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常見于青壯年,女性多見,輕重不等,至年老時可減輕,夏季尤甚,常有家族遺傳史,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往往給患者造成心理影響,對工作和社交產生障礙。自2002 年起,我科采用腋紋小切口超薄皮瓣法治療腋臭,療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60例,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齡在16~40歲,平均為25.2 歲。患者腋毛面積最大15.5cm×6cm,最小7.5cm×3cm。其中未經任何治療者33例,17例曾用外擦藥物治療,10例病人曾行激光封閉汗腺治療,局部留有淺表瘢痕;有家族遺傳病史者46例。均為自覺腋部多汗伴有異常臭味,要求手術治療。
1.2 手術方法:患者平臥,雙上肢外展抱頭,剃除腋毛,距腋毛邊緣1cm處用龍膽紫畫出梭形范圍,并用碘酒固定。常規皮膚消毒鋪巾,在標記的范圍內皮下注射0.5%利多卡因+1∶200 000 腎上腺素浸潤麻醉,每側約35~40ml。沿皺襞做2個3cm皮膚切口,用長組織剪刀在皮下脂肪淺層銳性剝離至標記的范圍。左手用皮鉗夾持皮緣,食、中指指腹抵住皮瓣外翻,直視下徹底剪除附著于真皮下密集的粟粒狀汗腺、皮脂腺和毛囊。對不能直視修剪的范圍,左手食指在皮瓣外面緊貼伸進腔穴的剪刀頭并同步引導剪刀行進修剪,使之成為“中厚皮片”。然后用慶大霉素鹽水沖洗剝離腔穴,擠出殘存破碎組織,切除皮緣2~3mm,縫合皮膚切口,縫合時帶少許基底組織。術區覆蓋凡士林油紗,在皮瓣上壓上松散慶大霉素鹽水紗布堆充填凹陷,敷貼固定。外加肩關節“8”字繃帶固定。術后囑患者肩關節制動,肘、腕關節可適當活動。第4~6天取繃帶,第7天拆線。限制上肢活動2周,1個月內避免劇烈體育活動。1.3 療效標準:①治愈:活動出汗后腋部20cm 內無臭味,腋汗明顯減少;②顯效:活動出汗后腋部20cm 外無臭味,腋汗明顯減少,患者恢復正常社交活動;③無效:與術前情況相似。復發:活動出汗后腋部20cm 外臭味無好轉,腋汗無明顯減少,妨礙患者正常社交活動[1]。
1.4結果:60例患者均治愈。門診復查或電話隨訪58例,失訪2例,隨訪時間為6~24個月,未見復發,切口瘢痕細小隱蔽,外觀理想。
3討論
治療腋臭的手術方法很多。傳統的梭形、“S”或“Z”形手術切除雖療效確切,但術后形成瘢痕明顯,甚至嚴重影響肩關節活動和破壞腋窩的自然形態而逐漸被淘汰。現在,主要的方法還是皮下搔刮法和皮下修剪法兩種。
胡啟翔等[2]經術中和病理組織學的觀察發現,當去除真皮深層后,部分大汗腺仍然存在,單純依靠組織剪、空心刮匙,即使是嫻熟技術,也難以避免大汗腺殘留。趙啟明等報道在皮瓣下的腔隙內加入2%碘酒[3],可進一步破壞汗腺、皮脂腺并提高療效,也可能對破壞的汗腺、皮脂腺和導管中可能潛伏的細菌有殺滅作用。但常規濃度的碘酒、酒精對正常組織是否有損傷,仍需臨床注意觀察[4]。根據日本學者對腋臭病進行的組織學研究結果表明,腋臭患者的大汗腺數量較正常人明顯增加,平均為正常人的3倍。大汗腺的解剖學及組織學特點是:①腋臭癥大汗腺位于表皮下1.7~3.7mm 的范圍內,位置較深;②腋臭癥大汗腺腺體平均縱徑為1.8mm,橫徑為1.3mm,體積較大。根據以上解剖學特點,手術充分去除淺筋膜以上的脂肪、汗腺、毛囊,即可以達到根治目的[5]。
