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性教學在高職教育教學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實踐性教學不盡如人意,這將影響到高職教育人才的培養規格和質量。文章對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實踐性教學提出了諸多思考。
關鍵詞:高職教育;實踐性教學
實踐性教學作為主體教學,在高職教育教學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實踐性教學實施狀況如何,關系到學生是否具備必備的職業綜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關系到高職院校能否實現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但是,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實踐性教學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1)實踐性教學目的模糊,只把實踐性教學視為培養學生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實踐性教學在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綜合作用;(2)實踐性教學方式落后,把實踐性教學的視角主要局限于課堂實踐或校內實訓室;(3)實踐性教學師資不足,難以適應需要;(4)實訓教材滯后于高職教育的發展,缺乏實務性和操作性等等。高職教育實踐性教學存在的種種問題,最終將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規格與質量。近幾年,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正好說明這一點。一方面是社會對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別旺盛,另一方面是高職院校畢業生并沒有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甚至出現了就業難的問題。這種現象說明了目前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在學生培養的規格與質量方面,與社會的人才需求存在差距。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的落后狀況,在高職教育教學評估中,也往往被列為主要問題而被要求加以改進。因此,如何加強實踐性教學,體現高職教育的本色,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促進高職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圍繞高職院校的經管類專業,談談加強實踐性教學的一些思考。
確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性教學目標《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因此,高職教育必須以產業需求為依據,圍繞崗位職業能力來設計實踐性教學目標。具體來說,通過實踐教學活動以后,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資格證書應該達到一定的要求或水平。職業能力作為一種綜合的就業能力,是指職業角色從事某一職業崗位的個體能力結構,是制定實踐性教學目標的核心內容,其他各項能力的培養均從屬這一目標,所有的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課時安排都必須圍繞這一目標進行。職業素質涵蓋了專業知識、操作能力、職業道德、團隊意識、奉獻精神和職業情感等,強調職業素質教育必須以職業能力為本位,按照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綜合素質來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把職業素質教育貫穿到理論學習、實踐教學環節和日常生活管理中。實踐性教學目標的另一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國古代思想家王夫之認為,實踐是“啟化之源”,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大膽猜想,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付諸實施,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擇業能力和生存能力,這也是高職學生獲取謀生本領的基礎。資格證書是對高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檢驗,如營銷專業的營銷師證書、旅游專業的導游證書、會計專業的會計證書等等。資格證書是最能體現高職的特色教育,也是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高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以上各種能力培養和素質要求,把專業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目標整體。
構建多層面的實踐性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內容必須體現實踐性教學目標任務的要求,必須有利于上述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所以,構建實踐教學內容要強調“能力本位”的原則,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對應于理論教學內容,形成多層面的實踐性教學內容。第一層面為德育實踐。它包括世界觀與人生觀、職業道德、創造性思維、美育知識和就業指導等方面的實踐與訓練。第二層面為基本技能訓練。是從事某一類職業要具備的基本能力或技能,對于經管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有中文聽說讀寫訓練、口才訓練、書法訓練、英語口語訓練、計算機操作訓練、社交禮儀訓練、體育訓練等內容。第三層面為專業技能訓練。是從事某一職業崗位需要的專業能力,如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主要有商品銷售過程訓練、處理經濟糾紛能力訓練、市場營銷策劃訓練、商品分類質量鑒定技能訓練、推銷與談判技巧訓練、進出口實務訓練等內容。第四層面是職業能力訓練。是勝任某一職業崗位的綜合能力訓練。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的,訓練學生應用基本技能、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訓練,這種能力訓練側重于在更真實的職業環境下進行,即通過到企業進行專業見習或畢業實習(如營銷專業到貿易公司、旅游專業到旅游公司進行頂崗實習),學生深入企業,走入市場,感受市場,接受市場的熏陶,這一層面的訓練,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運用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紀律觀念、協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和耐苦耐勞等能力,因而,更具有綜合能力訓練的意義。
