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 積極開發旅游農業的意義非同尋常。結合實際對重慶開發旅游農業進行了SWOT分析,指出了重慶開發旅游農業的優勢主要來自多樣的山地農業景觀、庫區大水域的形成、濃郁的巴渝民俗和大直轄市的市場,劣勢則集中反映在農業生態景觀較差、農村基礎設施及教育落后和地形地貌復雜多變等方面;同時又面臨新農村建設、庫區生態建設和三峽工程建設等多方面的機遇,挑戰則體現在農業資源的相對短缺、城市化的侵擾、現有土地政策的制約和不同層次的市場競爭。總之,重慶開發旅游農業優勢大于劣勢,機遇多于挑戰,因此,可根據地域的不同,按都市圈、渝西、東部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四片區進行布局和開發。
關鍵詞:重慶;三峽庫區;旅游農業;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06-09-28
作者簡介:毛勇(1968-),男,旅游管理碩士,重慶工商大學旅游學院、區域經濟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業旅游經濟。
基金項目: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慶市旅游農業發展規劃(2005-2010年)》重點招標項目部分成果。
一、 關于旅游農業
筆者使用了“旅游農業”而非“農業旅游”這一提法,目的在于突出“農業”這一中心。旅游農業既是農業發展的一個新領域,又是旅游開發的一種新路向。其范圍涉及農、林、牧、漁在內的大農業而非僅限于種植業范圍的狹義農業。一般可以將其理解為:充分利用農村環境,包括農用工具設備與空間、勞作場地、農產品、農事活動、自然生態、鄉土民俗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民眾對農村與農業的體驗,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在這一點上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實質是以農業為載體,以農業旅游為主要內容,既具農業生產功能又有旅游功能的新型交叉產業。
二、重慶發展旅游農業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1.資源優勢
第一,旅游農業資源總量大,分布廣。重慶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具有大城市大農村的特點, 全市幅員82 403km2。農村土地面積達54 987km2,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積達80%以上,森林覆蓋總量303.42萬km2, 低山草地23.85萬km2, 山地農業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長江流經境內,江河支流眾多,水域面積26.77 萬km2, 水資源豐富;三峽蓄水后,不僅形成世界最大的內陸水庫,而且將自下而上、自主流至支流,造就相當數量的瀕水生態景觀。此外,有動物資源800多種,植物資源4 000多種,且珍稀名貴品種多。旅游農業開發潛力大。
第二,生態農業景觀多樣,風格迥異。重慶地勢整體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東南緊靠大巴山和武陵山脈海拔500m以下的土地面積占38.61%, 800-1 200m之間的占20.37%, 1 200m以上的占15.57%, 丘陵面積占25.42%, 山地占63.31%, 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 夏熱冬暖, 光熱同季, 無霜期長, 雨水充沛。構成了以河谷流域的坡耕地垂直景觀(山頂水保林帶、山腰果樹復合帶、山底特色水域帶)、丘陵低洼地域的平壩農業景觀和高山無污染生態農業景觀為主的多樣多層次多季節生態農業景觀帶,既各具特色,又互為依存,既提高了農業的連續供應的生產性功能,又有益于旅游農業的四季開展,觀賞性強,可參與度高,體驗性好,其優勢較純平原地區更為明顯。
第三,農業產業特色和農產品特色突出。重慶地勢地形特色造就了重慶以山地林果經濟為主,輔以花卉、鮮蔬、水產、畜牧業、水稻等的產業特色。農業產業和農產品種類齊全,名優特農產品多,特別是在都市發達經濟圈及渝西經濟走廊,已形成了一批蔬菜生產基地、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水產品示范基地、特種禽生產基地、花卉基地、水果基地、花椒基地、茶葉基地等,誕生了一批農業科技示范農業基地和生態農業示范基地,部分地區農產品商品率達80%。農業的生態功能、社會功能、生產功能逐步得以體現。2005年,全市11個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建成各類優質農產品基地1 000萬畝,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突破2 000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9家,市級103家,區縣級800余家。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101個,產品55個,綠色食品生產企業25家,產品63種。重慶市名牌農產品160個,農產品商品率達60%。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生產基地的建設和特色名牌農產品為旅游農業的多層次縱深開發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四,農耕文化、傳統民俗文化深厚而獨特。