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006年6月,我們采用腋部小切口剝離結合電離子燒灼治療腋臭患者73例,并隨訪半年,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73例,男14例,女59例,年齡18~40歲,平均為26.6歲。其中19例曾外用藥物治療,2例采用激光治療后復發,1例行小切口搔刮術治療后復發。
1.2 治療方法
1.2.1術前準備:術前剔除腋毛,患者取仰臥位,雙臂上抬外展曲肘,兩手掌置于枕部,充分暴露腋窩三角區,沿腋毛生長邊界外0.5cm畫橢圓形,標記剝離范圍,以腋窩中央皺襞線標記切口線,長約3~4cm。術區常規消毒,鋪無菌巾。
1.2.2麻醉:采用2%利多卡因20ml+生理鹽水100ml+0.1%腎上腺素0.5ml混合液行局部腫脹麻醉。
1.2.3手術操作:沿切口線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在術前設計的剝離范圍內進行切口兩側的皮下剝離,形成切口上、下兩腔隙,一側腔隙填塞紗布,壓迫止血,另一側切口外翻,在直視下,用剪刀仔細修剪皮下脂肪及毛囊,將皮瓣修剪成全厚皮瓣。腺體組織多與毛囊伴生,在修剪后的皮瓣上可見大汗腺腺體呈顆粒狀突起,用電離子治療儀第三檔(即中火)將顆粒狀突起和殘余毛囊進行燒灼,使之與皮瓣平面平齊,徹底破壞腺體和毛囊。在燒灼過程中,大多都能聞到腋臭的氣味,但切忌燒灼過深、時間過長。于皮下組織層去除致密脂肪層,呈現疏松脂肪組織,填塞紗布止血,同法行對側皮瓣。術腔用抗生素鹽水沖洗,徹底止血,切口邊緣剪除寬約0.5cm皮膚,0號絲線縫合,于皮瓣表面劃數個0.5cm長的切口,以利引流。于剝離腔隙邊緣外0.5cm處縫長線,術區用酒精紗布覆蓋,內用碎紗和棉墊打包加壓,包外敷厚紗布加壓包扎。
1.2.4 術后處理: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上肢制動,第3、7天換藥,第9天拆包,12天后拆線。術后隨訪半年。
1.3 療效判定標準[1]:治愈:患者裸露腋部,緊靠患者腋下聞不到氣味;有效:患者裸露腋部,距離0.5m以外聞不到氣味;無效:患者裸露腋部,距離0.5m以外能聞到氣味。
2結果
術后隨訪半年,73例患者,治愈69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100%。其中有3例切口延期愈合,2例表皮出現水皰,雷夫努爾液濕敷2周后痊愈。1例切口邊緣皮瓣壞死,清除壞死組織,早期中藥康復新液濕敷,后期貝復濟噴涂,2周左右痊愈,瘢痕不明顯。
3討論
腋臭是腋窩大汗腺分泌的有機物被細菌分解產生的不飽和脂肪酸所致的一種特殊氣味,而大汗腺主要分布于真皮下部及皮下組織淺層,去除大汗腺即能治愈腋臭[2]。因此治療中應以破壞大汗腺為目的,而大汗腺位于真皮和皮下脂肪交界處,其腺體導管開口于毛囊漏斗部,少數直接開口于表皮[3]。目前腋臭的治療方法有外涂藥物、激光、冷凍、注射硬化劑及手術方法。外涂藥物的功效通常為抑菌和除臭味,并不能去除大汗腺,減少汗液分泌,因此是治標不治本。激光、冷凍、注射雖有一定療效,但不確切,極易復發。而手術法療可根除腋臭,傳統術式由于切口大,縫合張力大,切口不易縫合,術后出現瘢痕攣縮,給患者帶來生活上的不便。本術式不切除皮膚,徹底清除毛囊及大汗腺組織,可達到根治的目的。
本組治療,采用小切口剝離結合電離子治療腋臭具有如下特點:①切口小且位于腋橫紋,位置隱蔽,瘢痕不明顯,符合美學標準;②直視下銳性剪除汗腺和毛囊,并結合電離子燒灼去除剩余大汗腺,這一點不同于其他小切口治療腋臭的最大特點是清除更徹底,療效更確切;③保留皮膚,切口瘢痕小、無功能障礙;④縫線打包加壓包扎,包扎更確切,避免“8”字繃帶包扎帶來的不便。
術中注意事項:①術區標記線應在腋毛分布區外0.5cm,剝離要充分,以確保大汗腺徹底剪除;②剝離層次應在真皮與皮下脂肪之間。因皮下脂肪淺層含有大汗腺,故應將淺層皮下脂肪(表現為致密脂肪球)適當去除,以免復發;③在剪除毛囊及大汗腺的同時保留真皮下血管網,避免皮瓣壞死;④術中止血徹底,術畢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腔隙,以免殘留剪碎組織,引起感染;⑤翻轉皮瓣時對皮緣有損傷,故縫合時剪除寬約0.5cm皮緣,以利于愈合;⑥縫合完畢,在皮瓣上做數個小切口,以利引流,避免血腫,不影響皮瓣成活;⑦加壓包扎用力要均勻、適度,避免表皮水皰,延長愈合時間。
本組治療中患者出現切口延期愈合、表皮水皰及皮緣壞死等并發癥,可能與患者早期活動,包扎不均,皮瓣修剪過薄有關。對此,我們在臨床中將不斷總結經驗,只要嚴格按照手術操作原則仔細操作,完全可以避免其他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蒙安定,黃永通,簡華慧.手術剝離修剪法治療腋臭39例臨床觀察[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7,29(1):122.
[2]劉輔仁.實用皮膚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482.
[3]王高松.實用美容手術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3:14.
[收稿日期]2007-07-18 [修回日期]2007-11-05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