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現代企業對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畢業生冷沖模具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出發,提出了高職《冷沖模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職;冷沖模設計;教學改革
根據近三年我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畢業生的跟蹤調查情況的統計來看,目前社會較缺乏、企業最急需的人才是具有一定社會實踐經驗的模具設計與制造人才。而通過企業對所用畢業生反饋的信息不難了解到,學生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在工廠中早已被淘汰,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該專業傳統的授課方式進行改革,建立以實用知識和實踐能力為主線的課程體系,面向市場,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形成高職教育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特色。
高職教育《冷沖模設計》課程的教學現狀
《冷沖模設計》課程是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目前幾乎所有的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都開設了《冷沖模設計》課程。其課程教學任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冷沖壓模具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各種冷沖壓典型模具的結構、工作原理,了解國內外先進的模具設計制造技術,初步具備模具的設計、制造、拆裝、調試、使用維護和故障的分析、診斷、排除等基本技能。
針對本課程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本課程的特點是:對冷沖壓模具基本理論知識要求較高,對于各種冷沖壓典型模具的結構要求理解,對冷沖壓模具工作原理會自主進行分析,對冷沖壓模具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要充分了解。然而目前的教學狀況卻不盡如人意,很多高職院校在這門課程的教學和考核上都存在誤區。
在教學內容上,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因為模具設備價值較高,幾乎很難開出完整的實驗課,并且各種典型的模具不齊全,學生只能從書本中了解其結構,因此教學內容不生動、不直觀,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和實際脫節。
在教學方式上,過于呆板本課程一直沿用教師板書講授理論課的傳統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占用課時多,教學內容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大,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在教學任務上,忽視實踐技能的培養因為高職院校師資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該課程實踐練習往往時間較少,無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畢業后不能立即從事模具制造生產的第一線工作,難以突出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動手能力為本位的特征。
在考核方式上,沿用理論課程通用的閉卷考核方式這種方式往往誤導學生以應試為目的,抓住課本不放松,使教學效果嚴重偏離了教學目標。
高職教育是培養滿足社會生產實踐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根據近三年對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畢業生跟蹤調查情況的統計來看,學生畢業后并不能立即適應企業生產需求,需進行較長時間的培訓,從而增加了企業成本。因此,具有一定社會實踐經驗的畢業生更受企業歡迎。而要培養和社會生產需求相接軌的畢業生,就必須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
高職教育《冷沖模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調整教學內容
理論教學應體現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實踐教學內容應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突出產學結合特色,形成產學結合的完整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
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課程教學要圍繞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進行。目前,就筆者任教的《冷沖模設計》課程為例,該課程分為五單元,即緒論單元、沖裁模具單元、彎曲模具單元、拉伸模具單元和成形模具單元。后四單元都按照基礎知識講授部分、實物模型認知練習、模具設計練習及實際加工操作練習四部分內容進行學習。要求教師把每單元的基礎知識濃縮成較少課時的理論課來講授,并在模具實驗室中對典型的模具進行拆裝和測繪,繪出典型模具的結構草圖,然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所學內容設計一套簡單的模具,最后根據自己所設計的模具,對非標準零件進行加工生產操作的練習。
(二)改進教學方法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黑板加粉筆的傳統理論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而幻燈、錄像、電視和電腦等現代化多媒體手段日漸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下面談談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冷沖模設計》課程教學的優點:
教學形象生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過去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講授《冷沖模設計》課程時,學生普遍反映枯燥、難學。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時,把典型模具結構、工作原理等內容用計算機軟件仿真出來進行立體演示,教學變得直觀、形象,使學生感覺到《冷沖模設計》這門課程易懂、易學、實用,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好這門課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利用率在過去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般是教師講,學生邊聽邊做筆記,這樣學生往往來不及細細思考和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接受起來十分被動和機械。然而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時,學生只需專心聽講,課后將教學課件復制就可以了,不必受到做筆記的限制,學習效果顯而易見。另外,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板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常常影響到教學效率。采用多媒體教學則可大大節約課堂的教學時間,提高課堂利用率,從而縮短理論教學課時。
