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民幣升值期的到來,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減弱等問題將凸現出來,成為中國在升值期內保持出口持續增長的致命傷。為此,中國應該利用升值期的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以應對人民幣升值可能對出口造成的負面影響,保持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勞動密集型產品;產業結構調整;比較優勢;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06-10-23
作者簡介:宏結(1964-),女,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世界經濟專業2005級博士生。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05年7月改匯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值已近 4%。由于人民幣升值是人民幣名義匯率長期背離實際匯率的必然結果,因此,可以預測未來幾年人民幣應該是升值的。升值對出口的影響是個復雜的問題, 2005年中國外貿出口非但沒有受到打擊,反而出現了1 019億美元,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順差。進入2006年以來,中國出口月增速仍始終保持在兩成以上,1到7月份累計貿易順差達759.5億美元,國家信息中心最新預計,2006年順差將達 1 460 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這說明貨幣升值并不必然地打擊出口① 。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就盲目地認為,從長期看,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也不會對出口產生不利的影響。從理論上講,一國商品的進出口結構也是匯率是否對其貿易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之一,為此,我們有必要對中國商品的進出口結構,產業結構進行分析,從而制定相應的政策,以應對升值對出口造成的負面影響。
二、勞動密集型產品靜態比較優勢的難以為繼是升值期內出口遭受打擊的根本原因
從表1可見,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已經擺脫了低收入國家常有的特征,并經歷了由出口資源密集型初級產品到工業制成品出口的轉化,就目前情況看,由于勞動力豐富這一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仍主要體現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而技術密集型產品仍處于劣勢。因此,在升值期內,中國是否能保持出口強勢的關鍵性因素,就是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是否還能繼續保持比較優勢。
但是,受主要發達國家對我國產品實行歧視性政策和一些欠發達國家低價競爭的雙重影響,我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比較優勢已經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越來越難以為繼,具體表現在:
(一)低水平貿易結構使貿易條件趨于惡化
貿易條件是指出口商品價格與進口價格之比,出口如能換到較多進口,貿易條件為改善,否則是惡化。
貿易條件指數 = 出口價格指數 / 進口價格指數 × 100%
貿易條件又可分為三類: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
由表2、表3可見,1993-2000年中國整體貿易條件下降13%,其中制成品貿易條件下降14%,初級產品貿易條件下降2%,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條件下降14%。從中國貿易條件的國際比較來看(見表4),
資料來源:江小涓,楊圣明,馮雷.中國對外貿易理論前沿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P291.
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是惡化的。究其原因除人民幣匯率扭曲因素外,還與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不合理,呈現出較為獨特的“一高一低”的特點有關。所謂“一高”是指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重過高,曾一度占到出口總值的70%以上,其中紡織品與服裝出口比重為23%以上,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低”是指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比重偏低,只占32%左右,不僅大大低于主要發達國家47%的水平,而且也遠低于世界平均42%的水平。這表明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并沒有對本國的價格貿易條件的改善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暫時沒出現貧困化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數量的擴張來使收入貿易條件明顯改善,但是這種貿易結構已經越來越受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競爭的制約。
(二)大國經濟效應限制了我國比較優勢的發揮
首先,出口擴張難度增加。我國的對外貿易經過20多年的持續發展,到2005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4 221億美元,同比增長23.2%。其中,出口為7 620億美元,增長28.4%;進口為6 601億美元,增長17.6%。貿易順差高達1 019億美元。躋身世界貿易大國的第3位。我國對外貿易具有大國規模以后,出口擴張難度增加,因為,對外貿易基數很大,如果保持現有速度將意味著每年新增一個中等國家的貿易額,顯然這是不易達到的。另外,作為貿易大國增加出口,也容易引起進口國的貿易壁壘和貿易報復。
(三)人民幣升值削弱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優勢
在出口導向戰略的指導下, 通過壓低人民幣價格
資料來源:江小涓,楊圣明,馮雷.中國對外貿易理論前沿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P285.
