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是我國實施就業準入制度的前提和基礎。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初步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但是仍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認證權利的歸屬不明,認證活動的組織不當與各種機構的協調不力。為完善我國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管理,必須將行業協會作為職業資格認證的主體,建立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工作機構體系,實現教育機構、認證機構與企業的有機協調。
關鍵詞: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問題;趨勢;對策
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是我國勞動就業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國家考試制度,是一種標準參照化的考試,即按照國家制定的職業技能標準或任職資格條件,通過政府認定的考核鑒定機構,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或職業資格進行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的評價與鑒定。是以職業資格為核心,圍繞職業資格考核、鑒定、證書頒發建立起來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組織機構及其運作內容的統稱。職業資格證書表明,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是求職、任職、從業的資格憑證,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勞動者的主要依據,也是境外就業、對外勞務合作人員辦理技能水平公證的有效證件。
我國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現狀與問題
1994年我國正式推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至今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職業資格標準和認證體系。據統計,國內已有23個行業,90個職業工種有了職業資格證書的準入門檻,包括了會計、銀行、證券、保險、醫師、藥劑師、導游、公關、秘書、推銷、洗衣等各個方面。①目前,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已經推出了100多項職業資格認證,人事部推出了30多項職業資格認證(有些是職稱),農業部推出了近20項職業資格認證。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職業資格的國際化認證也被引入我國。但是,我國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仍處于探索階段,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認證制度的管理跟不上市場的步伐,使得各種職業資格的認證出現了混亂無序的狀態。簡而言之,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認證權利的歸屬不明、認證活動的組織不當與各種機構的協調不力。
認證權利歸屬不明目前,我國的職業資格認證呈現出多個主管部門、多家機構、多條渠道共同進行認證與管理的局面。各種各樣的資格證書熱在校園和社會上流行起來,不僅增加了教育的負擔,而且擾亂了就業市場的聘用標準。認證附帶的巨大經濟利益促使各部門爭權奪利,割據一方。我國的認證主體主要包括勞動和人事部門、行業協會、國際認證機構等。原則上勞動和人事部門是主要的認證管理部門,勞動部門負責以技能為主的職業資格鑒定和證書的核發與管理工作,人事部門負責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資格評價和證書的核發與管理工作。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勞動和人事部門既是認證機構的監督機構,又是某些認證機構的上級機關,這種自我認證和自我監督勢必影響認證的客觀公正性。目前,許多行業上崗前必須經過指定的培訓和考試,而這些培訓是頒證部門或其下屬事業單位(利益關聯機構)獨家舉辦的,這種壟斷性培訓與關聯性考試又將“一口價”的培訓費、考試費不斷推高,這樣一個閉合的利益鏈條,必然會把越來越多的權力部門吸附到資格證書制度中來。于是,在部門權力的不斷自我擴張中,部門權力實現了利益化。此外,在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的同時,職業資格認證正逐步向行業認證過渡,行業認證與政府認證并存,誰也不愿意放棄這個權利,一些國際認證機構的加入更導致了職業資格認證管理的混亂。因此,當前的首要問題是確定職業資格認證權利的歸屬問題,即由誰進行認證。
職業資格認證活動組織不當職業資格認證活動包括職業資格的培訓、考核、鑒定與證書頒發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環節。目前,我國的職業資格認證活動明顯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偏離了認證的初始目的,將通過考試當作最終目的而不是手段。首先,認證培訓工作因追求利益而走向形式主義。在我國,多種認證在人才市場上相互交叉,多部門共同從事認證培訓。由于許多培訓認證單位往往從各自的經濟利益出發,拉生源重于認證質量。因此認證教育大有發展為認證經濟的趨勢,而且培訓機構缺乏專業性,一般沒有專門的師資,也沒有有效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的。培訓的內容浮于表面,培訓過程完全是形式主義的。其次,培訓和考試普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書面考試、輕實際操作的傾向。目前我國培訓認證的教材是按課程學科體系編排的,這一體系考慮了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認知的心理順序,即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里。這樣的教材,對培訓學員來說,學到的知識體系雖然是完整的,但對所要從事的職業活動而言卻是不完整的。就證書考試而言,書面考試的組織比實踐考試更成熟,實踐考試不僅缺乏培訓場地,而且專門用于考試的場地與設施也十分缺乏,相應的組織和規章制度仍不完善。再次,認證考試缺乏權威性。我國的職業資格考試標準落后于實際工作的要求,試題的編排不夠合理。現在很多職業資格認證都有模擬題和試題匯編,出題者往往從其中選擇一部分進行考試,導致考試只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而不是職業創造能力。而且考試過程中冒名頂替與作弊現象時有發生。許多認證機構為吸引生源,盲目追求考試通過率,也導致考試的組織缺乏應有的客觀公正性和嚴肅性。