(三)加強實踐教學
高職教育堅持以高級技術工人能力培養為核心以滿足當前企業對高級技術工人的需求,因此必須加強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實踐性教學是以就業為指導,強化職業能力的培養,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以后所需的基本專業技能和綜合職業素質。目前,就筆者任教的《冷沖模設計》課程為例,可將學生應掌握的專業技能分成三個部分,即建立培養學生基礎技能、崗位技能和拓展技能的實踐性教學體系。
基礎技能這是從事該專業的工作人員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屬于專業共性技能。在授課過程中開設典型的冷沖模具拆卸和安裝,使每個學生了解模具的每一部分結構,并要求對所拆卸和安裝模具進行草圖繪制。同時還開設模具安裝在壓力機上進行的操作實驗,使學生充分了解模具的工作原理。
崗位技能這是為縮短學生就業后的工作崗位適應時間,按照該專業學生擬就業的工作崗位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技能,屬于專業方向性技能。在授課過程中開設冷沖模具的課程設計,每名學生根據給定的課題查閱相關資料,設計出一套完整的模具,然后根據自己的設計內容把模具非標準零件加工出來。
拓展技能這是學生根據學習興趣自我選擇的技能和學校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增加的技能練習,是和職業資格鑒定考證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部分,例如“模具設計師”的資格考證、Pro/E等軟件的資格考證等。
(四)改革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既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可以考查教師的教學效果,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考核在教學過程中起著指揮棒的作用,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有明顯的導向作用。科學的考核制度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隨著《冷沖模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課程考核必須取消單一的“理論知識”考核標準,采用“綜合性、過程性、量化性、主體多元性”的全方位考核方式,這樣才能全面反映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綜合考核課程除緒論單元外,每一教學單元都分為基礎理論、模具設計和操作練習三部分,因此應采用“三位一體”的綜合考核,即突破單一“知識型”的考核標準,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運用、崗位技能和職業素質的考核。課程對每一教學單元從“通用能力、基本技能、綜合課業”,即理論知識、課程設計和綜合操作練習等不同方面進行考核,三種能力考核的分值比例可以分別設為30%、30%、40%。通過綜合考核,可以檢驗學生能否真正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否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以及是否具備職業崗位所需的綜合素質,從而引導、激勵學生全面學習。
過程考核過去,該課程考核都是在課程修完或學期結束之后進行一次書面的考試,以此給學生定出等級或百分制分數。這種考核難以考察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全面掌握的程度,更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而過程考核是對該課程每一個教學單元都要進行的考核,例如,緒論單元要求學生查閱有關資料,然后寫一篇針對模具工業發展的過程尤其是最新科技成果內容的論文,后四單元分別按照“綜合考核”進行考核,這五單元考核的分值比例可以分別為10%、30%、20%、20%、20%。過程考核是對課程考核的一種有益的探索,對每名學生整個課程教學中的學習表現都進行評估。過程考核得到學生的歡迎,因為他們認為這種考核方法客觀、合理,能夠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發揮自己的潛能、個性和創造力,能夠對自己的學習目標樹立信心,本單元的成績不會影響下一單元的學習,從而杜絕了學生平時不努力,最后突擊復習應付考試的不良學習風氣。
量化考核要使該課程考核落在實處,任課教師必須對每名學生都制定具體的、可操作的量化考核表格,使復雜的評價指標轉化成采用“表格考核”(見下表)。量化考核的效果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夠把主觀評分轉化為客觀評分,使考核更趨于公平,能夠把量化的考核標準作為學生平時學習、訓練的具體標準,使學生對學習訓練的要求更加明確,方便了教師和學生的考核操作。
《冷沖模設計》課程考核表
主體多元考核這主要是針對該課程中的課程設計和綜合操作練習兩部分的考核,必須采取任課教師、課程設計指導教師和操作實訓教師相結合的多元考核方式。實踐證明,這一評價方式能夠增強學生全面學習的意識,鍛煉學生的各種技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既要適應現代高職教育的任務,也要符合我國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冷沖模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實際動手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為學生畢業后從事一線的技術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然,只有不斷地探索和總結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教學設置方法,才能真正將學生培養成高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妙.實踐型教學的探索[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5.
[2]張光躍.高職模具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新探索[J].模具制造,2003,(2).
[3]張曉東.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2,(4).
作者簡介:
張總(1980—),男,山東日照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機械設計及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