重慶境內聚集了漢族及苗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滿族、朝鮮族、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幾千年的自然調試,各民族形成了相對成熟、特色鮮明的農耕、民俗文化,由此導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體系更是異彩紛呈。比如:銅梁龍舞、大足的鯉魚床、秀山花燈、陽戲、秀山苗族趕秋節、舉馬節、綦江農民版畫、三峽石畫以及南川、萬州、涪陵、黔江等地的民間根雕、蟲雕等均具有較強的市場知曉度和吸引力。這些散布于農村地域的農耕及傳統民俗文化不僅轉化為旅游產品的成本低,而且將極大地提高旅游活動的參與性和文化內涵,利于旅游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相對的區位優勢
旅游農業的客源主要為地方中心城市居民(一級市場),區域外及國際市場(二級市場)一般發生在大區位優越的沿海地區。因此重慶發展旅游農業在很大程度上避開了重慶在大區位上的劣勢。目前,重慶三大主要經濟圈(都市發達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經濟圈)的旅游農業均可以重慶、涪陵、萬洲等大中城市為依托,水位上升后的長江水系及鐵路、公路在各大中城市間已形成交通網絡,主干道抵達或接近各主要農業區和基地。尤其在都市發達經濟圈及渝西經濟走廊,其相當部分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帶)及已發展起來的農家樂旅游與重慶主城的距離在100km以內。而據吳必虎的研究,85%的城市郊區型鄉村旅游地集中分布在距離一級客源城市(中心主城)100km范圍內。
3.客源優勢
主要表現在:(1)目前全市人口基數達3 144萬,其中城鎮人口1 130余萬。在都市發達經濟圈,2004年城市化水平已達85%,人均GDP達2 002美元,出游能力極強。渝西經濟走廊的該兩項指標也分別達37.7%和1 198美元,早已超出普遍國內出游標準。庫區涪陵、萬州等主城居民出游能力也不低。(2)隨著重慶城市地位的上升,吸引的區域外游客及國際游客日益增多,城郊短程旅游農業也將作為其旅游行程的補充和輔助內容吸引這一市場。(3)日常緊張、頻繁、嘈雜的城市生活與工作使得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低消費、行程短的原生鄉野旅游成為其首選。
4.較好的旅游發展基礎
重慶地處長江流域核心地段,山地峽谷旅游資源豐富,品位高,境內有世界遺產1處,共有45家景區獲得質量等級,其中4A級旅游區17家。漂流、森林峽谷探險、溫泉度假等特色游及商務會議旅游、都市旅游發展迅猛,旅游配套設施大大改善,特色旅游目的地形象日趨鮮明,吸引力不斷增大。據統計,2004年重慶市接待國內旅游者5 235.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82%。這些在城市及著名景區周邊的巨大的國內市場為這些地區旅游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客源基礎,而且成熟旅游景區的配套設施也成為旅游農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同時,近幾年,近城(市)和近景(區、點)型觀光與休閑型旅游農業也由起步轉向發展階段,一批示范型星級農家樂和觀光休閑型旅游農業基地興起,其中,重慶永川黃瓜山鎮旅游農業項目和渝北區鹿山觀光農業示范村2001年12月經國家旅游局確定為全國首批100個工業旅游、旅游農業示范點。
5.旅游農業項目本身投資優勢明顯,受關注度高
主要表現在:(1)旅游農業開發選址所需的土地價格及相關投入相對城市或其他旅游景區低,所需資源少;可以利用現有的農田、果園、林地、花卉苗圃、草地加以美化和修飾,免出復雜的工程建設,啟動資金少,可分期投資,逐次開發,滾動發展,同時又不影響農業生產。(2)開發旅游農業具有多重、綜合效益,抗風險力強:一是特殊農業的收入;二是發展旅游的收入;三是旅游農業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優化城市郊區及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四是旅游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其勞動密集性更為突出,能夠提供大量進入門檻極低的生產性就業機會,吸收目前農村富余的勞動力,社會效應顯著。(3)重慶農村小地塊特征突出,山地坡耕地多,在傳統農業耕作方式上產業效應提升空間不大,開發旅游農業項目則可獲得較好的綜合效益。
6.政策優勢開始顯現
市委市政府已明確提出要發展都市旅游農業及生態觀光特色農業,以此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思路。這一戰略已體現在《重慶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第十一個五年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中,并對其按“三大經濟區”進行了布局安排。其他各相關區縣(市)也都制定了相應的發展旅游農業的戰略和策略。
(二)劣勢分析
1.農村生態環境的可觀性和可居性較差
主要表現在:(1)林草植被覆蓋率低,僅為23.1%,低于長江上游的27.8%,且次生闊混交林、純林、梳幼林比重大(占40%),“石化”山區面積逐漸擴大,灌叢面積大,優質草場不足。(2)水土流失嚴重,面積達5.2km2,占幅員面積的63.2%,其中特色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來源。(3)自然災害頻繁,地質災害嚴重,是全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加上生態系統先天脆弱,庫區移民安置又進一步加大了對生態環境的壓力。(4)資源尤其是水資源短缺,市西部的8個縣缺水嚴重,坡地保水能力差;農村面源污染加重,農用地膜的“白色污染”和有機化肥污染增加,農產品品質受到威脅。
