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美容
1缺乏白介素10的小鼠傷口愈合迅速
關于局部炎性反應對傷口愈合的影響已經討論了幾十年,事實上,關于進入傷區的巨噬細胞與粒細胞是否能促進或阻礙組織的修復一直受到關注。本研究發現,缺乏抗炎因子—白細胞介素10(IL-10)的小鼠,其傷口的愈合速度迅速。與IL-10不缺乏的對照鼠相比,IL-10缺乏的鼠傷口愈合較早。其機制是由于使上皮化加速,并使傷口的收縮增強所致。IL-10缺失鼠其平滑肌肌動蛋白表達增強,促進了成纖維細胞的分化,反映在其傷口收縮力加大。IL-10缺乏鼠傷區的巨噬細胞浸潤明顯增多,提示這些細胞介導了促傷口愈合的過程。結果表明IL-10是一種阻礙傷口愈合的細胞因子。
[Am J Pathol,2007,170:188-202]
2組織蛋白酶K在瘢痕形成中更新真皮細胞外基質的作用
組織蛋白酶K是一組半胱氨酸蛋白酶,它能影響細胞外基質的更新,在骨質吸收以及肺基質內平衡調節方面,組織蛋白酶K的溶膠原活性起關鍵性作用,但是,它對皮膚的影響還沒有資料報道。為此,作者研究了人皮膚和培養的新生兒皮膚成纖維細胞中組織蛋白酶K的表達。查明,正常皮膚中只有組織蛋白酶K低表達,相反,手術瘢痕中真皮的成纖維細胞中則有極強的表達,最明顯的表達是在年輕的瘢痕組織中,并且隨著時間推移,其表達強度逐漸減小。在原代培養的新生兒成纖維細胞中,有組織蛋白酶K的高表達,在瘢痕疙瘩的真皮纖維中也有強表達。但在硬皮病的硬化組織中則未見有組織蛋白酶K的表達。以上資料提示:組織蛋白酶K作為細胞外基質的重要調節因子,在平衡真皮細胞外基質的更新方面起重要作用。
[J Ivest Dermatol,2007,127:293-297]
3用三維圖像顯示法客觀定量評估瘢痕疙瘩接受皮質激素注射后的療效
瘢痕疙瘩治療難度很大,評估治療的效果或對瘢痕疙瘩進行研究,應當依據客觀的、正確的、可以重復的方法進行判斷。然而,現今的評估方法基本上是主觀的評估或需使用繁瑣的測量方法。本文作者在臨床實踐中采用了一種有效的客觀評估技術—定量三維顯像法,來評估皮質激素注射治療瘢痕疙瘩的療效。方法:對局部注射皮質激素治療8周的12例瘢痕疙瘩患者,用三維小斑點模式立體攝像儀測定治療前、后瘢痕病灶的容積。結果:治療前,瘢痕疙瘩平均容積為0.730cc±0.701cc(0.12~2.15cc),經向病損內注射去炎舒松治療后,其容積平均縮小至0.140cc±0.302cc(0.007~1.080cc),治療8周獲得50%的效果。不過,也有少數效果較差。結論:三維立體攝像法用于評估瘢痕的容積變化,迅速而又無損,而且結果客觀、可信。因此值得推廣。[Plast Reconstr Surg,2007,119:556-561]
4在活體傷口模型上通過表面電容查明培養的自體角質形成細胞懸液加速表皮成熟的情況
人的表皮組織對機體起著保護性覆蓋作用,使之防止體內液體的丟失,并阻止外來微生物的侵襲。培養的自體表皮懸液曾被應用于改善瘢痕區的修復質量。表面電容(surface electrical capacitance)記錄法作為經表皮丟失水分的指示器,曾被新生兒學者、皮膚學學者應用于查明表皮細胞成熟的狀況。本文將它以雙盲法、隨機性、對比性地應用于研究培養的人表皮懸液及活體斷層取皮區創面促上皮化愈合及促上皮成熟化的效果。作者用雙盲、隨機、對比法選取8個對象,評估培養的自體表皮懸液,在標準的斷層取皮創面上,傷區上皮化及表皮成熟的速度。應用表面電容對比16處斷層取皮區應用培養的自體表皮懸液處理者(n=8)和不用上術處理者(n=8)的結果。發現:在處理后第5、7天兩者有明顯的差別。結論:通過表面電容記錄證實,利用培養的自體表皮懸液可以加速創面上皮化的速度,并促使表皮的成熟。
[Plast Reconstr Surg,2007,119:495-499]
5取出隆乳41年的乳房假體
假體隆乳從1950年后就逐漸見用于臨床。在過去的15年間,關于乳房假體對人體的影響及隆乳效果引發了許多爭議,盡管現在已經證實,植入假體是安全的、并且效果良好;但同樣也得承認,假體不會是永久性的。關注的焦點是假體在人體長期存在帶來的影響。這方面的資料還不夠多。本文報道一例雙側乳房用海綿假體隆乳41年后取出假體的病例,并結合此例對長期假體隆乳的影響進行分析。
