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更安全有效的陰道緊縮方法。方法:應用埋沒導引縫合技術行保留粘膜的陰道兩側壁緊縮術22例,不切除陰道粘膜,經陰道兩側壁處女膜痕處切口,應用埋沒導引縫合技術,緊縮陰道兩側肛提肌。 結果:所有患者無并發癥,部分患者隨訪半年到兩年,效果良好。結論:該方法安全簡單可靠,有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陰道松弛;埋沒導引縫合法
[中圖分類號]R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07)11-1489-02
A modified method to treat vaginal relaxation
LI Peng-cheng,ZHAO Mu-xin,DUAN Chen-wang,CHEN Bin,LI Qiang,LIU Xiao-ji,HUANG Xun-lei,WANG Yi-ning,TANG Yong,LI Sen-kai
(Plastic Surgery Hospital,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Chinese Academy Sciences,Beijing 10004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ive,simple and safe method of vaginal constrictive operation.Methods22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vaginal relaxation were treated by bilateral wall vaginal constrictive operation with Buried-Guided-Suture-Method. We performed the operations with bilateral wall incision, presented flat mucosa and constricted relaxed muscles with Buried-Guided-Suture-Method.ResultsThere was no complication.Partial cases were followedup for 6 months to 2 year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ConclusionThis modified method of vaginal constrictive operation is effective, simple and safe.
Key words: vaginal relaxation; buried-guided-suture-method
陰道分娩后松弛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經過產后恢復及適當活動鍛煉后,陰道松弛的情況大多都會得到改善,否則極少能恢復至產前水平。部分婦女由于產傷及年齡的增長,盆底支撐力下降,陰道發生松弛,甚至有陰道壁膨出。隨著經濟文化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不斷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自覺陰道松弛要求修復整形者日益增多,我們對22 例患者應用埋沒導引技術施行陰道雙側壁不損傷粘膜的緊縮整形術,具有切口小、緊縮效果明顯、符合生理狀況等優點,效果滿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22例,年齡28~54歲,大部分患者年齡在33~43歲,均自覺陰道松弛。除1例未婚外,其他均已婚,所有患者均有生育史或流產史。
1.2 手術方法
1.2.1 手術時間:月經結束后3~10天內,或月經前一周內手術。
1.2.2 術前準備: 術前1天0.1%洗必泰液清洗外陰及陰道。術前分別用0.2%肥皂水、用1%的碘伏沖洗外陰、消毒鋪巾,用稀釋碘伏消毒陰道,手術前先測量陰道松弛度,確定陰道需緊縮的范圍。以術后能容納二指略緊為度[1], 可用二個有齒鑷夾持陰道粘膜二點對合估計需手術范圍。
1.2.3 手術步驟:手術取截石位,用陰道深部拉鉤由助手將陰道壁向上提起, 0.5%利多卡因40ml加兩滴腎上腺素,在陰道兩側即時鐘3~5點,7~10點處女膜痕處粘膜下浸潤麻醉,麻藥注射量每側為20~30ml,先注射一側, 使粘膜下分離,切開粘膜,用組織剪在陰道粘膜下銳性分離, 潛行分離至陰道長度約1/2,深度大約5~6cm。充分止血后,用2-0可吸收線將陰道側壁肌肉應用埋沒導引縫合技術對合緊縮縫合,收緊球海綿體肌和肛提肌。首先經切口將雙環狀埋沒縫合導引器一對插入至剝離間隙兩側(圖1),以可吸收縫合針線(2-0),穿過粘膜、埋沒縫合導引器的導引孔、粘膜下層-肌肉組織、直至另一側的粘膜下層-肌肉組織,另一埋沒縫合導引器的導引孔、穿出粘膜去針,拉出埋沒縫合導引器引縫線出切口外,拉動縫線兩端,確認未傷及周圍直腸及尿道,將兩線端提緊打結推入剝離腔隙內,重復打結加固(圖2),重復以上操作直至定點縫合完畢。最后用可吸收線縫合粘膜切口(圖3),另一側相同方法處理。有產傷或會陰側切瘢痕及縫合錯位者同時給予修整。對于陰唇后聯合有損傷者,同時行會陰體成形。手術時間1~1.5h,手術出血30~60ml,只要剝離層次正確,出血量很少。術后兩側小陰唇自然合攏,陰道可容2指。
