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至2006年間,我科收治4例黑熊咬傷后面部軟組織缺損,根據病人組織缺損情況,采用不同手術方法修復取得較好的整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1病例資料
1.1 病例1:男,41歲,因被黑熊咬傷右面部3天入院。專科情況:右面部軟組織缺損約8×10cm2腮腺部分缺失,顴弓骨折。在全麻下行同側胸三角皮瓣轉移修復,近端做成皮管遠斷覆蓋創(chuàng)面。3周后斷蒂皮瓣成活良好,右面部稍顯臃腫,一年后面部外形基本正常。見圖1。
1.2 病例2:男,40歲, 因被黑熊咬右傷面部15天入院。專科情況:右側鼻翼缺損,上唇2/3缺損,創(chuàng)口已愈合;一期手術:在額部埋置200ml柱形擴張器一個,待皮膚軟組織充分擴張后,二期手術:掀起額部皮瓣修復缺損的鼻翼,皮瓣遠端部分折疊做唇粘膜,同時修復上唇組織。3周后斷蒂,皮瓣全部成活;6個月后開通右側鼻孔,一年半后隨訪,上唇外形恢復,兩側鼻孔基本對稱。見圖2。
1.3 病例3:男,41歲,因被黑熊咬傷4天入院。專科情況:全上唇缺損,下唇兩側各1/3部分缺損,下唇中3/1殘留。一期手術:全麻下在兩側面部置入200ml腎形擴張器各一個,頸部置入100ml腎形擴張器各一個,間斷注水,充分擴張后,利用面頸部兩側皮瓣向中線推進,再造缺損的上下唇組織。術后皮瓣成活,唇部外形滿意。見圖3。
1.4 病例4:男 51歲,因被黑熊咬傷面部一周入院。專科情況:上唇全層缺損;鼻尖、鼻背部軟組織缺損,鼻軟骨、鼻骨外路;牙槽突缺損、上頜竇與外界相通;創(chuàng)口有黑黃色痂覆蓋。在全麻下徹底清除感染壞死組織,取股前外側皮瓣與同側面動脈吻合,皮瓣遠端部分折疊做唇粘膜再造上唇;創(chuàng)面覆蓋良好,皮瓣全部成活。見圖4。
2討論
2.1野生黑熊主要分布于吉林省長白山地區(qū)的闊葉和針闊混交林中[1],在地處西南邊陲的云南邊疆山區(qū)也有少量的黑熊分布。黑熊襲擊人的事件時有發(fā)生。近年來,椐不完全統計,已有10人在上山打獵或放牧時,被黑熊襲擊的報道。其中一例因面部損傷嚴重,無法用自體組織重塑原有的容貌,已在西京醫(yī)院整形外科研究所行國內首例“換臉”術[2]。當黑熊襲擊人時,通常抓傷人的面部,造成面部組織缺損,傷情較嚴重;輕則部分軟組織缺損,重者,造成面部廣泛的多部位組織缺損,修復極為困難,給患者帶來極大的身心創(chuàng)傷。
2.2面部缺損修復的辦法近20種,但總體上可概括為:皮膚移植,帶蒂皮瓣或肌皮瓣轉移和游離皮瓣移植[3-5]。皮膚移植只能覆蓋表淺創(chuàng)面,加上移植后存在色澤較深、易攣縮等缺點,目前已很少在面部采用。游離皮瓣移植雖然可以不受供區(qū)的限制,但需要熟練的顯微外科技術做支撐,手術風險大,術后皮瓣發(fā)生壞死機率較帶蒂皮瓣轉移高,因而難以在臨床上普及。臨近部位的帶蒂皮瓣轉移,因其具有手術操作簡單,皮瓣血供可靠,術后皮瓣容易成活,修復的部位在色澤、質地、豐滿度方面均能達到要求,常作為修復面部軟組織缺損的首選方法。若先行供區(qū)部位皮膚軟組織擴張,再行皮瓣轉移,可提供較多的皮膚軟組織,彌補常規(guī)皮瓣切取后供區(qū)需要植皮的缺點。

2.3 本組病例中,病例1,因考慮到面部創(chuàng)面時間不能暴露太長,采用未擴張的同側胸三角皮瓣轉移修復,供瓣區(qū)創(chuàng)面植皮;病例2、病例3均有條件先行皮膚軟組織擴張后,再行皮瓣轉移修復,供瓣區(qū)均未植皮,三個病例修復后,組織的色澤與周圍皮膚一致,組織質地、豐滿度良好。而病例4,因采用了離面部缺損部位較遠的股前外側皮瓣,與同側面動脈吻合,術后存在修復部位色澤與周圍組織差異較大的缺點。
2.4 存在的問題:通過對以上4例面部復雜的、多部位軟組織缺損的修復,我們發(fā)現應用擴張后的任意或軸形皮瓣,修復面頰部、鼻部缺損,在外形、色澤、豐滿度能取得很好的修復效果;對唇部全層缺損,無論是帶蒂皮瓣或游離皮瓣移植,均只能解決外形的問題。唇部缺損后功能恢復,還需進一步解決。口唇是個富有表情肌特殊的運動器官,功能的發(fā)揮需要有多條肌肉的協調運動參與,因此,帶運動神經和肌肉的復合組織瓣轉移或游離移植,是修復這類復雜軟組織缺損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馮 江,姜云壘,李振新,等. 吉林省熊類資源現狀及保護[J].動物學雜志[J]. 2001,36(3):60.
[2]郭樹忠 韓 巖,張旭東,等. 部分異體顏面移植一例報告及文獻回顧[G].第九次全國整形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32-38.
[3]許在先,竺涵光,帶蒂胸大肌皮瓣在口腔頜面部缺損中修復的應用[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3,26(9):1017.
[4]鄭培惠, 李文剛, 張東升,等.口腔頜面部游離組織瓣移植 91 例臨床分析[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6,3, 16(1):45.
[5]邢新. 皮瓣移植實例彩色圖譜[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73-114.
[收稿日期]2007-05-15[修回日期]2007-10-08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