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6年是湖北省社會信用體系的全面建設階段,企業信用又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點。對湖北企業信用的建設情況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研究:企業自身的表現、外部因素的建設、信用缺失的原因和信用現狀的總體評價。通過對湖北各市縣的調研發現:湖北省的企業信用治理在這兩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很多方面有所好轉,還有些方面有明顯好轉。但拖欠貨款仍然嚴重,制售假冒偽劣產品也在一定范圍存在。信用缺失的內因主要在于企業的短期行為嚴重、贏利水平不高,外因主要在于執法部門執法不力、執法部門相互推諉。
關鍵詞:企業信用;湖北;信用評級;信用文化;信用立法;信用缺失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06-12-10
作者簡介:馬玉超(197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馬力(1972-),男,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社科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05y185;武漢科技學院院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032420。
一、問題的提出
企業信用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湖北省是我國中部的大省,擔負著使中部崛起的重要歷史使命。湖北的企業信用問題不解決,經濟就不可能騰飛,歷史使命就不可能完成。近10年來,湖北省政府越來越重視這一問題,從制度、組織、人員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2004年11月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出臺了《湖北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規劃》明確指出要“以政府信用建設為表率,以企業信用建設為重點,以個人信用建設為基礎”,并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分成四個階段,2004年為啟動階段,2005年為試點階段,2006年為全面建設階段,2007年為鞏固完善階段。
如今距離《規劃》出臺已有近兩年時間,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重點的企業信用建設情況如何呢?筆者針對該問題組織了本次調研。
二、調研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次調研采取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方法。問卷是筆者在參考前人的量表的基礎之上擬訂的,調查時采取分組抽樣,對本地企業當面發放問卷,對外地企業則采取函寄問卷。由于對本地企業當面發放問卷,所以可以對其中的部分調查對象進行深度訪談。這兩種方法的結合使用既可以減小工作量,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從而更迅速、及時地獲得有關信息,又可以挖掘出企業深層次的想法。
在對調研數據作統計分析時,筆者借助歸納法以使分析更加客觀和全面。
(二)樣本選擇與樣本結構
接受問卷調查的企業分布在武漢、襄樊、黃石、荊州、孝感、十堰等六個地級市,既有大型企業,也有中型和小型企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涵蓋了工業、建筑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和社會服務業等國民經濟六大主要行業。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306份,回收有效問卷198份,回收率64.7%。在回收的問卷中,大型企業占18.5%,中型企業占51.5%,小型企業占30.0%;國有企業占53.3%,民營企業占46.7%;工業企業占23.2%,建筑企業占18.3%,房地產業占15.5%,交通運輸業占8.2%,批發零售業占20.2%,社會服務業占14.6%。
(三)研究內容
問卷共設計了四大塊十一個問題。
這四大塊分別是:對湖北省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中企業自身表現的評價、對湖北省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中外部因素建設情況的評價、對湖北省部分企業信用缺失原因的分析、對湖北省企業信用現狀的總體評價。
具體問題有:對湖北省企業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現象的評價;對湖北省企業違反合約現象的評價;對湖北省企業拖欠貨款情況的評價;對湖北省企業披露虛假信息的評價;對湖北省企業做虛假廣告的評價;對湖北省企業偷逃稅款和逃廢銀行債務現象的評價,是否遭遇過商標侵權和專利技術侵權;對湖北省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中外部因素建設情況的評價,造成企業信用缺失的內部原因有哪些,造成企業信用缺失的外部原因有哪些;對湖北省企業信用現狀的總體評價(與兩年前進行比較)。
三、調研結果與分析
(一)對湖北省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中企業自身表現的評價
1.對湖北省企業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現象的評價(見表1)
由此看出,大多數企業認為湖北省企業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現象“較多”或“有少數情況”,認為“基本上沒有”或“很嚴重”的只屬個別現象。大多數企業認為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尤其是對建筑業和食品業的反應較強烈。調查發現,許多企業對制售假冒偽劣產品深惡痛絕,尤其是生產名牌產品的企業反應特別強烈,他們一致認為該現象不僅敗壞了少數企業的聲譽,更重要的是傷害了消費者的身心,嚴重抑制了行業的發展。
從中看出,有62.6%的企業認為湖北省企業違反合約只是“少數情況”,有21.7%的企業認為“較多”,認為“嚴重”或“很嚴重”的企業比例只有5.6%。而就在四年以前的2002年,有一項調查顯示湖北省企業的履約率還只有60%,而且其中還有60%未完全履行。這說明近幾年這一問題已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企業的履約意識增強了,企業間的履約率也提高了。
以上數據表明,湖北省企業拖欠貨款的情況仍不容樂觀,選擇“較多”和“嚴重”的比例之和高達67.6%,是七項評價中比例最高的。其實,在我國,企業間的“三角債”和“多角債”一直都很突出,它不僅僅是湖北省的問題。據某些企業反映,他們有的客戶即便是賬上有錢,也要拖上一年半載才付款,這樣乙方必須求著甲方,處處小心處處陪笑臉。因為這邊的客戶不付錢,所以那邊就得欠著供應商的錢,大家對拖欠貨款的事情都司空見慣了,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助長拖欠貨款的風氣。
