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實訓基地建設投入大、利用率低的問題,應對實訓基地校際資源整合模式加以探討,因為實施該模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高職;實訓;資源;模式
實訓教學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專業技術能力、職業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制約高職專業發展的“瓶頸”。實訓資源校際整合是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的一個有效模式,本文擬對此模式加以探討。
實訓基地建設是制約高職專業發展的“瓶頸”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實訓分為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基地實訓兩部分,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要求學生操作要實際、仿真,因此滿足實訓條件往往要克服許多困難。校外實習基地的開發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如企業生產條件、人事安排、住宿環境等,而且不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企業是國有的,有義務接納學生實習。現在的私營企業沒有積極性接受學生實習,這也是近年來高職院校碰到的共同問題。分析其原因,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學生到企業實習,必定會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學生在實習中對設備的損壞程度比熟練工要大得多,甚至可能造成致命的損害。即使按人才培養水平評估的要求,掛牌一定數量的實習企業,很多也只是形式而已。因此,學校自建校內實訓基地就成為專業建設的唯一出路,然而,設備的投入是巨大的,實驗實訓設施是高職院校進行教學、科研與技術開發的重要辦學條件,往往成為各院校投入最大的部門。因為要模仿實際企業條件建設,如果以專業學生的人數計算投入產出,是虧本的,而且設備利用率極低,平均每年1~2次,時間1~3個月,從投入產出的經濟學角度看,也是不合理的。由此可見,實訓基地的建設(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是制約高職專業發展的“瓶頸”。
實訓資源校際整合模式
在實訓方面,國外有許多辦學經驗可供借鑒,比如校企聯合辦學,為企業進行技術培訓與服務等。然而從國內高職院校實訓方面的整體來看,尚無一個有效的解決方式或發展模式,因而導致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水平普遍不高,有些從中專升格上來的高職院校實訓設備及教學還停留在中專水平,因設備不足,學生分批實訓的現象普遍存在。實訓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至關重要的環節,這一環節直接影響著高職教育的質量和發展,在高校擴招情況下,實訓基地的建設面臨巨大的壓力。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職教育的發展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過去的經驗或國外的模式可能無法照搬或嫁接了,在新時代、新機遇面前,應打破舊的思維模式,開創新的發展思路。
分析了高職實訓教學的狀況,筆者提出了實訓資源校際整合的模式,這是一種開放式、多方共贏的大平臺,主要解決設備投入大、先進程度要求高的實訓基地建設問題,即由教育管理部門協調,將具有相同或相關專業的不同院校的實訓設備集中到一處,整合更新,集中投入,形成規模,統一管理的模式。其基本框架如下圖所示。

校際實訓資源整合框架圖
首先,政府應給予必要的引導與扶持。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統計所轄區域的高職院校實訓投入較高專業的情況,對相關學校的實訓資源加以整合,進行宏觀引導、協調和推動。管理部門的協調推動中間人的角色至關重要,可以說是資源重組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同時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扶持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將資源整合形成全新的實訓體系。結合有相同專業的各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情況,會同行業協會、專業指導委員會、各校專業帶頭人及實訓部門,共同制定實訓培養方案、實訓課程標準等,并據此將實訓資源整合、重組。這一過程不是將分散的、不成規模的設備簡單地集中到一處,而是將各高職院校相關專業實訓的軟、硬件資源,通過剔除劣質資源、拋棄落后的管理模式、吸納引進優質要素,形成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實訓運作體系。這一體系有利于形成規模效益,不僅可使分散的、水平相對較低的設備形成強大的、成規模的實訓培養環境,降低各校的辦學成本,提高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水平,而且能夠將人才需求緊缺的專業在短時間內做大做強,迅速滿足人才市場對緊缺人才的需求。
再次,要形成開放的系統,提升專業實訓基地發展的內在動力。整合后的實訓基地可以從事生產、加工、對外服務,包括培訓、考證、技術孵化等,緊貼行業發展,不僅具有社會效益,而且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使設備資源得以充分利用,促進實訓基地建設的良性循環。
