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金融不相適應性的存在,抑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并使城鄉經濟的非均衡性問題進一步突出。金融對經濟的支持不足,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弱化,嚴重制約了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構建新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體系時,要注重該體系的“合力效應”。
關鍵詞:農村經濟;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中圖分類號:F304.4 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on Financial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y in Underdeveloped Rural Areas
LI Ji-gang
(Department of Finance,Xinjiang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Wulumuqing 830012,China)
Abstract:The large gaps between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seviously prevent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intenisified urban and rural unbalanced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it is vital to rebuild the rural financial resources allocation system,especially by exerting the “resultant force effect”.
Key words:rural economy;financial resources;allocation efficiency
收稿日期:2006-12-28
作者簡介:李季剛(1973-),男,河南舞陽人,管理學博士,新疆財經學院金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村經濟與金融。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族地區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研究》,項目編號:06CJL00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校科研計劃項目《功能觀視角下的新疆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JEDU2006S32。
一、問題的提出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56)在要素具有完全流動性的假設下,曾提出區域經濟的發展最終可以趨同的假說。但進入經濟轉型時期,我國欠發達地區城鄉發展的非均衡性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以新疆為例,金融資源配置方面,全部金融機構農業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由1990年的9.24%下降到2004年的6.74%。可以說,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弱化成為制約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農村金融資源配置與農村經濟
(一)金融資源及其配置效率
金融是一種稀缺資源,“離開金融的經濟不再是現實的經濟,離開經濟的金融不再是現實的金融”(白欽先,1998)。眾多實證研究已經表明,金融與經濟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資源成為決定一國(地區)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本文,金融資源主要是指在特定地域內,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貨幣與貨幣資本、金融機構與金融工具以及相關的金融政策與制度的總和,其配置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制度政策環境、社會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相關。
如設:FRa為金融資源配置,FEa為金融資源配置效率,Fi、Fs為金融資源配置的制度、體系,Eb、Sc為經濟基礎、社會背景,則:
即,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不但取決于金融制度、體系的完備性,還取決于與相應經濟基礎、社會背景的適應性。不同的經濟、社會環境應有著不同的金融資源配置方式;同理,相同的金融資源配置方式在不同的地區,其效率自然也是存在著差異的。
(二)農村金融資源配置與農村經濟發展
在我國進入經濟轉型發展時期,農業資金投入短缺、農戶和農村中小型企業貸款難、農村金融服務缺失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何廣文、馮興元,2005)。帕特里克(Hugh .T Patrick,1966)在研究農村經濟與金融問題時曾提出兩種模式:一是“需求追隨(demand-following)”模式,二是“供給領先(supply-leading)”模式。這兩種模式與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相適應,在中國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應選擇\"供給領先\"模式發展這些地區的農村金融。
從數量模型角度分析,依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Qa為農業產出量、C為投入量的約束條件、m為金融資本量、L為勞動力、p為金融資本價格,由于中國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由于勞動力供給過剩,所以假定勞動力價格為常數ω,0<α,β< 1,A為常數。
對生產函數變形,兩端取對數:
對m求一階偏導后可以看出,Qa對m的一階偏導大于零,由此說明金融資本對農業產出量(即農村經濟發展)存在正相關關系。
三、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實證分析
(一)對農民增收的貢獻
以新疆為例,農村金融資源主要來自于財政農業支出、金融機構貸款和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等①。從農村金融資源與農民收入的變動趨勢來看(表1),農民收入隨著農村金融資源的增長而增長,二者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表1新疆農民收入、農業總產值、鄉鎮企業總產值與農業金融資源變動情況(億元)
年份[]農民人均純收入(元)[]農業總產值[]財政農業支出[]金融機構農業貸款[]金融機構鄉鎮企業貸款[]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農村金融資源總和
該方程的擬合優度較高,R2=0.984,調整后為0.980;除農險保費收入變量(AI)在0.1的顯著水平下沒有通過t檢驗,其它的每一個自變量都對農民收入(RNI)的線性作用顯著;從F值可看出回歸方程線性關系顯著;D-W為2.015,方程無自相關。
分析結果表明:新疆各類農村金融資源的投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彈性均不高,這說明目前新疆農村金融資源的投入未能在農民收入增長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對農業產出(農業總產值)的貢獻
