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產業革命的發展,休閑的經濟屬性日益顯現,休閑問題因而受到了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的關注。經濟學家不僅從效率視角考察休閑,而且伴隨著休閑服務項目的增多和休閑產業的發展,經濟學家開始從管理視角關注休閑的營銷、規劃經營和管理。今后,相關研究者應進一步探討現有的應用領域,發展全新的應用領域。
關鍵詞:休閑;休閑研究;視野
中圖分類號:F590.8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06-12-12
作者簡介:郭魯芳(1966- ),女,浙江諸暨人,經濟學博士,浙江工商大學旅游管理系主任,浙江省旅游科學研究所休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休閑經濟、旅游管理。
基金項目:2004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NX04LJ06。
作為一種古老的社會現象,休閑納入古希臘哲學家理論體系已有2 500余年的歷史。但在產業革命之前,休閑僅被看作是哲學和社會領域的問題,把其納入視野的僅是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產業革命打破了有閑階級對自由時間的壟斷,普通民眾的閑暇時間不斷增多,休閑的經濟屬性日益顯現,休閑問題因而受到了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的關注。筆者通過對大量文獻的檢索和分析,從經濟管理視角系統地梳理了國外學者的休閑研究成果和基本觀點,以期對相關研究者有所裨益。
一、經濟學視野中的休閑研究
經濟學家從效率視角考察休閑。而凡勃倫(Thorstein Vablen)、貝克爾(GaryS. Becker),林德(SteffanB.Linder)、格魯諾(Reuben Gronau)、摩利伽尼(CaseyB.Mulligan)是其中的幾座豐牌。
凡勃倫(Vablen,1899)是最早致力于休閑概念研究的經濟學家。在凡勃倫看來,休閑是不制造財富的時間消費,它來自那種認為生產勞動毫無價值的觀念和顯示提供悠閑生活的財力的需要。凡勃倫的有閑階級理論的基本社會范疇是比富、引人注目的閑暇和引人注目的消費。而貝克爾則致力于突破傳統經濟學的工作、休閑二分法。貝克爾(Becker,1965)指出,不應把休閑作為一個獨立范疇,所有休閑都含有某種消費,所有消費活動都含有某種休閑。人們不是在工作和休閑之間選擇,而是在不同的消費活動之間抉擇。市場活動時間(工作)與非市場活動時間(休閑)的最佳組合可以使消費者獲得最大效用。
林德(Linder,1970)則從經濟學的效用理論出發,使用經濟數量模型得出了一個與時間密度有關的休閑悖論,即從效用最大化原則出發,在時間的稀缺性日益增長的情況下,理性的行動者越來越不幸,因為人們將放棄耗時多而耗費商品和勞務少的沉思式的活動,而對那些耗費商品和勞務甚多但在短期內可以完成的活動則情有獨鐘,趨之若鶩。林德認為,自從我們把休閑看成一種商品以來,商品交換及其它經濟和技術的價值就是要竭立剝奪我們的休閑,從而對我們重新思考進步的目的提出了挑戰。
1937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維夫的格魯諾(Gronau)是西方休閑經濟研究集大成者。格魯諾先后供職于美國和以色列的多所大學,1978-1992年曾在世界銀行工作。早在20世紀70、80年代,格魯諾就在美國著名的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時間的家庭分配:家庭主婦的價值》(1973)、《以色列婦女的時間分配》(1976)、《休閑、家庭生產和工作:時間分配理論回顧》(1977) 、《家庭生產:一個被人遺忘的產業》(1980)及《消費技術和家庭內資源分配——成人均衡規模的重新考察》(1988)等多篇學術論文,對休閑和家庭時間分配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進入新世紀,格魯諾對休閑的研究更為系統,實證性更強。在其與哈默麥什合著的論文(Gronau Hamermesh,2001)中,作者以澳大利亞、以色列、荷蘭、瑞典、美國和西德1985-1994年的時間預算調查為基礎,運用家庭生產模型的框架闡述了由不同活動的機會成本引致的需求差別,并發現了家庭間休閑活動差異性的規律。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摩利伽尼(Mulligan,2002)用實證性評價競爭均衡模型及把其擴展至非競爭狀況的新方法,直接測度了美國經濟1889-1996年期間勞動—休閑扭曲的情況。Mulligan的研究發現,1889-1996年以來,勞動—休閑扭曲呈平衡發展,但大蕭條期間、二次大戰和20世紀80年代除外。邊際稅率與勞動-休閑扭曲有點相關,但不能解釋大蕭條、戰時和20世紀80年代的扭曲。壟斷工會主義可以解釋大蕭條扭曲的一小部分,而工會地位的下降可以解釋20世紀80年代的扭曲。總體而言,消費、工資、工作每隔10年的波動與勞動供求的簡單數量模型是不一致的。
二、管理學視野中的休閑研究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休閑服務項目的增多和休閑產業的發展,西方學者開始從管理學視角關注休閑的營銷、規劃、經營和管理,相關研究成果也開始增多。其中德萊弗(Beverly, L. Driver)、哈維茨(MarkE.Havitz)和麥克維里(RonaldE . MaCarville)等人的研究較有份量。
德萊弗(Drive)在休閑管理學領域最重要的貢獻在于提出了基于益效的管理(Benefit-Based Management,簡稱BBM)及由BBM進一步發展而成的休閑益效方法(Benefit Approach to Leisure,簡稱BAL)。1989年,他與席萊爾(Schreyer)合作發表的《休閑的益效》一文,首次提出休閑服務項目的管理不能只襲用其它領域的管理方法,而應從一個休閑服務項目能給有關各方帶來的益處著眼,從整體上對之進行規劃和管理。他將廣義系統論的理論視角與現代管理和規劃方法結合起來,指出傳統的管理是著眼于休閑活動,以管理為目的,將重點放在建立休閑設施和推銷休閑服務上。如果把一個休閑項目視為一個系統的話,傳統的管理基本上只看到了輸入系統的投資和維護所需的資本、項目管理人員及其技能、休閑設施及推銷方法等因素。德萊弗要人們先著眼于系統的輸出,即項目能帶來什么益處,然后去考慮如何規劃和管理。這樣,系統的輸入與對系統的管理都只是手段,目的則是使項目給有關各方帶來的益效最優化。
哈維茨(Havitz)教授是休閑管理研究領域的杰出學者。1987年就獲博士學位的他,先后在美國伊阿華大學、俄勒岡大學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任教,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贏利與非贏利機構的營銷、消費者行為、休閑與失業等方面,代表性作品有:《商業部門和公共部門對兩類休閑活動抉擇的偏好分析》(論文)、《公共休閑服務營銷:不后悔的樂觀者的一些(臨時性)悲觀視角》(論文)、《非在業成人的多元世界:休閑價值、生活方式和福利》(專著)。在這些論著中,哈維茨指出,勸導性信息會對人們購買選擇性公共和商業娛樂服務產生影響,因此,必須樹立休閑服務營銷的觀念,通過營銷改變休閑者的偏好和活動。