采取多課堂聯動的實踐性教學體系根據各層面內容的特點和實施教學的條件,把實踐性教學內容滲透于各類課堂當中,采取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形成多課堂聯動的實踐性教學體系。如,第一課堂:課程實驗、課程實訓、課程論文、演示示范、項目設計、校內綜合模擬實訓、畢業論文等校內實踐性教學環節。第一課堂主要是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以及通過畢業論文提升學生的運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課堂:主要是學生社團、體育俱樂部、各類培訓、考證考級、自主實踐、技能競賽和科技活動等。第二課堂旨在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團隊精神、創新能力、職業意識等綜合素質,同時,通過考證考級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第三課堂:現場教學、參觀學習、市場調研、產學合作教學、校外實訓、畢業實習(含基地實習、頂崗實習)等校外實踐教學活動。第三課堂屬于校外實踐教學,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下,拓展學生的職業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相關職業素養,有利于促進學校與社會、教學與就業的對接。這種多課堂聯動的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地利用校內外的教學資源,把實踐性教學的內容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和日常的學生管理活動中,構成“全方位”的貫穿于大學三年的實踐教學體系。
建立多渠道的實踐性教學實訓基地學校內、外的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開展實踐性教學必不可少的物質平臺,學校應加大投入或與企業共建,充分利用校內外的物質資源,建立多渠道的實踐性教學實訓基地。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校內實訓,有著與工科類專業不同的特點,它強調的是實務過程,即側重于解決某一項經濟或管理業務的過程,而不是像工科類那樣以技能項目或工藝為中心的技能訓練。因此,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訓室必須在仿真的職業環境下按實務流程布置。如按會計的實務流程與布局設置會計實訓室;按證券交易的實務流程與布局設置證券投資實訓室;按超市的布局設置商場管理實訓室;按一般公司的布局設置商務文秘實訓室;按商品大類設置商品陳列室和商品檢驗室等等。對于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應該在產學合作的基礎上,堅持互利互惠的原則,從雙方利益出發,尋找合作的切入點,以便形成長期的、良好的合作機制。一個好的校外實訓教學基地,往往可以在設備條件、師資、環境和氛圍等方面,發揮校內實訓基地起不到的作用,其實訓效果也是校內基地難以比擬的。與企業合作建設實訓基地,可采取多種方式,如與相關的企業集團合作興建培訓中心。“筑巢引鳳”,通過企業出資、出設備,學校出場地、出師資,聯合建立培訓中心,既作為學校的實訓基地,也可為企業提供大量的技術后備人才,實現“雙贏”。也可以直接在企業建立實訓基地。讓學生由“認識實習”到“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和職業意識。最近幾年,國家教育部、財政部為支持“國家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對相關學校都給予一定力度的財政支持,有條件的學校可爭取政府的專項投入。校外基地可解決的實踐教學有以學生參觀、走訪為主的認識型實習;進行現場教學的教學型實習;頂崗式的畢業實習等。
造就高素質的實踐性教學師資隊伍“雙師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是確保實踐性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沒有一批職業素質較高的“雙師型”教師做后盾,高職教育就會辦成低層次的普高教育,失去其應有的特色。為此,要把師資建設作為實踐性教學的第一要務來抓,并通過各種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1)根據專業建設需要制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有計劃地選送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到企業單位進行頂崗實踐,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與職業素質。(2)積極引進學校緊缺的富有實踐經驗的專門人才,充實實踐性教學教師隊伍,改善師資結構。(3)要營造“雙師型”教師成長的環境,一方面改革人事考核制度,把教師參加“雙師”進修提高的情況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制定鼓勵教師下企業、進行社會調查的辦法,鼓勵教師走出校門;另一方面,在職務晉升、崗位津貼等方面給予特殊政策,促使更多的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4)在專任教師不足的情況下,采取“引聘結合”、兼職等方式聘請相關行業的財經人才或管理人員參與實踐性教學,甚至參與實踐性教學質量的評估工作,這將更有利于促進學校教學適應社會職業崗位的需要。
開發模塊型的實訓教學教材經濟管理類的專業實訓是將實務操作訓練和專業實習相結合,圍繞職業崗位能力訓練學生的專業實務操作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所以,該類教學強調的是實務性知識的學習,強調的是學生處理職業崗位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它是通過知識的實務化和程序化來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因此,實訓教材的開發必須注重內容上的實務性、操作上的模塊性和環境上的仿真性或真實性。內容上強調實務性是指既要有案例內容,又要有流程性知識。案例內容有利于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流程性知識可讓學生在熟悉經濟管理實務的全過程中,掌握各個工作環節的具體業務,培養學生處理實際業務的能力。另外,還要有具體處理某些經濟業務或管理事務的方法方面的知識,如證券交易需要經過“委托”、“競價”、“清算與交割”、“過戶”環節等,這些環節既表明了證券交易的業務流程,也包括了業務的基本概念與具體的處理方法。操作上強調模塊性,是由于經濟管理業務往往是對某一職業崗位在一定時段中的系統業務。所以,經管類課程的實訓必須以業務活動發生的過程為模塊,通過模擬實際業務過程的模塊式訓練,使學生對實際業務過程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掌握。環境的仿真性或真實性是指教材要對實訓規定特定的經營或管理的職業環境,使專業實訓更加貼近于經濟管理第一線,讓學生在仿真或真實的環境中感受到特定的職業氛圍,有一種置身于工作崗位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訓效果。
參考文獻:
[1]俞仲文,劉守義,朱方來,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踐教學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潘菊素,傅瓊.高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6,(7).
[3]曹前鋒.物流管理案例與實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陳衛中(1956—),男,廣東省汕頭市人,汕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