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撫州職業技術學院食用菌科教示范中心經過九年的建設與發展,現已成為具有多功能的教學實習基地。文章分析了科教示范中心作為教學、科研、生產基地及技術服務、科技示范推廣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同時也對實踐基地的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進行了的探討。
關鍵詞:食用菌科教示范中心;教學基地;產學研一體化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就是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能型應用人才,要實現這個培養目標就必須建設與培養目標相一致的職業實踐仿真環境,才能辦出高職院校的特色。撫州職業技術學院食用菌科教示范中心經歷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現已成為集教學、科研、生產、服務、科技示范推廣于一體,在全省有較高知名度的食用菌專業人才培養教學實習基地。
實習基地建設歷程上世紀90年代后期,撫州市的食用菌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之際,廣昌茶樹菇、黎川草菇、樂安蘑菇、資溪香菇皆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食用菌產業在農村種植結構調整中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隨著食用菌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食用菌專業技術人才問題凸顯,不少菇場和農戶因缺乏技術指導而導致菌筒感染、出菇率低等現象,嚴重阻礙了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基于此,我校在園藝系開設了食用菌專業的有關課程,傳授食用菌制種、栽培、采后加工等技術知識,因當時的農村生源較多,故深受廣大學生及其家長的歡迎。為了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鍛煉動手實踐能力,學校決定創建一個條件優越的教學基地,以滿足教學與人才培養的需要。1999年,撫州農校(Q我校前身)食用菌科教示范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正式成立,學校給予高度重視,先后投資興建了菌種培養室、發菌室、大棚出菇場及拌料裝袋場、滅菌灶等,購置了攪拌機、裝袋機、臭氧殺菌機、超凈臺等設備,同時還加強了“中心”內外環境的建設與改造。學校每年從教學經費中撥付一定的經費作為基地發展資金。另外,“中心”教師還積極申報科研課題,積極開展技術服務和示范培訓等工作,籌措資金用于基地建設與發展。科教示范中心現占地面積約5畝,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80多萬元,已成為環境優美的集教學、科研、生產、技術服務、示范培訓于一體的多功能實踐基地,其規模、設備、環境及技術服務質量均躋身于全省前列。
科教示范中心的教學基地功能在“中心”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其功能設置主要以滿足食用菌專業教學實驗、教學實習和畢業生產實習等教學需要為主。近年來,“中心”較好地承擔了“組織分離”、“母種制作”、“食用菌雜菌識別與防治”、“無菌接種操作”等教學實驗任務;每學期可安排為期一個月的集拌料、裝袋、滅菌、接種、培養、出菇等栽培環節的教學實習任務;根據需要每年還可以接受食用菌專業10~20名學生進行畢業生產實習。在畢業生產實習期間,學生除了學習常規食用菌品種的栽培管理知識外,還可學習許多珍稀高檔食用菌的栽培方法,而且有教師給予現場指導,學生有許多操作實踐機會,培養了專業技能和實際動手能力。另外,“中心”還設立了創業園區,鼓勵學生自組團隊、自籌經費,具體負責某一品種的生產、栽培管理及銷售等事宜,在取得經濟收益的同時實現自我創業的夢想,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業熱情,鞏固了專業思想,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鍛煉了組織管理能力。有不少學生畢業后開辦菇場自主創業;有些學生直接應聘于一些農場、園藝場、蔬菜基地并擔任技術骨干。“中心”的教學基地功能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合格的食用菌專業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教示范中心的科研基地功能撫州職業技術學院屬于地方性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重點應放在應用研究領域。另外,產學研結合也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是職業教育特色的體現。基于此,各專業教師緊緊依靠“中心”這個平臺,積極申報各級科研課題。2001年申報的“珍稀食藥用菌灰樹花栽培技術研究”獲江西省科技廳立項并予以經費資助;2004年申報的“白靈菇液體深層培養條件研究”獲撫州市科技局立項并予以資助;2004年申報的“白靈菇產業化栽培”項目獲撫州市農業開發辦專項經費資助。通過申請科研開發項目,不僅獲得了大量的經費用于購買接種機、液體菌種培養器等設備,還取得了一批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這些科研成果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應用于“中心”的正常生產和面向農村的示范推廣,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科教示范中心的生產基地功能本著“生產出效益”的原則,“中心”按栽培季節進行正常生產,既可滿足學生隨時參觀、實踐教學需要,讓學生學到不同菇種的栽培技巧,又可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用以保證“中心”的建設與發展。比如,春秋季節栽培茶樹菇、雞腿菇等;夏季栽培草菇、高溫蘑菇等;冬季栽培白靈菇、杏鮑菇、金針菇等。鮮菇收獲后一部分分發給全校教職工充當福利,大部分投放市場及各大賓館。“中心”生產的時令性菌菇蔬菜除覆蓋了撫州市城區部分市場外,一些高檔菌菇還遠銷南昌、上海等地。生產助教學,生產出效益,使教學效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中心”的發展規模也隨之得到一天天壯大。
