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足跟皮膚由于適應其行走功能而形成角質層非常厚,當遇到缺損時,很難直接拉攏縫合,一般常用皮瓣轉移或植皮修復;我科曾選用島狀皮瓣、游離皮瓣、局部皮瓣、游離植皮等多種方法來修復。但對于小的缺損,不宜采用島狀皮瓣、游離皮瓣,常用局部皮瓣、植皮來修復。一般來說原則上選用臨近的組織來修復,但由于局部皮瓣轉移時常造成“貓耳”形成需二次修復,而植皮由于缺乏感覺常造成潰瘍。對此經過改進,我科于2005~2007年共運用足外側筋膜島狀皮瓣修復成功足跟外側腫物及小潰瘍3例。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3例(男性2例,女性1例)。潰瘍位于足底中側靠近外側或位于足底外側,創面最大2.5cm×2cm,最小1.8cm×1.8cm。創面修復后供區用全厚皮片修復,術后皮瓣及皮片均愈合。
2方法和結果
2.1手術方法:術前用多普勒探測足外側血管的走行,皮瓣的蒂部位于跟外側血管走行區域,并盡可能將蒂部的筋膜做得寬一些,并注意保護來自踝關節的血管,皮瓣的前界至第5跖骨基底,皮瓣大小比創面略大10%左右。不驅血,在氣囊止血帶控制下手術。將創面清創完畢后,按創面大小作皮瓣遠端切口,將皮瓣蒂部表面的皮膚S形切開,將筋膜表面皮膚向兩側剝離,將筋膜蒂暴露,在深筋膜下,緊貼骨膜小趾展肌和腓骨長短肌支持帶,由遠及近掀起皮瓣,直至旋轉點,將淺筋膜層的足背外側動脈皮神經和跟外側血管及小隱靜脈包括在內,由于跟外側血管纖細,不易分辨,因此解剖時按層次解剖即可,不必專門解剖血管,供區創面用游離植皮封閉[1]。
2.2 結果:術后皮瓣及皮片均愈合,皮瓣感覺良好,行走正常。術后兩年隨訪:皮瓣表皮形成角質層,未發生潰瘍,跖疣未復發,患者對外形及功能滿意。
2.3 典型病例:某男,5歲,以“發現右足底腫物漸長一年伴疼痛”為主訴入我科。專科檢查:患兒右足底有一約1.6cm×1.6cm大小的腫物,質硬,移動度差,按壓有疼痛。術中將腫物邊緣完整切除。術后病理檢查回報:跖疣。
3討論
足外側皮瓣主要用來局部轉移修復跟底和后跟的皮膚軟組織缺損,皮瓣的血供為多源性,主要以跟外側動脈腓動脈終末穿支外踝前動脈和跗外側動脈為主,皮瓣的神經支配由腓腸神經延續的足背外側皮神經分布。足外側皮瓣由于跟外側血管纖細,很難制備成為島狀皮瓣,因此常做成軸形皮瓣來修復跟底靠外側的缺損。用傳統皮瓣轉移的方法常存在“貓耳”形成需二次修復,加重了患者的負擔,經過我科討論,我們決定采用足外側筋膜島狀皮瓣來修復跟底靠外側的缺損,手術簡單易行,方法可靠,手術一次即可解決問題,對修復跟底和后跟小創面是一個好的選擇。
手術時必須注意:①足外側皮瓣的血管神經并不伴行。如以層次的深淺為標準:則小隱靜脈最淺,足背外側皮神經居中,跟外側動靜脈最深;如以內外為標準:則動脈恒定的位于外側,但足背外側皮神經和小隱靜脈的排列并不恒定,約1/3的情況下是神經居于中間。因此筋膜蒂要寬一些,盡量將外踝筋膜包括在內。②由于筋膜蒂及血管口徑數量的限制,修復足底創面的遠端不超過足底中線,皮瓣寬度不超過3cm,皮瓣的前界不超過第5跖骨基底。根據我們的經驗皮瓣最遠修復到足底中線,再遠則影響血運。③由于采用了足外側的皮膚,皮瓣具有感覺,經過摩擦,皮膚容易角質化,用非負重區組織來修復負重區創面,適應了足底耐摩擦的作用。④由于此皮瓣血管長度有限,營養的皮膚面積有限,不能修復整個足跟區,因此限制了足外側皮瓣的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沈尊理,賈萬新,侯民鐘,等.皮瓣法分區修復足部骨肌腱外露創面[J].中國美容醫學,2006,15(2):139.
[收稿日期]2007-07-30[修回日期]2007-09-29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