機構協調不力職業資格認證是聯系教育機構與就業市場的紐帶。但是,我國的職業資格制度還沒有充分發揮這一中介作用,教育、認證與就業存在脫節的現象。首先,職業教育的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缺乏有機聯系。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在辦學和教育教學過程中,高職教育的職業性特點雖然得到了貫徹,但落實得還不夠。有的高職院校的教學仍傾向于理論知識教育和學歷教育,這對高職教育的發展、對高級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以及畢業生的就業都帶來不利影響。為增加就業籌碼,許多學生不得不參加各種培訓,獲得各種職業資格證書,這種學校教育與證書考試脫節的現象大大提高了職業資格認證的成本。其次,認證標準偏離企業的實際需要,證書的社會認可程度不高。當前我國企業對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參與和支持的力度不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建立以企業需要為導向的職業資格標準。由于沒有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制定職業資格標準,制定的標準不能突破傳統的學科分析體系,因此培訓效果不明顯,不能有效地適應科學技術發展以及就業方式的變化,不能滿足企業對高質量勞動者和技術人才的需求,最終表現為職業資格證書的社會認可程度不高。由于職業資格認證與企業需求的不一致,我國的就業市場缺乏就業準入制度,企業中無證招聘現象也十分普遍,因而社會上尚未形成職業資格認證的普遍意識。
完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管理的對策
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響下,公共管理部門出現了市場化的浪潮。其代表性觀點認為,運用市場的概念、原則和做法運作公共事業和公營部門,可以使服務變得更有效率和效能。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政府與國家在福利和社會服務上的角色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從服務的主要提供者變成監控者。我國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改革就是政府逐步下放權利,由認證主體轉變為認證監督者的過程。鑒于上述問題的存在,借鑒國際上職業資格認證的做法,我國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管理工作。
將行業協會作為職業資格認證的主體職業技能鑒定采用第三方認證模式是我國在人力資源質量認證和管理方式上的一個根本性變革,對于提高我國人力資源質量評價系統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具有重要作用。行業協會認證是國際上通行的第三方認證的做法。行業協會可以根據行業的情況牽頭制定職業水平考試大綱、職業水平等級標準、教學培訓課程等,并與行業協會的會員企業、學校及其他教育培訓單位達成一致,推廣該認證,并爭取獲得政府主管部門的認可。我國應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門負責制定政策、宏觀指導與督促檢查,行業協會負責制定崗位職業標準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即充分依托行業協會,由各行業協會建立相應機構,以行為能力為導向制定職業崗位需要的職業標準,并且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調整,加強對職業標準的研究和更新,使職業標準能充分反映行業對員工工作能力的實際需要。要瞄準國際先進標準,不斷提高我國職業標準的水平,縮小與國際標準間的差距,使我國的職業資格證書逐步成為國際上通行互認的證書。
建立全國統一的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工作機構體系為了保證職業資格認證真正發揮效用,必須規范認證行為。建議合并勞動和保障部與人事部對于職業資格認證工作的管理職能,成立由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行業指導機構、證書機構與鑒定站等四部分組成的工作機構體系。明確這些機構的職責,最終形成一個職業對應一個資格認證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政府部門是實施這一過程的推動者和主導者,必須借鑒國際上的成功經驗,在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完善認證工作的分工和職責,建立有效的認證工作機構體系。
協調學校教育、職業資格認證與就業市場三者的聯系職業教育培養標準應緊跟時代的發展,促進職業教育與企業生產活動的緊密結合,所以基于職業教育的職業資格證書應適應生產和技術的發展。這種適應性歸根到底是職業教育應與企業界對人才的需求相一致,依據兩者一致性標準開發的職業資格證書,才能起到人才鑒定作用,形成職業資格證書在職業教育與就業中的權威地位。首先,職業資格認證應緊跟市場的步伐,確定新的認證內容與認證要求,增加職業資格證書的社會認可度,為我國逐步實施就業準入制度奠定基礎。這就要求不斷制定新的職業資格標準,提高職業資格證書的權威性。職業資格鑒定機構不能按部就班,一成不變地實施職業培訓和考試。它擔負著聯系教育與就業的重要職責,應及時了解市場動態與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在實施職業資格考試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實地調研,或邀請企業人員參加職業資格考試標準的聽證等。其次,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應與職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高職院校應大力宣傳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重要意義,切實推行雙證制,鼓勵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認證,將學生是否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作為畢業的重要條件之一。