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農業行業的特殊性,涉農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有用性一直受到投資者和監管者以及準則制定者的關注。檢驗我國涉農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有用性水平后發現其盈余報告有一定的信息含量,但有用性水平并不高,整體信息質量有待提高。
關鍵詞:涉農上市公司;盈余信息;信息有用性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06-12-28
作者簡介:德力格爾(1972-),男,蒙古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經濟;李瑜(1969-),男,陜西子洲人,延安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研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NJ06070。
一、引言
農業生產過程是一個自然再生產過程,又是一個經濟再生產過程。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約束大、產品生產周期性、季節性強;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的轉換,造成成本基價的多樣性;勞動對象與勞動手段的轉換,造成投入費用資本化的特殊性。而這些必將影響不同農業企業資產確認計量問題、農業活動利得與損失確認問題、農業特殊項目列示問題,最終影響盈余報告的信息質量[1]。
在我國資本市場上,部分企業從事農業或與農業密切相關的產業,但對上述企業的盈余信息質量沒有特殊考慮。我國涉農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有用性水平如何,需要經驗證據予以佐證。
二、文獻綜述
關于盈余信息有用性,信息觀認為股票市場價值是合理的,并以股票價格為評價盈余信息有用性的標準,進行實證研究。此類研究最早期的文獻是Ball and Brown(1968) 對股市的超額報酬率與非預期盈余信息之間的關系進行的研究,他們認為證券價格對盈余信息做出了反映[2],開辟了資本市場實證研究的先河。
Beaver, Clarke and Wright(1979) 對非預期盈余的變化與市場超額回報率進行回歸[3],突破了Ball and Brown平均意義上的證券超額回報研究,成為盈利反映系數(ERC)方面研究的先行者。隨后Kothari and Collins(1989)驗證了公司市場風險與ERC負相關。Kormendi and Lipe (1987)提供的證據證明,非期望的當期盈利變動與ERC正相關。同時, Collins and Kothari (1989)、Easton and Zmijewski(1989)、Lev and Thagarajan(1993)從公司成長機會、股價的信息含量、盈利質量同ERC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
Bernard and Stober(1989),Dechow (1994) ,Sloan(1996)盈余信息與現金流量的信息含量進行比較研究,認為盈余信息更具有用性。Rayburn (1986)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流動性應計利潤比非流動性應計利潤更具有用性。 而Guay,Kothari and Watts (1996),Subramanyam(1996)研究認為隨意性應計利潤與股票超額回報率相關,充分披露確實提高了盈余信息有用性[4]。
我國關于盈余信息有用性的實證研究最早文獻是趙宇龍(1998)的,他以上海股市數據為基礎,用Ball and Brown(1968)方法,證明我國資本市場達到弱勢有效[5]。其次是陳曉、陳小悅、劉釗(1999)以上海和深圳股市為基礎,對不同窗口間的盈余反映系數進行了研究,得到結論與國外研究相近[6]。此后對我國盈余信息有用性的研究在不同的方向展開。例如,黃志忠,成龍(2000)、黃志忠(2002)盈利成長規律及盈余信息質量進行了研究[7]。劉昊(2001),趙春光(2004)對現金流量價值相關性、會計盈余與現金流量信息含量進行了研究,黃世忠(2005)從計量基礎的變化對盈余信息有用性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而近幾年,國內外有關盈余信息有用性實證研究不是特別多,主要原因是資本市場的會計研究轉向了契約觀研究[8]。從盈余信息的形成或會計政策選擇角度進行實證研究,關注管理當局或公司實際控制人對盈余信息的影響。
總之,尚無一篇文獻對我國涉農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質量進行檢驗。
三、研究方法
筆者主要是通過研究公告日附近涉農上市公司股票的超額回報與會計盈余相關關系來考察股市對意外盈余的反映,進而驗證盈余信息的有用性水平。具體數據的選取、變量的設定、模型的建立如下:
(一)樣本及數據
筆者的樣本選自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的涉農的A股公司。事件是涉農上市公司2003、2004、2005三年的年報的公布。由于上市公司實行多元化經營,經營范圍較廣泛,不同行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業務相互交錯,因此確定上市公司是否屬于農業行業有一定的困難。此外,在農業上市公司定義中有人認為“或以其為依托、農工商綜合經營”的上市公司也應該屬農業行業,而事實上很多與農業有著干絲萬縷關系的上市公司屬于化工、商業和食品加工業,如何將這些行業中的部分上市公司包括在我們的研究中成為確定農業上市公司的另一個難點。基于以上問題,我們選定涉農上市公司遵循的總原則是上市公司的農業經營業務明確,或上市公司在產業鏈中與農業有緊密的聯系。按以上原則,涉農的上市公司2003、2004、2005三年持續經營的有72家。由于三年當中被ST或PT的公司的市場表現主要受資產重組等傳聞的影響,其年報公布的市場反應可能與其他公司不符,因此筆者剔除了9個類似的樣本。在72家公司中,有的公司不僅發行A股,還發行B股,由于這些公司要同時披露按照兩種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告,因此,其年報披露的信息含量與只發行A股的公司可能有一定區別,為了避免樣本公司之間出現異質性,筆者剔除了兩個樣本。由于本研究涉及到會計盈余、交易價格等數據,在研究過程中無法收集相關數據而剔除了5個樣本。 經過上述調整,最終選取了56個涉農上市公司連續三年的年報公布為事件,共計168個樣本,進行了研究驗證。
筆者的數據來源分以下幾部分:
1.年報公布日期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
