理念下,京唐港才及時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搞活了港口建設。
2.2堅持貫徹新穎理念,持續優化港口策略
港口的理念是經過深入細致的思考逐步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針與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必須要經常性地檢查理念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不斷地修正港口的運營策略,使得港口發展的策略向著有利于港口戰略的方向發展,不背離發展軌跡。
港口的策略制定是一環連著一環的,具有連續性,在實行一系列的具體運作之前必須要檢驗策略的正確與否。持續不斷地修正發展策略才能使港口的發展朝著良好的方向前進,才能使港口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生存環境下把握住命運。
2.3強化規范操作程序,實現港口運作創新
港口的戰略確定能夠得到理念的支持,是必要的一步,是港口發展的首要條件。只有在戰略意義的高度指導下,港口才有章可循,才有奮斗的方向。但是,戰略的支持必須要配合合理有效的運作,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在宏觀戰略的指導下,港口還要根據本身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港口的運作可以從很多方面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法,可以突破,可以創新。
(1)從經營模式方面看,各個港口可以采用不同的經營模式。以往的港口經常是實行自己獨擋一面,從港口基礎設施到勞動工人雇用都是縱向一體化的管理,但是在現代物流經營理念的指導下,港口物流運作可以在不同層面上實現社會化。港口的主要任務是裝卸、搬運和存儲,賺取的是在裝卸和運輸過程中的轉移費用。對于設備,它只是創造價值的工具,因此完全可以社會化,讓有能力的社會成員參與港口的競爭。京唐港把能夠社會化的設施全部社會化,諸如裝卸、倒運設備等承包給幾個不同的責任單位,省去了對保養、偷油等的管理措施;吊車、平板車社會化,分成四個隊,講明條件,簽好契約,京唐港享有協助管理的義務,并且充分掌握控制權、主導權。鼓勵技術創新,獎罰分明,提高服務要求,規避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病。在這方面京唐港的成功運作是一個比較好的借鑒實例。
(2)從服務管理方面看,差異化的服務模式可以留住不同需求的顧客,培養忠實的顧客群,樹立企業良好形象。在港口作業服務同質化的今天,主動的、多元的、標準的、有特色的服務會給顧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贏得客戶的信任,建立競爭優勢。在我國港口已經有成功的案例,香港港口就是以其“一條龍”的整體服務優勢實現了80%的中轉運輸。環渤海灣的天津港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塊煤集裝箱”業務,針對有特殊需求的客戶,采用集裝箱裝卸特殊煤種。這項業務實現了循環物流,去時運輸燒制陶瓷的蒙煤,回時運輸瓷器,從而保證了集裝箱的合理利用。定制化的特殊服務為天津港留住了一部分特殊的顧客,實現了企業利潤。因此,我們必須要充分考慮客戶的需求,根據其要求提供相應的增值服務,既有利于開拓市場,又實現港口的品牌效應。
(3)從技術應用方面看,可以說任何一個企業要想快速發展,想實現高額收入,保證企業良好的運營,都離不開技術要素。技術上的不斷進步是確保港口企業快速發展的核心?!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沒有技術,就相當于沒有了干好物流事業的工具。因此先進技術的發明利用和引進是港口不容忽視的工作。我國港口中,秦皇島港并不是最優秀的港口,但是其煤炭的吞吐量卻一直保持著全國第一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輸出中心,就是因為其重視技術的應用。在秦皇島港翻車機卸煤處,擁有世界級的三線三翻式的翻車機,平均兩分鐘就可以完成3節不脫列車廂的卸煤。這使得秦皇島港在煤炭運輸競爭中處于絕對優勢。從秦皇島港口的技術優勢上,我們可以得到:技術是港口企業的核心,圍繞技術,以其為工具,是港口物流發展的重中之重。
3結束語
一個企業,一個集團,甚至一個國家,發展是硬道理。港口物流要發展,就必須實現港口的特色創新。想別人無所想,做別人無所做,目前港口競爭已經由過去的成本差異競爭轉變為質量競爭和服務競爭,港口企業應根據各個港口的不同之處,認真分析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加快建設具有本港特色的創新服務,避免同質化的運作流程,形成特色港和專業港。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優勢,避免惡性競爭,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 徐章一. 企業供應鏈的優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 徐章一,馬士華. 應用供應鏈管理思想改造傳統工業企業[J]. 工業工程與管理,2001(5):59-61.
[3] 喬婷婷,周良毅. 我國港口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J]. 物流技術,2006(9):101-103.
[4] 李開. 發展現代物流,提升港口能力[J]. 中國科技信息,2006(17):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