最后,要采用新的運行管理模式。整合后的實訓基地的日常運作與管理,除了要制定具體的運作程序、管理條例、編排實訓計劃、實訓時間表等,對實施過程進行監督管理外,運作模式與管理方法必須采用全新的理念,與時代同步,引進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打造實訓基地的品牌,吸引更多學校的合作加盟。
實訓資源校際整合模式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實訓資源校際整合是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的有效模式,同樣的專業在不同的學校中都有開設,尤其是熱門專業,實訓內容與要求也大致相差無幾,而且辦學管理歸口相對統一,因此實行校際資源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必要性
可為國家節省辦學投資如果同樣的專業每所學校都要建實訓基地,同樣的設備、儀器就要重復投入。另外,一個學校單獨投資建一個比較完善的實訓基地,投入也很大(相對一個學校),而且設備更新也很緩慢,學生訓練的技能到就業時已經過時了。資金往往是限制實訓基地建設先進性的關鍵因素。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相對滯后,問題也在于此。設備的投入也限制了招生的數量。實行校際資源整合,集中投入,則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可降低教學成本,提高設備使用率,降低辦學的投資風險例如數控技術專業,集中在某高職院校投資建實訓基地,可避免各校重復投入,將幾所院校相關專業在一年內分段安排實訓時間,可提高設備利用率。從另一個角度看,熱門專業幾年后可能會冷下來,新的專業又會出現,因而也降低了開設專業的投資風險。
可變競爭為合作,變競爭對手為合作伙伴統一實訓標準,可為行業提供更高水平的畢業生,從學生教育質量上做強,各校在專業發展方面是有競爭的,實訓亦然。資金投入幾乎是制約高職院校發展的共同問題,這一共同問題只有共同解決,才能出現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雙贏局面。
可使實訓基地的建設專業化、專門化資源整合可以集中力量提高實訓基地建設的水平。實訓基地建設是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為宗旨的,應以行業技術和社會發展的先進水平為標準,以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為依據,充分體現規范性、先進性和實效性,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相一致,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突出其仿真性、超前性和開放性。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對實訓基地建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該院工業實訓中心的功能要求是:實踐教學與職業素質訓導;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研發、生產與新技術推廣。并要逐漸成為區域性的新技術推廣中心、培訓中心及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素質訓導中心。
有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便于學生校際交流專業教師在整合后的實訓中心定期流動教學,接觸行業最新的技能訓練,可不斷提高“雙師型”教師素質。學生通過實訓這一平臺,可接觸到不同院校的校園文化,有助于拓展視野,全面發展。
(二)可行性
近兩年的高校擴招使得很多學校置地擴校,場地是充足的;
辦學水平評估標準是國家統一的,在實訓方面,每個院校為了達標都有采取有效解決方法的積極性;
公立學校占主流,管理歸口相對較統一,便于教育管理部門統一計劃、操作與協調;
學生異地實訓,對于學生管理、宿舍安排等事宜,只要計劃合理,較之去企業實習幾乎不存在問題;
實訓基地在設備投入形成一定規模的情況下,可以對外承攬一些加工業務,甚至可以打造自有品牌,從而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充分發揮設備的功效;
可以拓展內涵,對實訓基地實施二次開發。樹立品牌,面向社會,實訓基地可接待外校學生的實訓教學任務,也可以承接培訓任務等。培訓可面向社會上不同類型的企、事業單位,擴大培訓對象的范圍。
實訓資源校際整合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上述模式經過一定時間的建設發展,可以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運用連鎖經營的模式進行擴展,統一培養方案,統一實訓標準,統一資格考證,共享規模效益,通過統一實現規模擴大,通過規模擴大實現更大的統一。可以緊貼行業發展與人才市場的需求,不斷創新運營機制,保持與時俱進,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民芳.芻議高職院校實驗實訓中心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1,20(3):120-121.
[2]馬三生,陳英.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26(2):161-162.
[3]姜小軍.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3):39-42.
[4]朱濤.加強管理 拓展內涵 實現對實訓基地的二次開發[J].中國成人教育,2005,(10).
[5]深圳職業技術學院.20年回眸——高等職業教育的探索與創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6]單國旗.零缺陷復制[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曲志濤(1963—),男,哈爾濱人,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