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乳術早已成為經典乳房整形手術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科學認識、技術水平的發展,隆乳手術又面臨許多新的選擇,也出現許多新的問題。本文作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對目前隆乳手術里存在的數個“小問題”作出淺析,希望籍此獲得更多學者的關注和建議,共同促進我國乳房整形外科事業的發展。
1隆乳手術——門診還是住院手術?
鋪天蓋地的美容廣告中,“隆乳手術”儼然占據了顯赫位置。媒體的宣傳容易傳遞一種錯誤的觀念,即:隆乳手術如同其他的美容手術一樣,也是一種簡單、安全的門診手術。
但實際上,隆乳手術和其他美容手術(如面部美容手術)相比尚有許多特殊之處:
1.1 就麻醉而言,常見美容手術由于范圍相對局限,(如眶周、鼻、頦、腹壁等部位),或可用少量的麻醉藥劑即可奏效,或可用大量的腫脹液達到滿意的麻醉效果。但在隆乳術中,這些常用的局麻方法顯然不是最佳選擇。鑒于國人的乳房發育特點,大多數的隆乳層次選擇在胸肌后。常用的手術剝離范圍為第II至第VI肋間區域。如此面積巨大的手術區域,局部浸潤麻醉顯然不現實;腫脹麻醉又因影響外觀判斷而不適用;肋間神經阻滯又因為高位肋間神經阻滯困難、及相鄰肋間神經交叉支配等因素影響,效果難以滿意,且有氣胸的風險。基于美容手術是一種錦上添花的手術,隆乳受術者應當在無痛的狀態下完成整個手術過程,顯然只有靜脈麻醉、喉罩全麻或者氣管插管全麻等才能應付如此大面積的剝離。其中,喉罩全麻由于損傷小、安全性高,成為最有前途的麻醉方式。門診由于設施簡陋,加之麻醉醫師、全麻設備、留觀室的缺乏,因此很少具備實施全麻的條件,施行隆乳手術較為勉強。
1.2 和其他美容手術相比,隆乳手術的無菌要求更高。骨科植入內固定支架手術需要在層流潔凈手術間完成,這是因為植入體手術不能承受“手術污染”的風險,須在嚴格無菌的條件下完成。隆乳手術也是一種異物植入手術。雖然和骨科手術不同,假體周圍軟組織的血運并不匱乏,但如果假體植入過程中攜帶入細菌仍然可能造成感染、包膜攣縮等后果,將直接導致手術失敗。大多數的門診手術室的無菌要求都低于住院手術室,不用說層流設備,連起碼的密閉性、上下水等基礎設備都存在問題,因此并不適合施行較大假體的植入手術[1-2]。
1.3 相對其他美容手術而言,隆乳手術損傷更大。雖然理想的隆乳術是在“外科層次”完成組織分離,整個手術應當損傷很小,出血很少。但實際操作中,國內絕大多數隆乳手術仍采用腋窩小切口入路,于盲視狀態下完成手術剝離。根據內窺鏡隆乳術的文獻報道,盲視下剝離不可避免的會加重組織損傷,增加術中出血。在某些區域,暴力分離易導致小動脈(如乳內動脈穿支、胸外側動脈肌支等)的撕裂,或者神經[3]的損傷。更為少見的意外情況包括分離層次過深,假體進入胸腔等。由于這種盲視手術的不精確性,術中術后可能發生各種意外情況,如氣胸[4]、活動出血、血腫等,應當予以密切監護,以能及早發現、及早處理。
1.4 最后,出于安全的考慮,隆乳患者術后需要予以必要觀察。除去手術技術性因素可能導致的并發癥外,尚可出現因手術打擊而并發的其他系統的意外情況。比如,我科曾接受一例隆乳患者,術前各項檢察均為正常,但隆乳術后出現雙側乳房出血、創面廣泛滲血,進而直接發生DIC,高度懷疑為第Ⅷ子缺乏,經補充各種凝血因子后逐漸好轉。此類患者平時并無癥狀,但在隆乳剝離范圍較大、創面均有滲血的情況下即可誘發嚴重的出血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認識到隆乳手術切口雖小,但體內剝離范圍較大,創傷不可謂小。鑒于目前國內門診手術室大多數條件簡陋,而隆乳手術方式又存在潛在風險,因此最安全的方式仍是住院完成手術。
2假體大小的選擇——只是醫生的權力嗎?