回答這一問題時,有55.1%的企業選擇了“披露虛假信息現象較多”。這說明尚有很多企業不遵守會計制度和規范,對內一本賬,對外一本賬,將贏利做成虧損,將虧損做成贏利,以謀求各種利益。特別是某些上市公司,為了圈錢或逃避退市的命運,肆意做假賬,影響極壞,不僅損害了內部員工的利益,而且損害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當然,必須看到,隨著各級政府和各個監管機構對披露虛假信息的治理力度的加大,以及審計部門這幾年刮起的“審計風暴”,這一現象已初步得到遏制,開始有所好轉,所以只有19.2%的企業選擇“嚴重”,3.0%的企業選擇“很嚴重”。
5.對湖北省企業做虛假廣告的評價(見表5)
根據深度訪談資料,企業做虛假廣告的行業特點很明顯,主要集中在保健品、化妝品、藥品、醫療等行業,他們往往采取夸大甚至捏造產品或服務功效的方法來欺騙消費者,虛假廣告若在一個地區盛行,會直接損害該地區的信用形象。調查數據顯示,湖北省企業在這一點上表現不錯,有67.2%的調查對象選擇“有少數情況”,8.3%的調查對象選擇“基本上沒有”。
2003年3月11日,湖北省出臺了《湖北省行政機關歸集和披露企業信用信息辦法》(試行)。隨著湖北各級政府對信用環境治理力度的逐步加大,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都分別對企業信用進行了評級并據此予以監管和貸款,所以這幾年企業偷逃稅款和逃廢銀行債務的情況已大有好轉。數據顯示,選擇“基本上沒有”和“有少數情況”的比例之和達到79.8%,只有5.6%的企業選擇“嚴重”。
調查表明,“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企業比例有84.8%,“偶爾有過”和“較多”的企業比例之和有14.7%,這一數據還是比較令人樂觀的。關于這一點,主要是大型企業和知名企業遭遇過。由于本次調查人力和財力有限,所以大型企業和知名企業在總樣本中所占比例不高,這也是本次調查的缺陷之一,所以調查結果的客觀性和全面性還有待驗證。
(二)對湖北省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中外部因素建設情況的評價(見表8)
目前,湖北省乃至全國的信用法律法規基本上是空白的,中國現行的《民法通則》、《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刑法》以及銀行、證券等金融法律法規中,雖有誠實守信的法律原則,但這些原則規定不是直接約束和規范社會信用行為的。這就是認為“信用立法”“很不完善”的比例高達66.7%的原因。其次是對信用公示的滿意度較低。但大家普遍認為信用文化的建設“比較完善”,這說明湖北省這幾年對誠信文化的宣傳做得不錯,已深入人心。要治理信用環境,重點還是要加強立法,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
(三)對湖北省部分企業信用缺失原因的分析
1.造成企業信用缺失的內部原因
問卷就此問題設計了六個選項:信用意識淡漠、資源匱乏、贏利水平低、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短期行為嚴重和員工素質低下,要求調查對象做多項選擇,以此得出他們對每個選項的認同程度(見表9)。
從中看出,對“短期行為嚴重”的認同率最高,達到了86.4%;另外,78.6%的企業認為湖北企業低效率生產,“贏利水平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還有,“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的認同率是74.5%,不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無法對經營者形成有效的約束和監督機制,加上國有企業經營者并不具備承擔資產責任的能力,最終風險仍由國家(所有者)承擔,這樣就助長了經營者違法造假的行為。大家對“信用意識淡漠”的認同率最低,這說明大家普遍認為企業并不缺乏信用意識,都知道講信用的好處,但往往由于其它原因會報僥幸心理,這種僥幸心理主要來自于外部因素。
2.造成企業信用缺失的外部原因
問卷就此設計了五個選項:信用立法不健全、信用評級及公示制度不完善、地方保護主義、執法部門互相推諉、執法不力,要求調查對象做多項選擇,以此得出他們對每個選項的認同程度(見表10)。
以上數據顯示,對“信用評級及公示制度不完善”和“執法不力”兩項因素的認同率很高,均在80%以上。根據深度訪談資料,湖北目前信用評級有較大進步,但對“黑名單”的公示一直難以實行。另外,執法不力幾乎是大家公認的,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銀行告企業欠賬勝訴率在90%以上,但真正得到執行的只有15%,而且經濟訴訟案一拖幾年的事情已是稀松平常事,這使得企業的造假成本太低,加劇了企業的僥幸心理。
(四)對湖北省企業信用現狀的總體評價(與兩年前相比較)(見表11)
研究發現,63.6%的企業認為湖北省的企業信用比過去兩年有所好轉,21.2%的企業認為有明顯好轉,這說明信用治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結論
湖北省的企業信用治理在這兩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很多方面有所好轉,還有些方面有明顯好轉。這主要表現在企業的信用意識有很大增強,履約率提高了,披露虛假信息和散布虛假廣告的現象少了,遭遇商標侵權和專利技術侵權的現象少了,偷逃稅款和逃廢銀行債務也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拖欠貨款仍然嚴重,制售假冒偽劣產品也在一定范圍存在。信用缺失的內因主要在于企業的短期行為嚴重、贏利水平不高、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外因主要在于執法部門執法不力、執法部門相互推諉、信用評級及公示制度不完善、信用立法不健全。
所以,湖北省若想進一步完善企業信用體系,應盡快建立同業征信與聯合征信相結合的征信制度,完善地方立法與國家立法相結合的法律監管制度,加強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相結合的信用主體建設,采取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方愛國.湖北省信用環境治理情況及建議[J].金融參考,2004(8).
[2] 吳敬鏈.信用擔保與國民信用體系建設[EB/OL].中國經濟信息網,http://www.cei.gov.cn/.
[3] 馬玉超.信用缺失與誠信價值觀的塑造[J].經濟管理,2002(19).
[4] 馬玉超.信用缺失成因及對策[J].價格月刊,2002(11).
[5] 侯淼彬,王玲琳.上海、溫州兩地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J].上海企業家,2004(3).
[6] 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調查組.對湖北省信用擔保機構的調查與思考[J].武漢金融,2003(9).
(責任編輯:呂洪英)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