2.農村經濟基礎差,教育滯后
主要包括:(1)由于長期投入不足,除了都市圈外重慶農村大部分地區在交通、通訊、能源供給、給排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基礎配套上相對落后,特別突出的是中心城市與旅游農業開發潛力地區的道路交通和供水問題。(2)經濟發展水平低,自身投入旅游農業開發的能力十分有限。(3)農民文化素質不高,自身進行旅游農業開發、經營或提供服務的水平受限。
3.現有旅游農業項目單一,運作方式落后
目前重慶旅游農業開發的主體形式是“農家樂”,活動內容大多局限在吃、飲、棋、牌、唱等初級階段,可觀、可游的項目不多,可參與體驗的項目更少,文化內涵深的項目幾乎沒有。組織也不合理,農民參與度不高,旅游對農業、農村的帶動貢獻不大。銷售渠道不暢,旅游農業未形成品牌。
4.旅游農業生產力布局受地形地貌的約束大
重慶農村地區地形地貌復雜,這在增加旅游農業的內涵和可游性的同時,也對旅游農業的生產力布局形成了極大的約束,不利于大規模、高科技現代旅游農業產業基地的規劃建設,也增加了市場與旅游農業目的地之間交通連接的難度。
(三)機遇分析
1.市場機遇
主要體現在:(1)國內旅游市場發展迅猛,鄉野休閑體驗旅游成為時尚;(2)城市中夏季家庭型農村游逐漸增加。他們或出生于農村,或曾是農村下鄉知青,或出于使自己的子女受到教育而赴農村進行年度性旅游。(3)衛星城鎮建設和住宅郊區化以及郊區“第二個家”的增長帶動了郊區農村地區的旅游。(4)私人汽車擁有量的增加和自駕游的火暴又刺激了短程農村地區旅游的發展。(5)我國旅游黃金周的井噴問題亟須一條游客分流的解決之策,這又拓寬了旅游農業的市場渠道。(6)隨著國家對假日的調整及呼之欲出的帶薪假日的來臨,民眾閑暇時間日益增多,是旅游農業發展的新契機。
2.庫區配套設施與基地建設機遇
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建設已經啟動,計劃規劃范圍包括主城六區在內的23個區縣,涉及幅員面積和人口超過60%,到2010年該產業帶建設總投資將達38億元,將配套建成30個星火科技產業示范基地。首批涉及庫區19個區縣的35個項目已于2005年10月正式啟動。這一計劃的進展不僅將直接帶動旅游農業基地的開發建設,還將大大促進和改善庫區鄉村配套設施的建設。
3.庫區生態環境建設機遇
近期,退耕還林作為庫區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一方面,通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促進了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且國家當前的政策又加快了這種調整的步伐,它為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創造了條件,激活了思路;另一方面,退耕還林(草)本身也是一個景觀的恢復和重塑過程,庫區整體生態環境狀況將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極大的改善,這非常有利于進一步發展觀光及體驗型農業,實現生態功能與經濟功能、人與自然的和諧。
4.三峽工程的竣工將促成多方面的機遇
三峽工程舉世矚目,長江形成長達600多公里的庫區,重慶占據了其中的絕大部分,由此給重慶旅游農業帶來的機遇包括:其一,新景觀機遇。長江各大干支流深入庫區農村地區,水位最終上升后,將形成眾多的特色鮮明的濱水生態農業景觀;其二,水位上升后,庫區水上交通連結將更加暢通,旅游農業可進入性差的現狀可望緩解;其三,水位的大幅度上升,將一定程度影響濱水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此相關的新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將會被催生,旅游農業可以利用的資源將更加豐富;其四,三峽工程的竣工,將進一步推進長江流域的經濟合作,其他特別是中東部地區對庫區的投入力度會更大,農村經濟也將更加活躍。
5.農民創業意識不斷增強
庫區農民創業意識的提高主要基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庫區既在移民改變了其生產生活的環境同時,也帶來了發展的新機遇,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尋求新的獲益方式;二是隨著農業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出現了大批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他們急切需要在傳統農業之外找到自己的位置;三是傳統農業,特別是庫區山地農業強勞動、大消耗、低收益、低附加值的現實也是他們積極創業,改善自身條件的強大動力;四是新一代農民的文化素質大大提高,掌握了更多的技能和信息,具有較強的主動創業意識。而旅游農業由于其熟悉的鄉村環境、低技術要求和傳統的鄉村情節往往成為農民創業的首選。
6.環境及政策機遇
近期“三農”問題一直受到國家的關注,200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心,次年中央1號文件又強調了農民的增收問題。2006年中央1號文件更明確提出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礎設施投資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農村將得到全面的規劃建設,這無疑是旅游農業發展的巨大契機。近期,市委、市政府也確定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工作重點,特別提出“三百”促“三化”、“三化”促“三農”的農村工作基本思路,出臺了各項政策措施,為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工作和政策保障。全市各級各部門更加關注農業,支持農業,關心農民,為全市農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圍和發展環境。而通過發展旅游和旅游農業來使農村地區致富和脫貧的思路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和肯定。