隆乳手術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選擇合適的假體。由于專業信息掌握的不對等地位,假體選擇的主導方在于術者。年輕的整形外科醫生更樂意采用公式化的程序來選擇假體,即通過測量一些數值即可明確乳房假體的具體參數。這些重要的測量數值包括乳房基底徑、乳頭至下皺襞的距離、皮膚的松緊度及彈性、皮下脂肪的厚度、腺體的多少等。許多文獻成功的證明了這些數值對于假體選擇是何等重要[5]。由于這種公式化的假體決策過程符合循證醫學的理念,顯得客觀、合理,因而其深受年輕醫師的推崇。而經驗更豐富一些的整形外科醫生則省事得多,他們很少再需做這些繁瑣的測量了,只通過快速的望診、觸診即可估計出合適的假體大小。整個決策過程更加簡潔、干脆。
事實證明,這些選擇假體的方法似乎都沒錯,因為它們最終都能獲得“滿意的乳房形態”。但是,這里所謂的“心懷滿意”者首先是挑選假體的醫生,其次才為受術者。
在這些假體決策機制下,看似是醫生根據受術者的具體條件,“量體裁衣”的選擇了假體。但實際情況卻是:醫生根據當前隆乳術的流行理論將某種假體強加于患者身上。其可能出現的后果是:患者對醫生的專業選擇并不領情,或者郁郁寡歡,或者要求取出假體,或者重新更換。這些情況在臨床上并不少見。
反思這些選擇假體的方法,醫生所為并非錯誤。他們確實找到了最匹配患者身體的假體,但卻忽略了患者自己對理想假體的看法。雖然醫生們術前已經告知了患者假體的具體規格,但患者們對于B罩杯、230克假體的概念可能和術者的預期相差甚遠。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法就是在假體決策過程中,充分重視患者的需求,增加互動式選擇的步驟。一些中心正在嘗試應用計算機模擬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技術要求較高,且可能和真實情況發生偏差,形成醫療隱患。我們目前采用一種更為直接的方法,也稱為互動式假體挑選方法,簡單介紹如下:醫生測量完畢后,提供一個合適的假體范圍;患者著緊身衣,佩戴各式假體,但不知假體的具體參數,通過鏡子觀察胸部曲線輪廓,和醫生一起選擇理想的假體。這種假體選擇方法,顯然更加合理,它兼顧了科學的理性和患者的感性,在當今技術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充分考慮了受術者的心理期望;同時也使醫患之間的交流更加明晰,減少了醫療糾紛的發生,有望得到推廣。
3解剖型假體——完美的乳房假體嗎?
3.1 乳房假體主要分為兩種:圓形和解剖型。實際上最早的乳房假體(第一代)中已經出現解剖型假體,只是由于材制等因素導致較高的包膜攣縮率發生,解剖型假體逐漸銷聲匿跡。直到20世紀90年代,由于工藝的改進,這種假體又重新出現于市場,并應用于臨床。
3.2 從形態上來看,解剖型假體的最大特點是就不對稱性:外形呈淚滴形,乳房最高點位于偏心位置,和真實的乳房形態更為相似。不少文獻總結了初步應用解剖型假體的經驗,結果通常也是令人滿意的。那么,是否就意味著解剖型假體優于圓形假體,將成為隆乳手術的首選假體呢?
3.3 實際上,解剖型假體也并非完美。在臨床使用中,解剖型假體的優點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轉變成為其缺點。
3.3.1 切口的限制:由于解剖型假體置入困難,且要求術中位置放置準確,因此手法調整幾乎是必須的步驟。單獨采用常規的腋窩入路幾乎無法完成假體的置入。為便于操作,解剖型假體隆乳手術通常選擇經乳暈切口或乳房下皺襞切口。下皺襞切口因其在黃種人中易于形成明顯瘢痕而早已“臭名昭著”,而乳暈切口在面臨小乳暈患者時將徒然增加手術難度。因此切口的限制一定程度也影響了解剖型假體隆乳手術的推廣。
3.3.2 存在假體旋轉的風險:由于圓形假體為對稱性結構,任一角度的旋轉對隆乳效果并無影響。但解剖型假體則不同,它的非對稱性結構強調了假體的精確置入,任何擺放角度的差異都可能導致乳房形態的差異。這就要求術者做到術前的精確體表標記、術中的精確剝離和假體的精確放置。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操作存在一定難度,如:標記的最佳體位如何?站立位和仰臥位標記存在差異,如何調整?術前的體表的二維標記和假體置入后的三維腔穴范圍也存在差異,如何調整?如何按照標記范圍剝離出理想的腔穴?再者,除去手術原因導致假體旋轉變形外,還可能因為包膜攣縮的影響而形成術后假體變形。2002年Baeke曾報道一組應用解剖型假體的患者術后假體移位發生率高達14%[6],針對這則報道,美國整形再造外科雜志(P.R.S.)上曾展開激烈的討論,但遺憾的是,大家討論的大多為經驗性的觀點,缺乏有針對性的相關研究報道。盡管如此,Baeke的報道仍提醒了整形外科醫生們:解剖型假體的術后旋轉、移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
3.3.3 解剖型并非萬能形態:解剖型假體的理想置放層次為腺體后。如果假體置放于胸肌后,由于肌肉擠壓的原因,其解剖型的優勢將被抵消,隆乳效果和圓形假體無異。置放于腺體后時,也并非適用于所有患者。如果患者乳腺發育很差,胸廓非常平坦,或者由于腺體下垂,已經形成明顯的“淚滴”外形,此時如再應用解剖型假體無疑將加劇乳房上極的“扁平感”。
3.3.4 解剖型假體隆乳手術還存在其他一些問題,如學習曲線的情況(需要完成多少例才能熟練掌握?)、手術時間的問題(和圓形假體相比,是否需要付出更多時間的代價?)、遠期二次手術調整率(是否比圓形假體更多?)、對于亞洲患者而言,術后滿意率是否高于圓形假體的患者?這些問題都是整形外科醫生們面臨手術決策時額外需要考慮的方面。而解答這些問題,還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積累更多的病例。
3.4 在假體隆乳歷史上,前三分之一個世紀是圓形假體的主體時代。而現在,解剖形假體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注意力。必須承認,解剖形假體有其鮮明的優點,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圓形假體的替換品。但是,辯證法也提醒我們,關注其亮點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其缺點,看到短期效果的同時對遠期效果也要有把握。畢竟,到目前為止,圓形假體已經做得很好,而解剖型假體的表現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4關于乳房假體的預處理
