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牙脫位是指在較大外力作用下,牙齒完全從牙槽窩內脫出或部分有軟組織粘連的狀況[1]。隨著人們戶外活動、體育鍛煉的增多,前牙完全性脫位也漸為常見。及時成功實施牙再植術對恢復前牙美觀、語言功能與咀嚼功能、保持牙列完整性有重要作用。我科于2004~2006年開始實施脫位牙再植術。經過6月~2年以上的隨訪觀察,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性收集門診2004~2006年前牙外傷致完全性脫位患者,篩選脫落當日就診、無牙槽骨骨折、嚴重污染的脫位牙作為觀察病例共19人(28顆),其中上頜23顆,下頜5顆,年齡9~32歲,男性15例(23顆牙),女性4例(5顆牙),牙脫位時間0.5~8h,其中<2h者11例,>2h者17例,就診時脫位牙有干保存與濕保存兩種方式。
1.2處理方法:遵循完全性牙脫位應盡量保留患牙的治療原則[2],針對不同情況進行處理。
1.2.1 對根尖孔已發育完成的脫位牙,若2h以內就診,生理鹽水沖洗,清除脫位牙上的污物,將處理好的脫位牙按一定方向植入原牙位,讓患者正中咬合,準確復位再植,術后樹脂方絲固定。細胞動力學和實驗創傷治愈模型提示牙周缺損修復的關鍵期一般為2~4周,我們要求患者4周復診,復診時檢查牙冠顏色,牙齒松動度,叩痛情況,牙髓活力及X線片情況以確定牙髓狀態,一旦出現牙髓壞死跡象,即應去髓做根管治療,以預防炎癥和根吸收;若就診時超過2h就需體外根管治療,并經根面、牙槽窩處理后再植,樹脂方絲固定,定期1、3、6個月拍X線片復診。
1.2.2 根尖孔未閉合的患牙,若2h以內就診,不要貿然拔髓,及時復位再植,樹脂方絲固定3~4周,1、3、6個月定期X線片檢查,確定牙髓狀態,有必要時選擇根尖誘導術進行治療;若就診超過2h,則需體外Ca(OH)2糊劑根尖誘導,再植后樹脂方絲固定,1、3、6個月定期X線片檢查了解Ca(OH)2糊劑吸收情況,及時換藥直至根尖屏障形成后,再行根管充填。再植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保持口腔衛生,含漱劑漱口,囑刷牙時勿傷再植牙。
1.3 根據預后情況制定以下療效評價,其中治愈、顯效、有效均視為成功。治愈:6月~1年復查牙髓有活力,牙根牢固,未見明顯吸收;顯效:牙髓壞死已行根管治療,牙根牢固,X線片見根充完整,牙根無明顯吸收;有效:根尖吸收范圍小于根尖1/3,牙齒松動I度以內;無效:牙齒松動,牙根吸收嚴重,牙齒無繼續保留價值。
2結果(見表1~3)
3討論
根尖孔未閉合的年輕恒牙,牙脫位后若能及時把牙復位到牙槽窩內,或者濕保存后盡快就診的病例采用保留牙髓行牙再植和去髓根管充填后再植,保留牙髓牙再植比去髓根管充填牙再植療效好,原因是牙再植術成功與否關鍵是人牙周膜細胞能否存活和增生[3],牙根未發育完善根尖孔開放的年輕恒牙,其根尖孔寬闊,牙周膜神經血管粗大,對接愈合力強,新生血管可通過寬闊的根端長入髓腔,與原血管發生吻合,其血管豐富、活力旺盛,且抗感染能力也強,利于牙周膜愈合,是臨床上再植牙活髓成功的有利條件。有動物實驗表明,再植3個月后,93%牙髓全部被新生血液充盈,僅有7%的牙髓壞死[4]。所以本研究中根尖未閉合的脫位牙再植后總有效率達100%。
再植牙的愈合過程是牙周膜和牙髓再生修復過程,理想的愈合應該是正常的牙周膜愈合,脫位牙離體時間越短牙周正常生理代謝所受的影響越小,牙周組織所受的損傷就小,牙根吸收就少,且減少了感染發生的可能,越容易形成牙周愈合,所以在2h以內就診再植的患者成功率高。
把脫位牙保存在適當的介質之中(如:牛奶、生理鹽水、涎液等)進行濕保存,能提高殘存牙周細胞的存活率,有利于牙周膜的生長,為再植成功創造條件。在本組病例中,濕保存的脫位牙再植后愈合率高,而有的患者是就診時將患牙隨意包裹或于手中把玩,甚至有些是再次回事發現場撿回,這時脫位牙干燥時間過長,牙周膜已變性壞死,不可能期望牙周膜重建,只能在體外行根管治療術。這類牙根的牙骨質和牙本質多被吸收,根部與牙槽骨呈骨性粘連,若為進行性吸收可導致再植失敗,愈合欠佳。固定方式的選擇與咬合關系的調整也是需要重視的問題,樹脂方絲固定方法操作簡單,快捷,痛苦小,容易爭取患者配合,此種固定方式效果穩定,有利于創口的愈合。咬合創傷可致牙根吸收,適當調牙合即可避免。
另外,脫位牙再植療效好壞,除了脫位牙脫位時間長短、污染程度、保存方式、固定情況外,還與基牙健康狀況、局部血運情況、術中術后患者配合情況密切相關。術后還應預防感染,定期復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利于提高再植牙遠期有效率。
[參考文獻]
[1]周學東,岳松齡.實用牙體牙髓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178.
[2]王曉儀,朱亞琴.現代根管治療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5-146.
[3]李 浩,李 焰,劉 斌,等.外傷性脫位牙浸泡效果比較[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3,7:413-414.
[4]樊明文,周學東.牙體牙髓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1.
[收稿日期]2007-06-25[修回日期]2007-08-27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