資料來源:張碧瓊.國際資本流動與對外貿競爭優勢[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263;王如忠.貧困化增長——貿易條件變動中的疑問[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175;《2000年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鑒》等相關數據整理計算,由于數據缺乏,表中設定了兩個基期,但不影響我們分析問題。
資料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手冊200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2003.9》。
和勞動力價格, 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和巨額的外匯儲備,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是亞洲金融危機后,東南亞國家貨幣大幅貶值,人民幣匯率保持堅挺,使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優勢消失,而人民幣升值將進一步削弱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成本優勢。此外,中國國內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而工資增長較快也將使單位產品成本上升,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力下降。
(四)技術落后是制約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瓶頸”因素
紡織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比較優勢產業,也是中國出口和創匯的主力軍。1994-1998年中國紡織品貿易順差每年均在200億美元以上,1998年達到了284.96億美元,占該年度全國貿易順差總額的65.2%。可見,中國出口貿易對紡織業的依存度極高。而同時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在世界的比重也呈上升趨勢, 1992年,我國的出口數量超過了德國、意大利等紡織品出口強國,排在世界第1位,但出口金額居世界第4位(見表5)。
根據吳強博士(2006年)計算的巴拉薩(Balassa)顯性比較指數(RCA)顯示,我國紡織的國際競爭力卻在逐漸下降,由1980年5.191下降到2004年的2.659。究其原因,一是國內棉花、化纖以及工資、水電等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上升;二是化學纖維、服裝面料等紡織工業原材料的進口依存度加大,造成我國紡織品產品積壓、開工不足,出現全行業虧損的局面;第三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紡織業技術水平和技術結構的落后已隨著我國勞動成本的逐漸上升而日益凸現。
目前,中國紡織業的勞動成本明顯低于發達國家,1996年,中國紡織業每小時的勞動成本只相當于日本的1/42,美國的1/21,韓國的1/10,但高于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從國際競爭格局看,中國雖然仍然保持著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但我國紡織業的勞動生產率遠低于發達國家。中國紡織部門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2.47%和日本的2.31%。美國、日本、意大利、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的紡織工業勞動生產率一般已達到人均8萬美元的水平;周邊香港地區、韓國等的勞動生產率也在人均4萬美元左右,而我國僅為人均2萬美元人民幣。由于勞動生產率低,而工資總體水平在上升,結果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重由過去5%左右提高到現在的9%以上,而發達國家卻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工資比重從過去的20%下降到現在的5%以下。日本等發達國家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國的低勞動成本優勢,更何況中國還面臨著周邊發展中國家更低的勞動力成本競爭,這就使得中國紡織業面臨更為嚴峻的形勢。
(五)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加劇,貿易環境日益險惡
隨著中國出口年均20%的超速增長,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迅猛增長,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也與日俱增。盡管中國目前的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很低,但卻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2002年,中國出口企業受國外技術壁壘限制的企業由2000年的66%上升到71%,出口產品受限比例由25%上升到39%,造成的損失由111億美元增加到170億美元。② 加入WTO后,世貿組織成員紛紛加強了對華特別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的立法工作。針對我國“入世”議定書發起的特別保障措施案,作為貿易保護主義者的“新寵”已成為入世后我國貿易摩擦的新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貿易摩擦不僅來自發達國家,而且很多來自發展中國家。以反
資料來源:根據海關統計歷年資料整理。
傾銷為例,中國遭受國外反傾銷行動最多的不是來自發達國家,而是其他發展中國家。根據WTO統計,1995-2003年,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反傾銷立案數量為226起,占中國遭受反傾銷立案總量的63.5%。如果說發達國家阻礙中國商品進入其本國市場,主要是迫于國內同類廠商的要求,保護其國內市場和所謂增加就業。那么,發展中國家則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第三國出口市場與中國的商品競爭。由于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結構相似而產生了“擠出效應”,這些國家為了把中國商品逐出市場,甚至能對中國產品裁定1 105%的反傾銷稅率。中國商品貿易環境的險惡由此可見一斑。
(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市場容量增幅有限,競爭日趨白熱化
中國與貿易伙伴貿易摩擦加劇的原因,除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迅猛增長外,再就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市場容量有限。從需求結構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需求日益減少,而勞動密集型產品供給彈性很大,增加供給容易,因此,很容易出現有限的需求,過剩的供給的情況。克萊(Clinle)認為,如果所有發展中國家都采納出口導向政策,并且出口占GDP的比例都達到亞洲四小龍的水平,則發達國家將無法接受所有這些出口的總和。因此,出口導向政策對一個國家是成功的,但不可能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采取出口導向政策。第萬(Diwan)和赫克曼(Hoekman)認為,中國的出口與其它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是相互競爭的。