許多整形外科醫生在施行隆乳手術時,習慣將假體的包裝打開后直接將其埋置入受術者的體內。他們認為,作為一種合格的醫療植入體,其安全性必定有可靠的保證。因此完全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假體的無菌性。也沒有必要再對假體施加多余的處理了。
數年前,筆者曾經遇到這樣一種情況:一位隆乳患者術后一段時間后出現了乳房體積異常增大,但沒有明確的感染癥狀,如發熱、紅腫等。再次手術處理時,卻發現假體周圍有大量黃白色、無味的膿液。這位患者的情況提示我們在隆乳術中必定存在“有菌”的隱患。其可能來源可能為假體或患者體內。
假體通常置放于腺體后或胸肌后層次,不論何種層次,假體都有可能和乳腺腺體成分接觸。由于乳腺腺泡是通過各級導管經乳頭和體外相通,因此理論上并非無菌狀態。不少學者通過對假體包膜的細菌學培養,發現乳房假體所處的環境實際上是一個亞臨床污染環境[7],即這個環境里存在少量的細菌,但尚未達到感染的地步。研究表明,這些細菌并非單一菌種,而是多種細菌混合存在,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非典型分支桿菌等。由于細菌的存在,假體植入后可能發生兩種不利的結局:感染、膿腫;抑或程度不等的包膜攣縮。在臨床上而言,前者罕見,可能由于細菌的致病力低、局部血運較為充沛、術后常規給予全身抗生素等因素有關。但一旦發生感染,多數需要取出乳房假體。相比而言,包膜攣縮更為常見。雖然其發生的確切機制尚未清晰,但已有較多文獻證實細菌污染與其相關。
基于這些理論認識,我們從2000年始開始應用假體預處理的方法。2005年以前,我們普遍采用碘伏浸泡假體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為:保證假體外膜的徹底消毒、碘伏的潤滑作用利于假體的置入、假體表面殘留的碘伏將在腔穴內繼續發揮滅菌效應。文獻結果顯示,這種方法能有效降低假體包膜攣縮的發生率[8]。2005年以后,鑒于美國FDA明文禁止將乳房假體和碘伏接觸,我們轉而采用了抗生素溶液沖洗假體腔穴和浸泡假體的方法。通過多種抗生素(如一、二代頭孢霉素和滅滴靈等)的聯合應用,理論上對假體腔穴內存在的少量細菌起到抑制和殺滅的作用,從而可能減輕隆乳術后亞臨床感染所致的相關并發癥。
但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驗證這種假體預處理方法的有效性卻非常困難。單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然最具說服力,但由于國內患者隨訪難度很大,實施起來困難重重。而根據國外相似的經驗9,這種預處理方案確實能降低嚴重乳房包膜攣縮(Baker III、IV級)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Macadam SA, Mehling BM, Fanning A, et al.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breast implant infections[J]. Plast Reconstr Surg,2007,119(1):337-344.
[2]Pittet B, Montandon D, Pittet D. Infection in breast implants[J]. Lancet Infect Dis, 2005,5(2):94-106.
[3]Laban E, Kon M. Lesion of the long thoracic nerve during transaxillary breast augmentation: an unusual complication[J]. Ann Plast Surg ,1990,24(5):445-446.
[4]Osborn JM, Stevenson TR. Pneumothorax as a complication of breast augmentation[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5,116(4):1122-6; discussion 1127-1128.
[5]Tebbetts JB, Adams WP. Five critical decisions in breast augmentation using five measurements in 5 minutes: the high five decision support process[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5,116(7):2005-2016.
[6]Baeke JL. Breast deformity caused by anatomical or teardrop implant rotation[J]. Plast Reconstr Surg,2002,109(7):2555-64; discussion 2568-2569.
[7]Pajkos A, Deva AK, Vickery K, Cope C, Chang L, Cossart YE. Detection of subclinical infection in significant breast implant capsules[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3,111(5):1605-1611.
[8]Wiener TC. The role of betadine irrigation in breast augmentation[J]. Plast Reconstr Surg,2007,119(1):12-5; discussion16-17.
[9]Adams WP, Jr., Rios JL, Smith SJ. Enhancing patient outcomes in aesthetic and reconstructive breast surgery using triple antibiotic breast irrigation: six-year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J]. Plast Reconstr Surg,2006,118(7 Suppl):46S-52S.
[收稿日期]2007-07-21 [修回日期]2007-11-02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