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的內涵發展是以提高辦學質量為其終極價值取向,其發展過程必須以制度建設和管理為保障。因此,轉變觀念、變革管理、規范和加強制度建設、引入先進的質量保障體系便成為高職院校推進內涵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內涵發展;制度建設;管理
要創建一流的高職學院,必須把發展路徑從重視規模增長的外延式發展轉變到依靠質量提高內涵的發展軌道上來。然而,內涵發展的關鍵是管理。因此,提高管理水平是高職學院推進內涵發展過程中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好的重要課題。
內涵發展應轉變管理理念
學院內涵發展要科學合理的決策、策劃。內涵發展絕不能大而化之,要從大著眼、從小著手、精心運作,不僅要從發展的戰略高度,而且要用精致化的理念來設計、規劃學校的發展與未來。內涵發展既要有發展理念、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的策劃,也要有發展環境、發展策略和保障機制上的策劃;既要有全局性、創新性、特色性,又要有可操作性、可行性。要從多視角決策內涵發展方案,方案內容要細節化、具體化。
要順利推進內涵發展,必須加強和改進學院管理。首先應從管理意識和理念入手,根據內涵發展和建設一流高職學院的要求,要努力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策略管理向戰略管理轉移。內涵發展是一種模式,學院各管理部門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從全局的高度進行前瞻性的研究,統籌考慮、統一安排。管理視角既要注視策略或戰術的層面,也要關注一些具體的事務性工作,將具體事務性工作上移至戰略高度。要將精致化管理理念落實到戰略管理和具體事務性管理中,運用精致化管理念強化戰略管理意識,明確戰略管理目標,完善戰略規劃,認真做好戰略的實施、監控和評估等方面的工作。二是要從重視量的管理向重視質的管理轉變。內涵發展應當以重視發展的質量為目標。然而目前的政策導向較流行傾向于數量和規模(例如對教師的評價與考核、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是完成的論文數和課時數,對學校的評價傾向于可以量化的資源配置性指標)。這樣考核與評價顯然與內涵發展相悖,內涵的發展顯然不是靠數量與指標的堆積。為此,要深化內涵建設,在管理上要有大的突破,實現從重視量的管理轉向重視質的管理。三是從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轉變。當前管理工作中靠經驗、憑感覺辦事的色彩非常濃。如何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武裝。如何規范管理制度、優化管理流程,如何加強過程管理和細節管理、過程控制等都待于踐行精致化管理理念過程中研究和解決。
踐行精致化管理理念要加強民主化建設,實行民主決策,推行“民主化辦學”,規避決策風險,嚴肅學院事務管理的公平化。要以人為本,相信教職工的覺悟,不搞強權政治。學院的重大決策要依靠教代會,日常行政管理要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通過學院的民主化建設,防止校園權力異化,保證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制度建設是內涵發展的關鍵
高職學院要實現內涵發展,走內涵發展道路,必須適應環境的變化,遵循高職學院發展的內在邏輯與規律,加強管理制度的建設。要解決影響內涵發展的制度建設,應從制度的理念設計入手,以保障內涵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制度建設可分三個層面: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
宏觀層面是學校制度建設的頂級層面,解決辦什么類型的學校和學校怎么辦的問題。宏觀層面的制度文件包括學校的發展戰略、施政綱領、施政方針與政策,其內容表明學校的辦學思想和宗旨、發展方向和定位。是學校的綱領性文件。
中觀層面的制度建設用來解決怎樣辦學的問題。是學校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的產物,是辦學特色的內在體現。沉綻著學校的辦學歷史和文化,是學校辦學的核心部分和最具竟爭力的部分。其主要由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組成。
微觀層面的制度建設主要用于解決如何規范辦學的問題,涉及的是學校各級各類成員必須遵守的校紀校規。
三個層面的關系是:上級層面引領下級層面,下級層面服務上級層面。只有解決好了宏觀層面的制度建設才能綱舉目張。圍繞這一層面的制度建設,筆者認為:應重點抓好三個項目的建設;