1.2.4 術后注意事項:術畢放入紗布壓迫止血,第二天取出,不留置導尿管,口服抗生素2~3天。術后當天進食半流,可下床適當活動,術后1周內有肛門墜脹不適感,向患者解釋清楚。術后1周拆除陰道口可吸收線,如果患者有便秘,可以口服潤腸劑。2個月內避免性生活。
2結果
陰道內無瘢痕,僅在陰道兩側壁粘膜形成皺襞,不影響陰道伸展性,符合微創手術原則。性生活時無不適感。術后2 個月開始性生活,術后隨訪患者訴性生活較前滿意。無手術損傷直腸及手術后切口感染、裂開等并發癥。
3討論
3.1 手術的原理:正常陰道自然狀態下為前后壁緊貼狀態的扁形肌性器官。性成熟后生理狀態下,陰道長6~9cm。陰道壁有許多橫紋皺襞及彈力纖維,伸展性較大,陰道分娩使直腸陰道筋膜間密切交織的恥骨、尾骨肌纖維以及泌尿生殖膈等盆底組織過度伸展或撕裂,改變了陰道前后壁緊貼狀態,削弱了盆底肌肉張力,造成陰道松弛。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激素的減少,第二性征逐漸退化,陰道發生松弛,影響性生活。產傷和年齡增長是導致陰道松弛的主要原因[1]。據文獻報道,久婚之后的性感積累主要靠陰道外1/3 的緊握作用,也就是陰道對陰莖的圍裹感在陰道外1/3 和陰道口,此處粘膜集中了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陰道分娩后陰道松弛,減少了陰道粘膜皺襞的摩擦力,這會減弱男女雙方性交過程中的性感積累[2]。有學者認為保留粘膜陰道后壁緊縮術式的優點是:不影響陰道的伸展性,陰道內無瘢痕,感染機會少[3]。 松弛的陰道主要是橫徑的增加,因此我們采用保留粘膜的兩側壁陰道緊縮術。
3.2 埋沒導引縫合技術:埋沒導引縫合技術是由李森愷教授發明并于1987年并應用于臨床的一整套縫合技術,它由系列埋沒導引針、系列埋沒導引器、深部打結器、縫合針及相應的縫合操作規則所組成[4]。埋沒導引縫合器兩端為環形,可以通過小的切口進入深部組織,并能靈活轉動,而且對于剝離后粘膜和粘膜下肌肉之間有隔離作用,以免縫合失誤和錯位粘連??p合針的選擇依據要緊縮寬度而定,縫合針能夠縫合的最長距離為其弦長,而縫合組織部位的深淺、包括組織量的多少是由縫合針的弧度所決定的。一般可選2-0~3-0嵌線型可吸收縫合針線進行埋沒導引縫合。可采用間斷或水平褥式縫合。
一般陰道的外1/3~2/3為敏感區,故手術范圍一般從陰道口向內5~6cm為宜。分離層次在粘膜下層,可以避免損傷周圍靜脈叢,如有活動性出血或滲血較多,采用縫扎法,徹底止血。肌肉行埋沒導引縫合緊縮時,注意靠近底部進針、出針不宜過深以免損傷直腸,而兩側因無重要組織可相對深一些。

3.3 應用埋沒導引技術行保留粘膜的陰道兩側壁緊縮術的優點:①幾乎不影響陰道前、后壁的粘膜皺褶,即不影響摩擦力;②陰道直腸隔很薄,此處手術易傷及直腸。陰道兩側壁手術不易損傷周圍重要的組織器官如:尿道、直腸等,可以增強手術安全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③緊縮范圍大,療效顯著、可靠持久[5];④用較小的切口完成手術,術后陰道內無瘢痕,僅在陰道側壁形成皺襞,避免了性生活摩擦瘢痕造成不適;⑤不損傷陰道前后壁,不影響性敏感點。而傳統的陰道緊縮術[6-7],在陰道后壁粘膜做一等腰三角形切口,切除三角形內陰道粘膜后左右對合緊縮縫合,術后陰道內遺留瘢痕,影響陰道的伸展性。保留粘膜的陰道兩側壁緊縮術的缺點是在操作時不方便,我們將埋沒導引縫合技術運用于陰道緊縮術很好的解決了操作困難的問題。
現在夫妻性生活和諧受到重視。認為夫妻性生活滿意程度是維系婚姻家庭穩定的重要因素的人越來越多,要求行陰道緊縮術者逐漸增多。同時研究證實,和諧的性生活可以令人保持活力。陰道緊縮術能緊縮陰道增加圍裹感,改善性生活質量。滿足人們這方面的需求。該手術方法簡單、有效、損傷小,符合局部生理要求,尤其適用于中、重度陰道松弛。
[參考文獻]
[1]宋儒耀,方彰林.美容整形外科學[M].增訂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537-538.
[2]陳 靜.保留完整陰道粘膜的陰道緊縮術[J].中國美容醫學,2004,13(2):192.
[3]戚可名,王佳琦,劉珍君,等.女性美容整形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 745-746.
[4]劉立強 李森愷. 埋沒導引縫合技術在矯治面部凹陷畸形中的臨床應用[J]. 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3 ,19(5):357.
[5]李 偉,黃文義.雙側側壁法陰道縮窄術修復陰道松弛[J].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3,5:427.
[6]張遠杰. 復雜性陰道松弛緊縮術95 例[J]. 黑龍江醫藥科學雜志,1998 , (3) :67.
[7]徐壽英. 陰道緊縮整形術[J]. 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1997 , (6) :424.
[收稿日期]2007-06-11[修回日期]2007-10-13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