盡管我們強調,中國經濟增長和貿易自由化會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產生拉動效應,但不容忽視的現實是發展中國家更容易看到的是,中國出口急劇擴大帶來的競爭效應。在有限的市場容量和日益激烈的惡性競爭下,要減少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簡直是奢望。因此,與其我們和發展中國家去瓜分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帶來的那點可憐的貿易利益,不如我們迅速地向高附加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轉移。
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業水平是應對人民幣升值的根本所在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看到,如果中國長期依照靜態比較利益原則參與國際分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將被“鎖定”或強化低水平產業結構,進入“比較利益陷阱”,甚至出現貧困化增長。因此,對中國來講,重要的是如何獲得由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保護幼年產業論等貿易理論證明了的動態比較利益,以及由企業核心競爭力決定的國家競爭優勢。人民幣匯率升值將使那些固守靜態比較優勢的企業更加難以生存,從而迫使企業盡快地參與到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和高層次的國際分工中去。人民幣升值作為國家政策,在推動我國加工貿易的不斷擴大和向更高的階段的發展的過程中,將會加快比較優勢動態轉移過程,優化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作為政府應該利用這一契機,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正確處理好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關系
競爭優勢較之比較優勢的不同在于,前者著力說明了一國的企業為什么會成為競爭優勝者,而比較優勢只是說明了具有要素成本優勢的企業為什么成功;比較優勢主要論證了國家間產業分工與產業互補的合理性,而競爭優勢則主要論證國家間產業沖突和產業替代的因果關系;比較優勢是靜態的,而競爭優勢理論是動態的。因為,競爭中沒有“均衡”,競爭呈現的是一幅不斷變化的圖景:新產品、新的營銷方式、新的生產加工以及全新的市場細分。但是,競爭優勢與比較優勢又常常是不可分的,這表現在:
第一,包含性。在對外關系中,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會同時存在,競爭優勢并不能完全消除或替代比較優勢;
第二,互動性。一般來說,一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往往易于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第三,協同性。一國產業的比較優勢要通過競爭優勢才能體現,即如果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不能適應國際比較利益關系的變化而形成競爭優勢,其原有的比較優勢很難保持。
對中國來說,重要的是在培育競爭優勢的同時,也不能完全拋棄原有的比較優勢,而是應該把已有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二)充分發揮靜態比較優勢的同時著力培育動態比較優勢
僅靠傳統比較優勢難以實現我國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快培育和強化動態比較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傳統比較優勢的完全否定。豐富的資源和較低的勞動成本,是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茖W的動態比較優勢觀就是要力爭發揮自身之所長,而又善于將原來的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的條件,將處于競爭中的被動保守態勢轉化為主動進攻的戰略格局,從而為自身贏得發展的主動地位和良性循環態勢。
(三)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升值期內保持我國出口優勢的必然選擇
對于是否繼續發展和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應實行跳躍式發展, 全力投身于高新技術產業; 另一種觀點認為目前存在大量的失業人口, 社會需要穩定, 中國經濟應以充分就業為首要的目標, 全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③這兩種主張既有合理性, 但又有些偏頗。盡管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符合歷史潮流,但產業結構的演變和中國經濟發展史已經證明跳躍式的發展是不行的。產業結構政策應有現實性, 也應有前瞻性, 既考慮比較優勢的靜態狀況, 也應考慮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 適時推進競爭優勢戰略。
因此,盡管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靜態比較優勢正在減弱,但由于勞動力豐富這一基本國情的作用,所以,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比較優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存在。據世行估計,直到2020 年我國的比較優勢仍在于廉價勞動力,其他要素雖在總量上會獲得很大提高,但從人均來說還處于落后狀態,因而我們不能因為貿易條件的惡化而否認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經濟貿易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進口替代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況且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有利于緩解國內就業壓力。但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目的,必須是為實現中國外貿出口結構盡快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出口產品結構的轉換奠定堅實的基礎,并最終實現貿易結構的轉換。
(四)通過技術引進、專利保護制度發展創新性勞動密集型產品以應對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不利影響