一是學院章程;國有憲法,校有章程。章程是基本組織和基本權利的規章,是規范基本組織行為的根本性法規。為了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必須把依法治校作為健全高職學院基本管理規范的重點,以學院章程作為保障內涵發展的法律基礎。制定學院章程并此規范學校管理,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在這一方面,某些高職學院還是空白,建議盡早提上議事日程,組織力量著手制定。
二是長期(五年)發展規劃。規劃是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是引領學校內涵發展的行動指南,是學校發展的藍圖。目前,一些高職學院對其認識不足,認為可有可無或是將其束置高閣、名存實亡。根據國內外名校的發展思路,內涵的發展必須以規劃作依據。因此,制定規劃應是學校工作中頭等重要工作。規劃的制定過程是一項復雜的工作,要作深入的調查研究。編制時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追求卓越的氣慨,要緊緊圍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要求,通過對國內外職業教育發展的狀況、趨勢以及學校的自身狀況的把握,確定在一定時期內的發展目標。定位要準確,目標要務實,切勿盲目拔高和華而不實,導致實際中無法執行。
三是年度發展計劃。年度發展計劃是對長期發展規劃的分解,是發展規劃的階段性行動綱領,是對內涵發展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調控和推動。其內容安排主要依據長期發展規劃。在安排年度發展計劃時要突出事件的可見性、可操作性和時限性。同時,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急劇變革,高職學院的發展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應知識經濟對人才規格的新要求。為了應對這些變化,可通過調整年度發展計劃的相關內容,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因此,年度發展計劃應具有可調性。在年度計劃的安排和實施中,要運用精致化管理理念對年度發展計劃實行管理,加強執行力,確保計劃的嚴肅性和實效性。
制度執行力和執行環境是內涵發展的保證
推進內涵發展,必須創新制度的執行環境,變革制度執行方式,強化制度執行力,確保各項制度有效執行。
第一,創建和規范學校內部的管理環境和條件。內涵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必然受到舊有管理環境和條件的制約。為了營造內涵發展的內部環境,必須創建規范的制度環境和條件,培育和搭建新型的管理運行機制平臺。提升制度的約束力,確立制度的權威性,增強制度執行意識,嚴肅制度執行力。統一內部所有成員的工作行為,決不允許有超脫制度的特權和例外存在。
第二,從戰略的角度駕馭管理制度。制度執行力是保障,戰略執行力是目標。如果沒有統一的規范性的管理制度體系,學校的內涵發展就不可能正常運轉。因此,制度作為學校內涵發展戰略和理念落實的載體,必須支撐內涵發展戰略,必須把內涵發展戰略融入管理制度之中,形成二者的有機結合。對于不適應學校戰略發展的陳規舊律,要通過戰略發展導向設計,予以更新重建。
第三,注重校園文化與制度執行有機融合。管理制度是學校管理的“硬件”系統,校園文化是構建學校管理“軟件”。在內涵發展過程中,要積極探索校園文化與制度執行力的融合機制。一是使管理制度平滑地融入校園文化,通過管理制度的約束功能在學校中逐漸形成文化氛圍;二是避免管理制度與校園文化脫節。只有當制度內涵被學校所有成員自覺接受和遵守并成為工作行為時,制度便成為校園文化的一種載體;三是重視管理制度對校園文化的互動作用。管理制度通過對學校中可考核和評估內容的規范和約束,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建設。四是要重視校園文化對管理制度的反哺作用。學校內涵建設需要校園文化的支撐,學校倡導的校園文化只有建立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上,校園文化才具有支撐內涵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旭輝.高職教育國際化:內涵、標準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
[2]李壽和.論高職院校的管理創新[J].教育與職業,2006,(5).
作者簡介:
唐建國(1953—),男,副教授,從事教學管理及電類專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