此外,應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將認證課程融入到平時的教學中。對已有的內容應加以強調,對沒有的內容進行補充。高職院校應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參加相關專業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認證,獲得高級職業資格證書,鼓勵教師取得證書鑒定考評員資格,為組織學生培訓、鑒定取證奠定良好的基礎。總之,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應適應市場的需求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三者必須相互適應,有機協調,才能使教育、認證與就業實現和諧發展。
我國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發展趨勢
依托職業資格認證,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我國從2000 年7 月1 日就實行了“就業準入制”,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的時候,也要求應聘者持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引入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可以增加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2005年11月8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用人單位招錄職工必須嚴格執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規定,“從取得職業學校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中優先錄用”,“全面推進和規范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隨著我國職業資格證書社會認可度的提高,企業將嚴格按照職業資格認證的標準制定招聘條件,這樣既可保證未來企業員工的質量,也是規范勞動力就業市場秩序的有效途徑。
職業資格認證與國際接軌職業資格證書與國際接軌,可促進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文憑并重,向高等職業資格發展,為人才成長提供發展通道。參照國際通行的模式,建立以能力為基礎的職業標準體系,可為職業教育與技能鑒定樹立正確的導向;可逐步提高我國職業標準的基本水平,使之與國際先進水平看齊,促進職業資格的國際互認;可推動國際技術合作與人員交流的發展;可促進職業教育和資格證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培養出具有實際工作能力和適應新技術發展需要的人才;可推動技能鑒定與考核系統的發展,走現場考核的道路,在工作過程中,使培訓與考核、學習與工作真正有機地結合起來。
行業協會的作用將日益突出隨著我國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改革,政府部門不再是提供認證的主要機構,認證的權利將逐步下放給各行業協會。而且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行業協會將逐步完善與成熟起來,有能力承擔第三方認證的職責。行業協會將按照政府(或協會)制定的條例、辦法、標準(或行業規范、職業道德規范等)對行業和職業資格人員進行管理。這樣既可以使各類職業資格人員的從業行為納入嚴格的管理規范,又可以避免行政干預,還可以強化政府對中介服務機構的監督,從而提高各類職業資格人員的社會信譽和社會地位,改善并提高市場中介組織的服務質量,促使各類市場中介機構真正實現客觀、公正、公平、誠實、科學與規范。行業協會將日益顯示出自身的優勢,在我國未來職業資格認證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日益凸顯。
形成一套完整的職業資格認證質量保證體系在未來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管理中,政府職能的新定位是規章制度的制定者與認證質量的監督者。政府機關不再實施職業資格認證,而成為認證質量的監控者。為了保證職業資格證書的含金量,政府必須制定相應的職業資格標準與規范,建立認證監督質量保障體系,包括對認證機構的資格、認證考試的標準、認證培訓的教學質量、證書的市場認可度、證書的門類與區別等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監督控制。行業協會的靈活性可以提高職業資格認證的效率和效能,而政府的監督可以保證認證的質量。
注釋:
①斯夫.職業資格“認證”急需認證[N].國際商報,2006-04-03:(A02).
②蔣曉旭,郭雪梅.完善中國職業資格認證與管理制度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6,(2):65-67.
參考文獻:
[1]李建斌.職業資格認證由誰做、怎么做[J].職業技術教育,2006,(12):28-29.
[2]劉育峰.基于職業教育構建我國職業資格認證制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6,(7):72-74.
[3]張斯為,陳漢章.引入職業資格認證的思考[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05,(4):57-60.
[4]康由發,姬卿.對高職教育實施職業資格認證制度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5,(9):67-68.
[5]張靈,吳開軍.實施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現實問題與改進措施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6,(1):83-85.
[6]歐陽桂秀.關于高職院校的職業資格認證的探討[J].當代經理人(下旬刊),2006,(2):150.
[7]楊延.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的國內外比較研究[J].職教論壇,2006,(9):46-49.
作者簡介:
孫小麗(1984—),女,浙江上虞人,浙江師范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