本術式的原理即在于保留皮膚,徹底修剪毛囊及大汗腺腺體組織,以達到根治的目的。選擇腫脹麻醉,優點為術中止痛徹底, 可以減少術中出血及麻醉藥的用量,有利于皮膚與皮下組織間分離,特別適合于曾行激光及硬化劑注射過,腋部皮下難以分離患者。腎上腺素用量要掌握好,濃度為1∶200000為宜,用量過多,術后腎上腺素作用消失易引起反跳性出血,造成皮下血腫。橫形切口位于腋窩皺襞,兩個切口中間橋狀連接成雙蒂皮瓣,兩側有血液供應,術區皮膚可通過環周皮膚的血液循環,利用真皮乳頭下血管網的部分血供,與基底重新建立血液循環,不易發生皮膚壞死。清除汗腺范圍略大于腋毛區,以確保大汗腺徹底剪除,符合乳頭狀大汗腺分布可超出腋毛邊緣2~3cm 的解剖特點[6],能同時達到腋區脫毛的效果。皮瓣修剪呈“中厚皮片”不考慮保留真皮下血管網,以避免腺體殘留。不搔刮皮下,減少了對皮片的損傷。陳劍名等術中剝離時掛線作牽引,能更好地暴露術區,有利于組織剝離,很好地解決了橫切口操作困難這一問題[7]。因掛線牽引易撕列皮片,改用皮鉗夾持皮緣,更易于操作。切除皮緣2~3mm 因翻轉而受到碾挫傷的部分,創口易于愈合。皮瓣壞死是腋臭手術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多與腋部壓迫不好,活動過多,皮瓣浮游有關。妥善包扎是防止血腫、皮瓣壞死的必要措施。我們認為, 打包加壓要慎用, 如壓力過大則會形成切割線的印痕及線結反應,周圍縫線瘢痕恢復需要很長時間(一般1~3個月),部分患者對周圍的瘢痕痕跡會非常不滿意;同時打包加壓后患者活動極不方便。本組在術區皮瓣上壓上松散慶大霉素鹽水紗布堆充填凹陷,外加肩關節“8”字彈力繃帶固定,不會影響日常生活。打“8”字繃帶時注意盡量使患者挺胸且肩關節外展,使“中厚皮片”與深筋膜淺層緊密接觸,易建立有效血液循環,閉合死腔,同時有壓迫止血作用,有利于皮瓣成活、腋窩成形,減少血腫及感染的幾率。加壓時要使皮瓣充分展平,防止術后出現皮膚皺折、皮下硬結等并發癥。表皮出現水皰壞死多因為加壓包扎時用力不均勻,或者患者上肢活動,或皮片修剪過薄所致。如已出現壞死則清除表皮,油紗覆蓋,無菌紗布包扎,一般2 周愈合,無瘢痕殘留。首次換藥后需繼續加壓包扎,臨床上可觀察到初次換藥時切口良好,以后局部皮膚糜爛、滲出,多是由于加壓包扎不夠所致。拆線后仍可適當彈力繃帶持續加壓包扎4~6天,上肢避免大幅度屈伸、上舉等動作。本術式采用腋紋小切口超薄皮瓣法治療腋臭, 剝離范圍廣,基本可以徹底去除大汗腺,術后消除臭味不容易造成復發。切口瘢痕細小隱蔽,半年后痕跡消失,無縱向瘢痕, 保留了腋部皮膚和腋窩的自然形態,不影響肩關節功能。滿足患者既療效佳又美觀的要求,患者樂于接受。
[參考文獻]
[1] 王文俊,王曉英,鄭世花,等.三種手術方法治療腋臭的臨床比較[J].中國美容醫學,2006,15(2):148-149.
[2] 胡啟翔,張晨,王建軍,等.保留皮膚的腋臭去除術[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7,18(2):130 .
[3] 趙啟明,鄔成霖.皮膚美容外科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40.
[4] 陳文理.復合式治療腋臭34 例[J].中國美容醫學,2007,16(4):564.
[5] 曹廣信,王少華,呂建平,等.改良“Z ”形切口根治術治療腋臭180 例體會[J].中國美容醫學,2006, 15(11) :1263 -1264
[6] 李菊妹,劉小舒,王金屋.腋臭手術范圍與療效相關性的初步探討[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5,21:239 -240.
[7] 陳劍名,楊恰佳.改良“S”形切口腋臭根治術[J].中國美容醫學,2006,1(1):39 - 40.
[收稿日期]2007-06-21[修回日期]2007-10-30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