科教示范中心的技術服務功能“中心”多年來積極開展面向全市及周邊地區與食用菌栽培相關的技術服務,在菇場建設、菌種制作與銷售、珍稀菌菇栽培與管理、雜菌防治、病蟲害防治及保鮮加工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中心”制作的高產優質菌種具有較高聲譽,在廣大種植戶心目中樹立了良好形象,打出了學校的品牌,對促進全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中心”的技術服務使人才技術資源、實驗生產設備得到了有效利用,不僅使教師豐富了教學素材、積累了教學經驗、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也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目前,“中心”的技術服務范圍已遍及撫州市各區縣、鄉鎮、村莊及鷹潭、贛州等周邊地區,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科教示范中心的科技示范推廣功能“中心”把科研開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緊密結合起來,直接為“三農”服務,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如我校與市委組織部合作,于2003年舉辦了“全市農村農民技術員培訓班”,重點培訓“中心”成熟的技術成果高檔食用菌白靈菇的栽培技術。2003年秋季,“中心”提供原材料、菌種、技術等服務,在東鄉縣崗上積鎮坪塘村幫助建設200萬袋白靈菇生產基地,經過“中心”專業教師的技術指導和學生參與,白靈菇大面積豐收,農民收入較以前翻了一番。在樂安縣牛田鎮橫源村蘑菇生產基地,由縣政府出面聘請“中心”的專業教師擔任技術顧問,產品產量和科技含量穩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由于有“中心”的科技優勢和技術支持,蘑菇種植已成為該縣調整產業結構的一項主導項目。近年來,“中心”每年還接納慕名前來的社會青年參加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擴大了食用菌人才培養的途徑,造福一方百姓。
科教示范中心的管理體制高等院校的教學基地是學校整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承擔教學任務,同時又肩負著科研開發與社會服務等工作,具有事業單位性質和企業經營管理要求。鑒于高校教學基地性質和任務的特殊性,科教示范中心按照事業單位建制,實行企業管理模式,經營管理自主,財務單獨核算。在人員配置上,“中心”設主任一名,由校領導班子集體研究加以聘任;“中心”正式成員由食用菌專業組教師組成;由于正常生產需要,“中心”還招收了部分固定合同工和臨時工。為了實施監督,學校指定一位校級領導負責基地工作,委派一位財經專業的教師擔當“中心”財務會計。“中心”主任具體負責各項管理制度及人員崗位職責的制定和實施,具有經營管理自主權。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實踐,“中心”已建立一整套較為規范的管理制度,主要有主任崗位職責、生產管理條例、考勤條例、承擔教學與科研工作管理方案、財務管理制度、獎懲與分配方案、科技推廣與獎勵制度等。以上管理體制對保障“中心”正常運轉發揮了重要作用。2006年3月份,學校審時度勢,在“中心”實行學校領導下的股份制運行模式,學校投入正常運行資金的50%,食用菌專業組教師自籌資金50%;“中心”正常運轉時無條件確保教學實驗、實習需要;“中心”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學校及“中心”投資成員按股受益、共擔風險。此舉明確了學校和“中心”成員之間利益共同體的關系。這樣,既可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又避免學校無止境的資金投入,在保證正常實踐教學需要的同時產生了最大經濟效益。通過一年來的實踐,“中心”運轉正常,達到了預期目的。
高職院校產、學、研一體化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與發展,其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才。撫州職業技術學院食用菌科教示范中心的實踐結果證明,實踐基地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科研促教學,生產助教學,生產出效益”的原則,把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成既有基本技能訓練又有科研、生產等功能的綜合實踐基地,為培養懂技術、會操作、善管理的適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心”自創辦以來已向社會輸送了三百多名食用菌專業人才,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業績,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稱贊。
作者簡介:
鐘衛民(1962—),撫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校辦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