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構建適合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是辦好高職教育的關鍵。
關鍵詞:高職教育;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職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然而高職教育的理論研究遠遠落后于教育實踐,高職教育要想培養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技能人才,推進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建立現代職業教育課程觀,構建適合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就成為辦好高職教育的關鍵。下面僅就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做些初步探討。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掌握數控技術應用知識,能夠從事模具加工設備的調試與維護、塑料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冷沖壓工藝及模具設計、壓鑄模與鍛模設計等工作的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高職畢業生既要掌握專科層次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術知識,又必須具備很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能,能夠在畢業后立即上崗工作。因此,應當改變傳統的實踐教學過分依附理論教學的狀況,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使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互相交叉、滲透、補充、促進,并貫穿專業教學的始終。此外,實踐教學應遵循技術教育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簡單到復雜,從一般到先進,從單一到綜合,使學生逐步掌握適應崗位要求的職業技能,從而形成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的結構
應當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主線來構建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整個體系由五種類型的實踐環節構成,分別是:基本技能實踐、實驗、專業技術實踐、綜合實踐、社會實踐。
(一)基本技能實踐
基本技能實踐是實踐教學的初級階段,主要培養本專業應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通過基本技能實踐,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1)掌握技術人員必備的基本動手能力;(2)掌握本專業主要工種的基本操作技能;(3)為理論教學建立感性認識,打下良好基礎。
基本技能實踐包括機械加工實訓、鉗工實訓、信息處理實訓及熱加工實訓等項目。其中,機械加工、鉗工實訓主要培養學生對本專業主要工種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生產現場常用量具的使用,常用刀具的使用,常用機械拆裝工具的使用,常用設備的操作等。信息處理實訓主要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處理文字、圖表數據信息的能力。學生通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和本實訓環節的實踐,應達到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的二級水平。熱加工實訓主要培養學生了解熱加工(鑄造、鍛造、焊接和熱處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二)實驗
實驗是配合理論教學的實踐環節,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中起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實驗,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1)使學生對理論教學有感性的認識,以便更好地消化、理解理論知識;(2)使學生掌握各類實驗所用設備、儀器、儀表的使用方法,了解其基本性能;(3)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實驗數據和實驗結果的能力;(4)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工作習慣。

其中,主干課程《機械設計基礎》、《電工與電子技術》、《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工程力學》、《機械工程材料》、《設備控制技術》、《機械加工技術》、《機械加工設備》、《冷沖壓模具及設備》、《模具CAD/CAM》、《塑料模具及設備》等都安排了相應的實驗。實驗類型分為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
驗證性實驗驗證理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掌握常用儀器、設備的使用技能。
綜合性實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探索問題的規律,解決實際工程中的新問題。
設計性實驗根據實驗目的和要求,自行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儀器,確定實驗步驟。此類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能力。
在這一實踐環節中,應當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實驗與設計性實驗。一般來說,應將實驗與理論教學結合進行,個別實驗可以單獨設課或以專用周的形式進行。
(三)專業技術實踐
專業技術實踐主要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產中有關技術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能力訓練的主動性,培養學生手腦并用的獨立工作能力。專業技術實踐包括課程設計及實踐專用周等。
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全面綜合運用本課程及有關課程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進行相關內容設計的能力。
實踐專用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本課程及有關課程的理論和實踐知識,解決相關技術問題的能力。
(四)綜合實踐
綜合實踐是教學過程最終階段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綜合實踐,學生應樹立現場生產的安全意識、質量意識、管理意識、經濟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良好的敬業精神與職業道德,增強克服困難的毅力和迎接挑戰、努力進取的勇氣,從而完成就業前的職業能力的綜合訓練。
綜合實踐包括崗位實訓和綜合實訓(畢業設計)。
崗位實訓選擇專業對口,生產技術先進和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為實訓基地,使學生獲得完整的企業生產過程和組織管理的綜合訓練。
綜合實訓(畢業設計)這是全部教學過程中的最終環節,也是最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所規定的設計任務,收集資料、思考研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完成有關模具設計、加工等方面的技術工作,使學生受到技術員的基本訓練。培養學生在設計計算、分析問題、查閱資料、繪圖、文字表達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能力。
(五)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主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勞動素質及身心素質。只有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明確奮斗方向;只有具備良好的勞動素質,才能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增進與勞動人民的情感溝通,為將來從事艱苦工作做好思想準備;只有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才能在競爭中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對挫折,才能在工作中不斷進取,發揚協作精神,激發創作精神。
社會實踐包括軍訓、公益勞動、勤工儉學、社會調查、謀生訓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
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容
整個實踐教學體系可理解為三個階段和四個方面的實踐能力,共同構成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模塊。
(一)實踐教學體系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進行技能基本功訓練,如信息處理實訓、鉗工實訓、熱加工實訓及機械加工實訓等;第二階段進行專業技術訓練,如冷沖模具課程設計、塑料模具課程設計、模具CAD/CAM技術與應用實訓,模具數控加工實訓等,要求學生最終通過勞動部門的考核鑒定,取得相應的技能證書;第三階段進行綜合能力訓練,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既打下較好的文化基礎,又有較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專業能力,真正成為能力素質和人文素質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二)實踐教學體系四個方面的實踐能力
設計能力主要培養學生繪圖、計算、查閱資料和文字表達能力,由計算機繪圖實訓、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冷沖壓和塑料模具課程設計、綜合實訓(畢業設計)等組成。
傳統機械制造技術在模具加工上的應用能力主要培養學生掌握傳統生產設備的安裝、調整、運用維護與檢測的能力,由基本技能訓練、實驗、崗位實訓等組成。
現代機械制造技術在模具加工上的應用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現代機械制造設備的安裝、調整、運用及維護的能力,由模具數控加工實訓、模具CAD/CAM實訓等組成。
關鍵素質能力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勞動素質和身心素質,由軍訓、公益勞動、勤工儉學、社會調查、謀生訓練(暑期打工)等環節組成。
實踐教學體系的安排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總周數126周,實踐教學周數為57周,占總周數的46%。在實踐教學周的57周中,基本技能實踐13周,占23%,專業技術實踐20周,占35%,綜合實踐12周,占21%,社會實踐12周,占21%。此外,實驗依附于理論教學,各門課程實驗共計154學時,約折合成5個實踐周,未計入實踐教學總周數。
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措施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抓好“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一方面從企業引進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充實師資隊伍,改善師資隊伍結構;另一方面加大在崗教師培養的力度,通過下廠掛職鍛煉,參與技術服務、產品開發等措施,不斷提高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使他們既具有較強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
全面開放實驗室、實訓室改革實驗室、實訓室的管理體制,相關實驗室、實訓室的管理權下放到教研室,實行系、教研室二級管理,課余時間全天開放。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合適的實驗項目自行設計和開展實驗,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而且有利于積累經驗,增長才干。
改進實踐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實踐教學環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分析、思考、理解和總結的能力,進而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實踐教學環節側重平時考查,根據學生的現場表現,動手能力和實驗報告、實習日記、設計圖紙、說明書等進行綜合考查。考核可采用口試、答辯和現場操作等方式。在信息處理實訓、數控加工實訓、機械CAD/CAM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中,要求學生必須取得勞動部門頒發的相應的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實踐教學環節成績一般分優、良、中、及格、不及格等五個等級。
參考文獻:
[1]俞仲文,劉守義,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踐教學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周競學,楊雨生,倪世琦.實踐教學計劃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障[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0,(5).
作者簡介:
張永江(1971—),男,遼寧遼陽人,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講師,主要從事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專業課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