麥克維里(McCarville)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娛樂與休閑學系的教授,研究重點是休閑營銷、管理和消費者行為。近幾年,麥克維里教授致力于服務質量對休閑者經歷的影響以及參與者對服務失敗反應的研究,成果卓著。通過一系列在不同價格情形下監控顧客期望的試驗,他發現了參與者對不同價格模型的反應,以及服務質量對不同休閑者經歷的反應。在《通過市場行為改進休閑服務》這本專著中,麥克維里對未來休閑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洞見。
三、簡要述評
審視國外休閑經濟與休閑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休閑經濟管理理論仍處于一個相對活躍發展的時期,理論創新成果豐碩。但必須指出的是,休閑經濟理論雖已有100余年的研究歷史,但目前對休閑的研究還依附在家庭經濟學和勞動經濟學的研究上,沒有發展出較為成熟的理論框架體系,也沒有得出大量的普遍性結論。至于休閑管理理論,研究的視角較為狹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理論的發展。因此,對于休閑經濟學與休閑管理學而言,在理論思考、實證分析和政府研究方面,加強休閑分析方法的基礎,進一步探討現有的應用領域,以及發展全新的應用領域,尚有許多工作要做。
參考文獻:
[1] Thorstein, Veblen.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An Economic Study ofInstitutions[M].New York,NY:Macmillan, 1899.
[2] Gary,S.Becker.A theory ofthe Allocation of Time[J].Economic Journal, Volume:75,September1965:493-517.
[3] Steffan ,B. Linder.The Harried Leisure Class[M].New York,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
[4] Reuben,Gronau.The Intrafamily Allocation of Time: The Value ofHousewives’Tim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ume:63,issue:4,September 1973.
[5] Reuben,Gronau.The Allocation of Time of Israeli Women[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Volume:84,issue:4,August1976.
[6] Reuben,Gronau.Leisure,Home Production,and Work: theTheoryoftheAllocation ofTime Revisited[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ume:85,issue:6, December1977.
[7] Reuben,Gronau.Home Production ——A Forgotten Industry[J].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Volume:62,issue:4,August1980.
[8] Reuben,Gronau.Consumption Technology andthe Intrafamily Distribution of Resourses —AdultEquivalenceScales Reexamined[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ume:96,issue:6,December 1988.
[9] Reuben,Gronau., Daniel Hamermesh.The Demand for Variety- A HouseholdProductionPerspective, NBERWorkingPaperNo.8509,October2001.
[10]Casey,B.Mulligan.A Century of Labor –Leisure Distortion,NBER Working PaperNo.W8774,Issued in Feb 2002.
[11]Beverly, L. Driver.,Richard, Schreyer.The Benefits of Leisure,in Edgar, L. Jacksonand Thomas, L. Burton eds.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the Future(pp.385-419), StateCollege,PA:VenturePublishing , Inc,1989.
[12]Beverly, L.Driver.,Perry,J.Brown,George, Peterson.The Benefits of Leisure[M].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 Inc,1991.
[13]Mark,E.Havitz.An Analysis of Preferences for commercial sector Alternatives forTwoRecreationActivities[J].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989,7(3):23-32.
[14]Mark,E. Havitz.Marketing Public Leisure Services: Some (temporarily) Pessimistic Perspectives from an Unrepentant Optimist[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00(32): 42-48.
[15]Mark,E.Havitz et al.The Diverse Worlds ofUnemployedAdults: ConsequencesforLeisure, Lifestyle,and Well-Being, Waterloo[M].ON: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Press,2004.
[16]Ronald,E.McCarville.ImprovingLeisure Services ThroughMarketing Action[M].Champaign, IL:Sagamore Publishing,2002.
(責任編輯:櫻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