一名74歲的女性,在她33歲(1961年)時,用聚乙烯乙醇海綿假體(Ivalon海綿)進行雙側隆乳。多年來未發生異常,近年,乳房變得較硬。但近4個月來,右側乳房逐漸明顯增大,體積幾乎為左乳房的一倍,因此,要求取出假體。就診時未發現外傷史,但患者有糖尿病、關節炎及青光眼等疾病。右側乳房明顯增大,有相當于Baker 4度的包膜攣縮。診斷時考慮排除惡性腫瘤、假體破裂及纖維化等病理改變。MRI檢查,只見右側假體未破裂、外有厚的包囊,并有高蛋白含量液體包圍,沒有其他可疑病變,兩側乳房都施行假體取出術。手術切開后,發現右側乳房有一個大的血腫塊和一些血漿液體,假體未破,外包1cm厚的纖維包囊;左側同樣有厚的纖維膜包繞著假體。取出假體、血腫,沖洗后分別關閉雙側乳房,置以引流管。術后恢復良好,隨診2個月,患者感覺滿意,雙乳情況良好。
Ivalon海綿假體隆乳始于1950年后期,有時在植入前假體外包以塑料性膜。由于包膜攣縮發生率較高、其化學性不穩定,加之硅凝膠制品的出現,而被淘汰。通過此例,至少可以指出以下幾點:①這可能是所見到過的這類植入假體在體內存留時間最長的病例。據來自一個內部資料,Lindsey是首例接受硅膠假體隆乳后,在體內保持43年的病例(1962~2005);②本例假體長期存留體內,而取出的理由并非其他原因,如腫瘤等,而只是由于血腫發生引起的;③盡管發現有大的血腫及厚重的包膜攣縮,而手術后患者恢復良好,無明顯后患。隆乳假體需要取出的原因有多種,而遲發性血腫發生的機制還不甚清楚。類似的報道也曾見過,有3例遲發血腫分別發生在植入假體后的9、12及22個月。可能的原因是:鈣化的包囊中的小血管破裂、血管受到腐蝕、炎性反應或血管通透性發生變化等。包囊攣縮在假體植入后比較常見,纖維化、鈣化也不少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發生幾率也增加。
[Ann Plast Surg,2007,58:91-94]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全軍整形外科研究所 李薈元 摘譯]
口腔美容
1上緣固定技術在單側下頜角骨折中的應用:50例患者回顧性研究
目的:研究下頜角移位骨折的患者采用切開復位術和單獨上緣內固定術后出現并發癥可能性的大小。患者和方法:對有下頜骨骨折的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并對患者的情況進行特殊記錄,從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進行口腔分區和頜面部情況的記錄。記錄患者的人數、骨折發生的原因、住院時間的長短、是否拔除第三磨牙及術后的并發癥,術前和術后的下牙槽神經功能也記錄在內。對患者進行問診及客觀的感覺功能檢測,以估計術后出現感覺功能障礙的可能性大小。結果:研究對象為50例有下頜角骨折的患者,6例(12%)有并發癥需要取出固定的板子。這些并發癥不嚴重,一般都發生在骨折愈合后。4例患者發生(8%)伴隨骨板的表面軟組織的感染,口服抗生素有效;1例(2%)骨板暴露,2%的患者有骨板折斷。6例患者(12%)均在全身麻醉下取出骨板。39例(78%)進行長期的感覺功能隨訪,平均時間37個月(2~84個月)。其中4例發生永久的下牙槽神經功能障礙(>12個月)。26例患者,有5例(占19%)在損傷后或術前有感覺功能,術后喪失感覺功能。該組所有的患者在6個月內均恢復了正常的感覺功能。結論:本研究的結果表明采用上緣固定技術治療移位的下頜角骨折發生并發癥的概率相對較低(12%),且并發癥不嚴重,4例患者(8%)發生永久性(>12個月)的下牙槽神經感覺功能障礙。[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7,65(8):1544-1549]
2自體骨移植物與牙槽骨牽引成骨術治療無牙嵴垂直向不足的比較:一項2~4年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比較自體骨移植物(ABG)與牽引成骨技術(DO)在糾正下頜嵴垂直向不足的能力以及種植體植入前后隨時間變化對所獲得的垂直向骨的維持能力,比較植入重建區或牽引區的種植體存活率及成功率。材料與方法:2年(2001~2002)內對17例部分牙槽嵴垂直性萎縮的下頜無牙頜、需要種植體支撐修復來重建的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兩組:第一組:8例,采用下頜支ABG修復;第二組:9例,采用牽拉成骨技術修復。第一組種植體在重建術后4~5個月植入,而第二組是在摘取牽引成骨器后植入(即在牽引術后3個月左右)。第一組共有19個骨內種植體,第二組共21個。兩組的義齒重建均在3~5個月后進行。結果:第一組種植前骨吸收高于第二組(P=0.01),但兩組間種植體的存活率/成功率以及義齒負重后種植體周圍的骨吸收均無明顯的統計學差異。結論:兩種技術均可有效地改善無牙嵴的垂直性吸收所造成的缺損,骨移植重建區和牽引區的種植體的存活率/成功率與植入自體骨的種植體是一致的。