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沒有走到盡頭,但是,中國要延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它的產業水平必須提高。那種粗放型的,出口增長主要依賴低價格和數量推動,產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價值小,質量低,缺少名牌,以低素質勞動力為基礎的產業發展導向必須改變。
現階段我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鍵,應當是如何利用新生的技術、知識、信息、制度諸要素改造傳統要素,實現動、靜態比較優勢的有機結合,促進傳統產業走向現代化。為此,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升值有利于進口,我們應該利用升值期的有利條件,通過大量引進技術、自主技術創新,將高新技術,包括從國外引進后消化、吸收的技術與我國的勞動力結合,生產在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這時的比較優勢就在于同是高技術產品,但在我國生產的成本更低,因而具有價格競爭優勢。
第二,通過技術引進,技術創新,利用專利保護制度對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行深加工、細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易被市場接受的,具有產品差異性的、創新性勞動密集型產品。所謂創新性勞動密集型產品④,是指在新式創意或專利技術指導下,可以簡單或熟練勞動加工制作的新式產品 (主要是消費品)——如有保健功能的鞋和服裝、各種少兒益智玩具和老年玩具、新式體育健身器材、新式家庭用具以及傳統文化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各種工藝品(裝飾品等)。這時的比較優勢就在于同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我國企業生產的更具特色,因而具有非價格競爭優勢。
第三,優先選擇并重點發展在國際上已擁有較強競爭力的運輸及機械設備、機電制造等勞動力資本密集型產業,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升級。
(五)積極推進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是保持中國在升值期內出口持續增長的根本所在
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信息時代已經到來,知識經濟初見端倪, 而我國目前仍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資本密集型產業初具競爭優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其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水平不僅有助于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而且就現實的意義看還有利于我們在升值期內抵消升值給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因為,一國進出口結構也是匯率是否對其貿易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之一。日元升值最終沒有造成出口的大幅下滑和進口的快速增長,都與日本的進出口商品構成有關。日本主要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商品,如汽車、半導體及其他電子元件、商用機械等;而進口商品半數以上是資源勞動密集型的商品,如原油、紡織品、魚及貝類、液化天然氣、肉類等。這種進出口結構說明日本具有較強的出口競爭能力來抵消匯率升值的負面影響。
(六)擴大對外直接投資, 轉換和提升產業結構,擴大對外貿易
匯率低估延遲了國內企業的“走出去戰略”,拖延了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步伐。而人民幣升值將迫使企業走出國門,增加對外直接投資。20世紀80 年代中期以后, 日本企業為了不斷增強適應國際市場變化的競爭力, 加速了擴大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 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發展中國家, 將美國保護程度較高的汽車等制造業向美國國內轉移。結果在取得較好利潤的同時, 又轉換和提升了產業結構, 擴大了貿易量,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四、結論
綜上所述,人民幣升值期的到來已經成為必然,盡管人民幣升值并不必然地對出口造成負面影響,但是,鑒于中國低水平的產業結構和產業水平,匯率的大幅度升值使得出口減少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或者說人民幣匯率升值使中國外貿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凸現出來了,從而使中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迫切性增強了。
一般認為,匯率升值對出口不利,我們恰恰可以借助外部壓力來謀求動態比較優勢,改善產業結構, 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提高出口競爭力。對于出口產業來說, 人民幣升值的確是個嚴峻的考驗。產業結構調整總是痛苦的,但是對于不善于從內部進行改革的中國來說,借助升值的外力,從而實現比較優勢由靜態到動態,最終到競爭優勢的轉變也不失為一個機遇。
注釋:
① 宏結.人民幣升值緣何與貿易順差并存[N].經濟參考報,2006-09-04.
② 商務部科技法制和技術貿易公司.2002年國外技術型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影響的調查報告[R].
③ Michael Bromwich and Cheolkyu Hong. Activity -based,costing system and incremental costs[J].Management Ac2 counting Research , 1999(10):39-60.
④ 蘭宜生.比較優勢與錯位發展相結合的出口戰略探析——試論以創新性勞動密集型產品建立中國出口的一項長期優勢[J].國際經貿探索,2005(1).
參考文獻:
[1]蘭宜生.比較優勢與錯位發展相結合的出口戰略探析——試論以創新性勞動密集型產品建立中國出口的一項長期優勢[J].國際經貿探索,2005(1).
[2] 左柏云.日本在日元升值條件下保持出口強勢的經驗及其啟示[J].亞太經濟,2005(6).
[3] 朱春紅.發揮我國產業靜態比較優勢與培育動態比較優勢構想[J].現代財經,2005(11).
[4] 林毅夫.比較優勢與中國經濟發展[J].FORWARD POSITION IN ECONOMICS ,Nov. 2005.
[5] 鄒曉輝.從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看我國產業結構升級[J].華東經濟管理,2006(1).
[6] Michael Bromwich and Cheolkyu Hong: Activity,based-costing system and incremental cost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 1999(10):39-60.
(責任編輯:席曉虹)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