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職業學校生物課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從增強創新意識、更新教學內容、變革教學方法三個方面提高生物課教師的創新能力。只有不斷創新,生物課教學才能具有活力。
關鍵詞:生物教學;教學改革;教師;能力提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廣大教師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使命。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實際上都離不開一個根本——教師創新能力的提高,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教師不可能培養出極具創新能力的學生。19世紀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差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
當前,職業中學的生物課教學由于受教學評價體制的影響,仍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許多生物課教師依然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傳授,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單調,教學內容固定,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其結果是學生學得不少,但會用、能用的不多,學生越學越厭,越學越累。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因此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刻不容緩。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創新意識
羅曼·羅蘭說過:“我創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個活動是創造活動。”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應成為教學的第一需要。繼承是創新的基礎,沒有繼承,創新就成為無本之木。生物課教師應不斷加強學習,了解國際國內教學動態,閱讀專業雜志;熟悉現代化教具的使用和新出現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熟悉相關學科及邊緣學科的知識;了解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及認知規律;敢于懷疑,敢于標新立異,有挑戰陳舊觀念的勇氣,不迷信權威,探求新領域,開拓新思路;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熟悉中外典故,了解各地風土人情、特產資源;具有一定的文、史、地知識。教師僅僅熟悉教材是遠遠不夠的。
生物課教師應積極投身于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甘當小學生,從中汲取營養,豐富自身閱歷。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與生物學科相關的產業蓬勃發展。成功的產業可以為我們提供最前沿的知識、信息和技術,即使是失敗的產業,也可以作為反面教材。例如,有位生物課教師在社會實踐中了解到這樣一個情況:某農戶引進了一只波爾山羊,并為周圍的農戶配種。3年后,發現小羊羔很容易夭折。這位教師運用探究式教學的基本原理,將這一事實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實地調查然后共同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小羊羔的死是由于“近親結婚”引起的。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驅動問題”是真實和生動的,學生對成功的體驗是持久的。如果不熟悉生產實踐,教師就不會有這樣的創意。
創新有時只是一個意識問題,對書本的質疑也是一種創新。例如,教材中指出物質出入細胞膜有三種方式: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而未提及滲透作用。這是因為在生物課教材中滲透作用被定義為“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透過半透膜的擴散”。可見滲透作用是一種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的擴散,這種擴散是從水勢高的地方向水勢低的地方擴散,水勢高說明溶液中溶劑分子濃度高,因此滲透作用可看成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從溶劑濃度高的一側通過細胞膜向溶劑濃度低的一側的運動。而自由擴散是指被選擇吸收的物質從高濃度的一側通過細胞膜向低濃度的一側的運動。從兩個概念來看,可以看出滲透作用其實是自由擴散的一個特例(即水分子的自由擴散)。
生物課教師不但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廣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社會閱歷。“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知識陳舊、觀念老化的教師是很難具備創新能力的。
充實教學內容,夯實創新基礎
生物課教師應緊跟科學技術發展的大趨勢,吸納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斷更新、改造教學內容。生物科學是本世紀的前沿科學,各方面研究的進展很快。如人類基因組計劃、超級雜交水稻、克隆技術、試管嬰兒、太空育種、用胎兒臍帶血治療白血病等。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生物知識認識、解釋新的科技成果,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欲望,提高對生物課的學習興趣。
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是系統的,但也是古板的。教師應根據教學設施和學生的特點等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處理,通過讓學生觀看資料片、專題片、新聞,聽專題講座等形式,將其中相關的內容與生物課教學聯系起來,這是豐富教學內容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前不久,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欄目報道了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東廟鄉發現一例患先天性無虹膜疾病的家族,40個家族成員中有23人患有此病。經檢查,患者的某種基因比正常人少了一半,是一種顯性遺傳病。這一報道具有極強的新聞性和真實性,患者不幸的處境和痛苦的表情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觀眾的心。如果將這一報道引入基因分離規律的教學中,無論是講述顯性性狀、隱性性狀等概念,還是分析基因分離的規律和本質,學生都會饒有興趣。播放這段報道會占用一點教學時間,但由此而取得的教學效益是不能用時間來衡量的。