[Clinical Oral Implants Research,2007,18(4):432-440]
3評估牙槽骨外形三維體積變化的新光學方法:一種方法的體外研究
目的:體外模擬局限的牙槽殘嵴缺損,應用三維光學系統對其體積進行測量,評價該測量方法的重復性和精確度。材料與方法:共有8對樣本用于測量(其中5對是立方形的,3對是幾何復合形狀),每對標本均模擬了外科矯正術前的牙槽嵴缺損以及相應的術后情況。應用機械學三維坐標測量儀(3D)或計算機來計算相應標本的真實體積差。使用攜帶新型體積顯像軟件的光學三維系統測量方法為測量方法,獲取標本的體積并對其資料進行數字化。將所模擬的術前術后情況的數值相減作為體積差,測試值和對照值進行比較來評價3D系統的精確性。這些值的差異反映了測試方法的系統誤差,以重復測量的體積值的變異系數來反映其可重復性。描述行統計學分析。結果:光學三維系統的精確度非常高,測試組和對照組的測量結果差異未超出1.5%,測試組的系統誤差始終低于2.5mm,測量結果的重復性顯示變異系數較低(0.05%~0.50%),表明該測量方法的重復性很高。結論:光學三維系統對體外模擬的局限牙槽殘嵴缺損矯正術前術后標本體積變化的測量具有很好的精確度及很高的重復性。[Clinical Oral Implants Research,2007,18(5):545-551]
4非埋植即刻種植體的一項前瞻性臨床研究:臨床結果和美容效果
目的:評估即刻穿粘膜種植體邊緣缺損的治療,并對修復后3~4年的粘膜情況及X線片結果進行評價。材料與方法:30位患者的下頜前端拔牙區共有30個即刻穿粘膜種植體,他們分別隨機接收了三種處理:BioOss移植組(N=10,BG),BioOss聯合可吸收膠原膜移植組(N=10,BG+M),未移植組(N=10,對照)。結果:BioOss組,BioOss聯合可吸收膠原膜組及對照組的垂直缺損高度(VDH)分別減少(81.2±5.0)%,(70.5±17.4)%和(68.2±16.6)%,水平缺損深度(HDD)分別為(71.7±34.3)%,(81.7±33.7)% 和 (55.0±28.4)%,各組間無明顯差異。水平吸收在對照組[(48.3±9.5)%]較BG組[(15.8±16.9)%]和BG+M組[(20±21.9)%]有顯著增加(P=0.000)。其中10例(33.3%)在6個月后表現出粘膜退縮,8例(26.7%)因粘膜退縮而致美觀不甚滿意。與舌向位的種植體[HDD(2.3±0.6)mm]相比,粘膜退縮與頰向位的種植體[HDD(1.1±0.3)mm]具有顯著性的關聯(P=0.032)。修復后19例患者平均隨訪(4.0±0.7)年,種植體邊緣粘膜和骨水平基本保持穩定。結論:BioOss能顯著減少面頰骨的水平吸收。即刻移植體的植入具有引起粘膜退縮和影響軟組織美觀等風險,但可以通過避免使用拔牙窩內頰向位的移植體來減少這種風險。
[Clinical Oral Implants Research,2007,18(5):552-562]
5種植體直徑對周圍骨的影響
目的:種植體的骨整合取決于多種因素,例如骨質和種植體的表面類型。同時還存在對骨代謝和咀嚼力傳導的適應性改變。明確長期生理調節是預防骨整合潛在丟失的關鍵,尤其是過度的咬合力會導致骨整合失敗。為了驗證這一問題,引入寬直徑的種植體以期較大的移植物表面可以提供機械阻力。然而很少有證據表明種植體直徑的變化可以導致種植體周圍骨反應的不同。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較種植體直徑對周圍骨的影響。材料與方法:應用動物模型植入20個標準種植體(3.75mm)和20個寬種植體(5mm)。采用組織形態測定術來確定原始骨密度(IBD),移植接觸骨密度(BIC)及鄰近骨密度(ABD)。結果:標準和寬種植體的BIC分別為71%和73%,相反ABD為65%和52%,這些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與IBD的關聯性分析顯示:BIC與IBD無關聯,標準移植物的ABD與IBD也無關聯(r2=0.126);但寬種植體的ABD與IBD有相互關聯(r2=0.82),且二者呈1:1的比例。由此可得出在該實驗范圍內,ABD可能受到種植體直徑的影響,這也許是由于力分散不同造成的結果。
[Clinical Oral Implants Research,2007,18(5):563-568]
[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頜面整形外科 王正輝 李麗霞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