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幾年來,在省委及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陜西省革命老區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產業開發取得了新突破,老區人們的生產及生活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老區的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社會要求仍有較大距離,有待于今后的工作中研究解決。
關鍵詞:扶貧工作;陜西;小康社會;績效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07-04-12
作者簡介:閆國升(1972- ),男,陜西西安人,陜西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勞務服務部部長,西北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05JK123。
陜西地處內陸不發達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區域,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0個,占全省縣數的47%,占全國的8.4%;同時,陜西又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有革命老區縣56個,占全省縣數的52%。陜西省革命老區縣的貧困狀況非常嚴重,同時也是全省貧困問題比較集中的區域。56個革命老區縣中,有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3個,占老區縣數的95%,占全省重點縣數的69%,其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7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6個,分別占全省的74%、60%;有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7 984個,占全省重點村數的75%。
一、貧困特征和原因
陜西省扶貧的工作和業績主要體現在革命老區,經過幾年的扶貧開發,老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生產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種種原因,革命老區的貧困現狀依然存在,表現的主要特征是:
(一) 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水平低而不穩
2004年,56個老區縣農民人均純收入 1 590 元,比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1 867元低277元。
(二) 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緩慢
基礎設施薄弱,長期緩慢發展,形成惡性循環。但是由于歷史欠賬太多,基礎設施落后局面還難以得到根本改變,老區農村的貧困面貌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
(三) 產業結構調整難,主導產業形成難
種植業、養殖業投入產出比率失調,發展步伐滯后;農業主導產業地位不突出,規模效益差,科技管理程度低,少而全,多而雜的生產狀況未能徹底改變;農業生產條件差,工業基礎薄弱,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
分析造成貧困現狀的原因如下:
1.文化教育落后,思想保守,觀念陳舊,勞動力素質低。由于知識層次低,農村實用技術應用能力差,生產水平落后,導致經營意識和能力更低,先進、科學的農業生產技術推廣難度大,其自身發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很多地方群眾長期居住在邊遠深山,信息閉塞,觀念陳舊落后,對外部市場的變化無以應對。
2.有相當數量的貧困戶缺醫少藥,無力治病,健康條件差,因病致貧。 “因病致貧,因貧至病”,困擾著老區農民的健康和生計。
3.殘疾人口多,社會負擔重。因地方財政困難,救濟標準低,基本生活難以保障,屢屢上訪,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傷亡家庭成為社會救濟對象,既造成貧困農民和人口數的增加,又加重了社會的負擔。
4.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老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因素。財政收支入不敷出的矛盾比較突出,財政收入增長過慢與財政支出加快的矛盾長期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二、陜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政策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
新世紀陜西省扶貧開發的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充分認識扶貧開發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繼續把扶貧開發工作放在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把陜西省扶貧開發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指導思想是:以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堅持以扶貧開發總攬貧困地區農村工作全局,圍繞增加貧困人口經濟收入,積極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貧困人口素質,繼續總結推廣扶貧到村到戶的成功經驗,不斷探索綜合扶貧的新路子,加快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步伐,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在實際工作中要遵循以下基本方針:(1)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2)堅持綜合治理的方針;(3)堅持全面發展的方針;(4)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針;(5)堅持扶貧開發到村到戶的方針;(6)堅持動員全社會打總體戰的方針。
(二)對象范圍和工作重點
根據全省貧困人口分布情況,2001-2010年,全省扶貧開發的范圍涉及有扶貧任務的95個縣,重點是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27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共包括10 700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這些貧困村主要分布在陜北地區、秦巴山區(含秦嶺北麓)和渭北沿山地區,自然條件差,經濟落后,發展困難較大,集中了大部分貧困人口,是今后全省扶貧開發工作的主戰場,要集中力量,重點扶持。
(三)內容和途徑
1.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繼續把發展種養業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依托資源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區域特色農業,組織引導貧困地區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貧困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因地制宜地扶持發展一批具有較強市場開拓能力的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和公司加農戶經營,加快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2.以萬村扶貧開發工程為重點,按照參與式扶貧的要求切實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貧困地區的道路、電網和通訊網絡的改造步伐,為貧困地區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繼續搞好基本農田建設,加快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穩定地解決群眾的吃飯問題。
3.加大科技扶貧力度,提高貧困人口素質。要繼續深入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實用技術培訓。
4.加強組織引導,擴大勞務輸出。各市、縣要加強對貧困地區勞務輸出的組織管理,建立健全勞務輸出管理機構,加快發展勞動力輸出中介服務組織,進一步拓寬勞務輸出渠道,逐步建立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勞務協作關系,引導勞動力有序流動。要加大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切實加強輸出勞動力的定向技能培訓,逐步實施上崗資格證書制度。
三、扶貧工作對陜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業績
幾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者下, 56個革命老區縣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2004年,全省56個革命老區縣人均占有糧食、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長水平。據統計,4年來全省56個革命老區縣共解決了99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有43.5萬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
(二)貧困戶產業開發取得了新突破
新階段以來,全省老區縣共投放小額到戶扶貧貸款,扶持發展貧困鄉村特色優勢產業,使陜北的名優雜糧、紅棗和羊子,關中的優質專用小麥、奶畜和秦川牛,渭北的果業,陜南的中藥材和瘦肉型豬等特色產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強。從 2001 年開始,老區已啟動實施的2 300多個重點村,經產業扶貧,經濟增幅大,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新階段以來,全省老區縣共啟動建設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2 300多個,新修鄉村公路8 019公里,新增輸變電線路8 426公里,新增基本農田11.13萬公頃,人均基本農田達到1.3畝,解決了239萬貧困群眾、132萬頭大家畜的飲水困難,已實施建設的重點村通路率、通電率、解決人畜飲水率等均達到100%,生產生活條件徹底改善。
(四) 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
通過努力,全省老區縣基本完成了“普九”教育;建設和裝備貧困鄉鎮衛生院近300個,貧困地區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完成貧困人口實用技術培訓300多萬人次,實施扶貧開發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2萬多人,貧困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和電話的目標,廣大貧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
四、結束語
陜西省新階段革命老區的扶貧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和《陜西省農村扶貧開發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仍有較大距離。要根本改變老區貧困落后面貌,幫助老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還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解決。
革命老區,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特殊區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和重要資源之一。黨中央領導同志反復告誡全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老區人民。在推進革命老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強化革命老區意識加大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使其盡快脫貧致富。
(責任編輯:席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