此外,我國加入WTO,傳統農業面臨嚴重沖擊,傳統農業在向二、三產業延伸,提高附加值的轉軌變型過程中,也將極大促進旅游農業的發展。
(四)挑戰分析
1.農業發展資源短缺
新世紀,農業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巨大壓力。一方面是耕地資源的逐年減少,1996-2000年,全市常用耕地面積減少0.6%,1997-2002年減少2.6%,2001-2002年減少6.5%,而且隨著三峽工程的推進,淹沒耕地和城鎮建設用耕地增加,耕地還將進一步減少。另一方面,雖然江河資源豐富,但水土保持難度大,可利用水資源短缺,工程、季節性缺水矛盾日益突出。
2.城市化侵擾的挑戰
隨著重慶直轄,重慶的城市化進程加快,據市規劃局發布的《2004年重慶城鄉規劃發展報告》,重慶城市建成區面積的變化非常顯著。1981年,重慶主城區建成面積為73.4平方公里,到2003年時,重慶市主城區建成區的面積已達300.9平方公里。未來5-10年,重慶主城面積還將增長一倍以上,來自這方面的挑戰與威脅主要包括:(1)城市對郊區農村土地的不斷占用;(2)城市強勢文化對農村弱勢傳統民俗文化的沖擊與侵擾;(3)城市發展對景觀生態環境的建設性破壞;(4)城市工業和生活廢污水的增加和未經處理的排放對農村生態的破壞。
3.現有政策的制約
根據2002年8月的《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流轉受到較大限制,比如限定土地的流轉不得改變土地所有制的性質和土地的農業用途,這樣將一些有意入股經營農業觀光或其他娛樂業的投資者排斥在外,一些旅游農業項目用地得不到保障。而且由于我國實行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所以,在設計土地承包經營權時,不得不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限定在同一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而這樣一來,使得跨地區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成為泡影,旅游農業吸引外資困難大。此外,一些地方土地用地規劃缺乏長期性,也大大影響了旅游農業投資者的積極性。
4.其他旅游產品和目的地的激烈競爭
重慶旅游農業的競爭威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重慶境內及鄰近周邊其他旅游景區的競爭,這些景區開發相對成熟,配套完善,促銷力度大,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吸引力強,而且旅游者大都形成了旅游就到風景區的心理定勢。二是周邊特別是成都片區旅游農業的競爭。成都作為西部內陸旅游農業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其發展水平和規模、市場形象都在重慶之上,而成渝兩地特別是環都市區的旅游農業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對同一市場——成渝經濟帶的城市居民。目前,相當部分重慶市民前往成都及其周邊旅游消費已成為一種習慣。
三、結論
重慶發展旅游農業優勢大于劣勢,機遇多于挑戰。在國家關注“三農”問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積極推進重慶旅游農業開發,既迎合時宜,又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在具體實施中,應注重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應遵循先規劃,后開發,再經營的思路,充分考慮重慶山地坡耕小塊農業和庫區水位上漲的實際,利用山坡、林草、水田、旱地、果園、勞作方式、生活習俗、民居村落、氣候氣象及農業科技等農業自然生態、文化科技要素構建特色各異的旅游農業區。比如,可按以重慶主城為中心的都市休閑度假型旅游農業、渝西片區的淺丘科技基地型旅游農業、東部三峽庫區的濱水型和山地垂直坡耕地旅游農業、渝東南的山地民俗型旅游農業進行布局和開發。
第二,要充分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搞好旅游農業的基礎配套建設和鄉村環境建設。重點突出道路交通、給排水和能源工程。
第三,要切實保護好農業生態和地方民俗文化,杜絕農業生態破壞和文化污染,要以“農”為本,以“農”為特,防止非農化開發,充分保障農民的利益,促進旅游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重慶市十一五規劃編制小組.重慶市十一五規劃前期研究成果[Z],2005.
[2] 重慶市農村工作領導辦公室.大力發展重慶市旅游農業的調查報告[R],2005.
[3] 重慶市各相關區(縣)農(牧魚)業局.2000年-2005年年度工作總結[Z].
[4] 何平.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分析[J].社會科學家,2002(1):5-10.
(責任編輯:張淑蓮)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