從表1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各類農村資金投入(筆者考察的是財政農業投入、農業貸款與鄉鎮企業貸款)與農業總產值也存在一定的線性相關性。在這里,農村金融投入未包含農業保險,因其與產值無關,只與收益有關(災后賠付);雖然鄉鎮企業貸款并未直接作用于農業產出,但對農業產值的增加有著積極的帶動作用③。
根據新疆1985-2004年統計數據建立農業總產值(FGOV)與財政農業支出(FAE)、金融機構農業貸款(FAL)、金融機構鄉鎮企業貸款(FEL)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運用Eviews經濟計量軟件,得出如下結果:
該方程的擬合優度較高,R2=0.989,調整后為0.986;除農業貸款(FAL)在0.1的顯著水平下沒有通過t檢驗,其它自變量都對農業總產值(FGOV)的線性作用顯著;從F值可看出回歸方程線性關系顯著;D-W為2.309,接近2,方程無自相關。
結果表明:財政的農業支出與鄉鎮企業貸款對農業產出的彈性較大,這說明在目前新疆農業生產中,這兩個因素對農業產出增長做出較大的貢獻。但對于農業貸款而言,由于在0.1的顯著水平下沒有通過t檢驗,可以認為其與農業總產值間沒有顯著的線性關系。
四、對實證研究的簡要評述
(一)財政的農業支出方面
與發達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自給率低,農業部門盈利能力又差,導致地方政府缺乏增加農業投入的積極性和內在機制,致使地方財政農業投入狀況呈現不斷惡化的勢頭。以新疆為例,地方財政自給率總體呈下降趨勢,由1990年的45.73%下降到2004年的36.98%,與經濟發達地區(江蘇的74.73%,2004年)相比有著較大的差距。第一產業占GDP比重一直較高,2003、2004年分別為22%、20.2%,表現出較明顯的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特征。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疆地方財政農業支出比例總體上卻呈下降趨勢④,這與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不相稱的。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農業發達國家,政府對農業提供的財政支持相當于農業GDP 的25%以上(李煥彰,錢忠好,2004),日本、以色列等國農業財政支出相當于農業GDP 的45%-95%。即使像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國家財政支農支出也相當于農業GDP 的10%(朱鋼等,2000)。但我國欠發達地區財政農業支出占農業GDP的比重總體上卻處于較低水平⑤,財政資金在農村領域的支出更多的只能是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二)金融機構農村貸款方面
在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國有商業銀行在比較利益的驅動下,紛紛退出農村市場。如新疆,國有商業銀行縣級機構僅從2002年底至2004年底,就由291個下降至243個;營業網點由1 736個減少到1 332個,其中撤并的基本上是縣域網點。雖然中國農業銀行的縣級機構數量仍具有較高的保有量,其非農化現象也已十分明顯,有逐步脫離農村金融體系的跡象。當前來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存在的意義甚至已不大(王家傳,2004)。之所以這么講,一是由于其資金有限,業務單一,難以對農村微觀主體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二是農發行僅僅起到了“糧棉油收購銀行”的作用,在市場化進程不斷深入的農村與農業經濟中,這種作用也逐步減弱;三是其政策性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政策性資金被挪用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廣大從事特色農業(除糧棉油外)生產、加工、銷售的企業與農戶無法從中得到資金支持。
對于農村信用社,雖然其實力、能力還較為有限,自身也存在較多的問題(成思危,2004),但其在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卻越來越大,日漸成為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的重要力量。例如,新疆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比重由1994年的9.8%提高到2004年的42.4%,達到63.24億元;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占其總貸款的比重也由1994年的22.4%,提高到近年50%左右的水平。
五、結語
在欠發達地區農村,法人貸款問題還較好解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處理好農戶不同的金融需求與金融供給間的關系(夏斌2005)。一種制度績效的源泉在于該制度安排下資源配置的結構與效率,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應定位于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構建新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體系時,要注重該體系的“合力效應”。
注釋:
①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農業企業在資本市場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實現融資后,也將部分資金投入到產業化經營中。但從總量來看,這部分資金數量不大,特別是應用于農村。因此,本部分研究之中,對資本市場融資形成的農村金融資源未加考慮。
② 之所以將鄉鎮企業貸款與農險保費納入自變量體系,是因為:(1)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中的絕大多數來自于農村,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推動了農民增收;其次相當多的鄉鎮企業是從事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與流通的,其對農業生產有著極大的支持作用。金融機構對鄉鎮企業的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對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農業保險可以對受災的農民給予相應的、一定的經濟補償,從而降低了農戶的損失,相應增加了災年的收入。
③ 因為新疆農村大多數鄉鎮企業是從事農產生產、農產品加工與流通的,金融機構對鄉鎮企業的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農產品的需求,相應增加了產量、產值。
④ 1990年該比例為11.80%,2002年最低僅為6.03%,之后有所回升,2003年為6.30%,2004年達到8.03%。(據歷年新疆統計年鑒整理)。
⑤ 如新疆、廣西、內蒙古,1990年長期以來,該比例僅為5%左右,2001年以后有所提高,但新疆、廣西也僅為6-7%,內蒙古稍好,達到10%左右。(據各地歷年統計年鑒整理)
參考文獻:
[1] 王娟,蔣占華.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戰略構想[J].農業經濟問題,2005(12):74-75.
[2] 林廣明,譚慶華.金融資源論:對金融功能觀與金融機構觀的綜合研究[J].金融論壇,2004(6):5-6.
[3] 王永龍.中國農業轉型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2-5.
[4] 中國金融前沿問題研究課題組.縣域經濟中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223-228.
(責任編輯:孫桂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