2.樣本公司2003、2004、2005年報表數據、發行新股、支付股利等數據來自www.hexun.com。
3.樣本公司在2003、2004、2005年的每日收盤價、復權價、上證綜合指數、深證指數等資料來自大智慧證券信息港歷史數據。
(二)變量及模型
查閱文獻,市場反映研究在具體實證方法上應用過符號檢驗(Ball and Brown)、一階矩檢驗(Beaver Dark Wright)、二階矩檢驗(Beaver)、成交量檢驗(Beaver)等方法。筆者選擇了一階矩檢驗方式,通過回歸公告日附近涉農上市公司股票的超額回報與未預期會計盈余相關關系來考察盈余信息有用性水平,涉及到股票超額回報和未預期盈余兩類變量。
計算股票超額回報的方法有多種,例如均值調整、市場調整、風險調整等等。在理論上風險調整方法更嚴謹一些。但根據陳小悅,孫愛(2000)的CAPM在中國股市的有效性研究,截面檢驗結果表明β對中國股市的平均收益不具有解釋能力,從而否定了其在中國股市的有效性假設。而黃志忠(2002)的相關研究表明,市場調整的計算方法更適合中國股市。因此筆者對超額回報的計算采用了市場調整模型,具體如下:
在會計盈余具體替代變量選擇上,常見的有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每股凈資產、每股收益、利潤總額、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利潤率等。筆者考慮到涉農上市公司實行多元化經營,經營范圍較廣泛,不同行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業務相互交錯外,考慮到農業相關價值鏈的特殊性,認為主營業務收入增長和主營業務利潤率的變動比其他盈余信息更有信息含量[9],由此選擇了主營業務收入變動和主營業務利潤率為盈余信息替代變量。
如前所述,盈余公告效應的回歸分析,主要是通過研究公告日附近股票的超額匯報與會計盈余相關關系來考察股市對意外盈余的反映。因此回歸模型可用公式表達為:
公式中的含義相同。
四、檢驗結果
在回歸分析中,我們以公告日前后10天的日超額回報為研究對象,分別考察了他們對會計盈余公布的反映(見表1)。
從表1不難看出:(1)回歸結果顯示股市對會計盈余有明顯的反映。在公告日附近的三天(-1,0,1)R-squared通過了檢驗,而且其值在(-1,3)的窗口內最為顯著,表明公告日存在系統性的信息效應。(2)20個回歸方程的R-squared都非常低。根據其他國內外研究R-squared介于2%-10%之間。但個別日期R-squared低于上述界限,說明涉農上市公司盈余信息含量并不高,投資可能通過其他途經獲取了信息或對盈余信息并不關注。(3)我國股市相關研究認為,在-20日到20日的窗口內市場對未預期盈余有顯著的反映,但市場對涉農上市公司的未預期盈余反映僅僅集中在公告日前后3天的狹窄窗口內,信息的持續作用非常有限,說明涉農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披露不足。
五、經驗證據的啟示
從上述經驗證據中可以看出,我國涉農上市公司整體盈余信息的有用性較低。筆者認為這可能與下列事項有關,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檢驗。(1)農業最重要的資源是土地,而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并沒有規范農用土地的確認、計量、報告等問題。此外,我國土地產權制度的特殊性,使得資源型資產的列報并未達到投資者所要求的程度。(2)不同農業項目,如養殖業、種植業、林業、水產業等,行業內部在生產經營上區別很大,投入產出模式的不同導致成本、費用的計算方法多樣化,加上有些項目會計盈余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使得盈余波動增大,直接影響信息的可比性。(3)我國大多數公司熱衷于涉農的原因與政策導向有關,特別是社會性收支或非市場化的收益占一定比重。而諸如此類利得與損失在《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中并沒有規范,形成決策盲區。
總而言之,規范生物資產確認、計量、報告標準,制定社會性收支列示規范,出臺合理的資源型資產的確認、計量、報告規范,明確農業企業內部成本計算規范或在相關準則指引下制定詳細的核算辦法等必定有利于提高涉農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有用性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心靈,王平心.生物資產計量模式選擇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4,(10):33-36.
[2] Ball. Ray,P. Brown.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s number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8:159:178.
[3] Beaver, W.H., R.Clarke and W.F. Wrigh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nsystematic security returns and the magnitude of earnings forecast error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79:316:340.
[4] 瓦茨,齊默爾曼/黃世忠,成少華譯.實證會計理論[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46-89.
[5] 趙宇龍.會計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來自上海股市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1998(7):41-45.
[6] 陳曉,陳小悅,劉釗.A股盈余報告的有用性—來自上海、深圳的實證證據[J].經濟研究,1999(6):21-25.
[7] 黃志忠,成龍.中國上市公司盈余成長規律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0(12):11-18.
[8] 威廉姆 R 司可脫/陳漢文譯.財務會計理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147-161.
[9] 惠曉峰,何旭,許鹿.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主營業務利潤率相關性分析[J].商業研究,2005(4):139-141.
(責任編輯:習 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