教案中還可選取日常生活實例,如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解釋為什么“大樹底下好乘涼”,為什么施肥過多作物會發生“燒苗”現象,為什么鹽堿地里的莊稼生長不好,為什么農業生產中對農作物要進行“中耕松土”等等,讓學生討論分析,可使學生在理解原理的同時,掌握知識的應用,提高科學分析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生命科學是從生產實際中總結出來的一門科學,脫離生產實際的教學,必將受到學生的抵觸。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應充分聯系當地的生產實際,結合教學內容,學以致用。如某校周圍食用菌栽培產業發展較好,而學校又沒有相應的微生物實驗設備。教師可以結合微生物的教學,讓學生參觀農民的栽培設施,參與無菌操作及栽培管理。這樣的教學就是一種創新,學生不但學到了書本以外的知識,而且還能體會到勞動的艱辛,有利于其良好人格品德的形成。
革新教學方法,落實創新陣地
傳統的生物課教學是“一支粉筆一本書”。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未知,解決一個個感興趣的問題,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發展智力、獲得創新能力的目的。教師應自覺地將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教育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之中,把培養創新思維能力作為首要任務,把知識傳授僅僅作為一種手段,淡化知識,強化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圍繞如何發現問題,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展開,運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自主性,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加以引導,培養個性獨立、富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例如,某校安排了一堂生物公開課,聽課者眾多,其中還有國外生物教育專家。教師講到爬行綱動物的生活習性時,為了使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就買了幾只烏龜(爬行綱的代表動物),讓學生觀察烏龜的爬行。學生看得挺認真,教室內很安靜。此時突然有一個學生跟著烏龜爬了起來,其他學生看見后笑得前仰后合。課后,外國專家對那個學生深表贊賞,認為他上課是最投入的。可見,如何提高教師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彰顯教師的教學機智,創造性地處理教學中的突發事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改變“最好的課堂是靜悄悄的”傳統觀念,代之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對學生的各種行為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和理解,要俯下身來講課,還學生以主體、平等的地位。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學生自覺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保護生物圈》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4人一組交流探討課前有關環保意識的調查結果,由科代表匯總全班數據并進行分析,各組提出關心和保護校園環境的有效建議,如“關于垃圾,你能提出哪些處理方法”;或將全班分成5個大組,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設計探究方案,并對實施方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討論,設計觀察記錄的表格,各組交流和匯報探究結果。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應有學生的參與。“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課堂變成學生學習的樂園。
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具和手段,只要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應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方式。教師的教學手段應求變、求奇、求活,努力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固有教學模式,充分利用“邊緣效應”,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單節課的效率。例如《細胞分裂》一節,內容很抽象,學生一般靠死記硬背,但若把整個有絲分裂的過程制作成教學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教師再進行適當解說、總結,使學生對整個有絲分裂的過程有較深入的認識后,再通過人機交互讓學生練習(邊看分裂過程,邊自我解說),學生就能掌握整個有絲分裂過程,而且比單純記憶掌握得更牢、更準確。此外,像眼球的構造及成像原理、植物的雙受精過程、光反應和暗反應、脊髓的功能、人的消化系統等,都可以通過計算機制作成生物學課件,教學效果肯定會比單純講授淺顯、直觀、生動得多。
教學方法的創新可以是多方面的。在做生物實驗時可讓學生自己獨立設計、獨立操作,經過獨立思維后得出結論。要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自己圍繞某一課題進行調查研究,分析討論,解決問題,并撰寫論文,提出建議。生物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力爭富于創新內容,使教學活動成為學生產生創新動力的催化劑,使學生的創新理念長盛不衰。
總之,教師應依靠書本,但不能拘泥于書本,要敢于打破常規,勇于開拓,善于創新。生物課教師要有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應成為教學創新的急先鋒,努力把生物課教學變成教學創新的前沿陣地。
參考文獻:
[1]孫萍茹,等.創新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4):53-57.
[2]胡明,等.生物學教與學[M].福州: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177-196,224-241.
[3]莊壽強.普通創造學[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1:85-88,21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