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企業“外遷”理論強調企業在實行走出去戰略時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企業遷徙后,通過這些優勢將獲得較高的企業效益。但內地出口企業就整體而言是后發展型企業,這類企業通過遷徙突破內地信息、技術、資金等制約瓶頸,擴大產品出口,提升國際競爭能力,贏取企業發展空間。
關鍵詞:外遷;回籠效應;溢出效應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on Inland Exporter “Moving-out”
ZHAI Shi-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 China )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moving-out” theory emphasizes the enterprise going out only when the company has cer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However,inland exporters generalloy belong to late starters which seldom gain these advantages. By overcoming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in terms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fund,etc,some enterprises can to enlarge export and improve core competence so as to seek larger space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moving-out; reflux effect; overflow effect
收稿日期:2006-12-28
作者簡介:翟士軍(1980-),男,山東德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項目編號:SKL-2006-2197。
根據出口企業在國際貿易產業鏈條中的地位不同分為兩類企業:出口服務型企業和出口生產型企業,出口服務型企業在整個外貿出口體系中處于貿易鏈條的下端,主要是促進企業更好地開展國際貿易;而出口生產型企業處于外貿體系的上游環節,其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我國外貿出口的好壞。但是據統計,大約有1/3的出口生產型企業自營外貿開展的不順利,而90%的出口生產型企業自營出口的規模較少,在加入WTO后,隨著國際競爭加劇,貿易環境持續惡化,生產出口型企業將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
一、企業外遷背景分析
當一地的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對企業發展不起促進作用甚至負影響時,企業會被迫走向外遷之路,但還有一種情況,企業為了謀求自身更好地發展,實行積極的“走出去”戰略,發展外向型經濟,通過整體或某些部門的外遷,開展跨地區出口經營。
中國對外貿易地區分布不平衡,由于政策優惠、地理優越、人才豐富等原因,東部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成為對外貿易的龍頭,沿海地區的對外貿易額遠遠高于內地,內地企業作為后發展型企業,應該謀求新外貿模式,擴大出口。
雖然內地政府部門為改變這種局面,采取措施,改善投資環境,招商引資,希望通過內外資本注入以及沿海企業的內遷來促進外貿的發展,其實這還是一種“輸血”方式,只不過“輸血”的模式由政府財政補貼變為外地企業投資而拉動內地外貿發展,對促進當地出口生產型企業的發展有限,內地出口生產型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就應該與沿海地區企業內遷相呼應,通過外遷,突破區域制約因素,拉近與國外企業的直線距離,提高出口效率,縮小與沿海出口額差距。企業外遷并非為了利用現有企業競爭優勢謀求利潤或其他資源(如降低生產成本),而是為彌補企業發展的區域劣勢,進行市場擴張,獲得競爭中所必須的信息、資金、技術等資源,使內地出口生產型企業與沿海企業處于同一起跑線。
二、對內地出口生產型企業外遷的可行性分析
建構外遷經濟模型需要基本假設:遷入地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外貿水平較高;內地出口生產型企業外遷后,實行有效管理,構建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內部環境。
(一)回籠效應
回籠效應指內地出口生產型企業通過外遷,能夠通過借鑒沿海遷入地的各方面優勢,彌補自身在內地發展的不足。
1.信息對稱,當代市場的運作是以三流為支柱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其中任何一個流程不順暢,都容易導致企業與市場脫節。其中信息流是很重要的一環,它包括多方面的涵義:市場信息、產品信息、政策信息、競爭對手信息等,由于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同時信息具有聚集效應,所以大量的信息往往儲存在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沿海城市,而內地信息則相對貧乏,使得內地出口生產型企業從創業伊始就在市場調研、產品營銷等方面存在劣勢,但是通過企業外遷,可以彌補這些缺陷,充分了解市場需求,競標國際訂單。
2.資金充裕,企業外遷可以吸引遷入地的剩余資金。由于東部沿海企業經過發展,已經完成了最初的資本積累階段,迫切需要新的發展模式,內地企業外遷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吸引投資,擴大本企業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可以在國際結算、貿易融資和項目融資等方面進行金融合作。
3.技術先進,國際市場競爭已經由原來規模競爭轉變為產品競爭、質量競爭,內地生產出口型企業要提高國際貿易份額,就要進行品種創新、提高質量,要達到這個目的,技術是很重要的因素。沿海地區擁有技術優勢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內地企業外遷可以了解技術創新、行業發展動態,借鑒東部企業創新模式,提升自身技術改造空間,促進產品與市場需求的粘合程度。
4.人才儲備,內地企業出口自營規模小,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專業外貿人才,而東部沿海地區擁有大量人才資源,出口生產型企業通過外遷可以吸引高素質的外貿、管理以及技術人才等,為企業開展外貿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5.其他方面,如政策優勢、稅收優惠等,其中政策優勢指沿海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等為了更好地吸引企業遷入,制定一系列經濟優惠政策,筑巢引鳳。
綜合上述,回籠效應可以建立經濟模型 Y1=f(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其他方面)。
(二)溢出效應
溢出效應指由于內地出口生產型企業外遷,出現對本企業和遷出地直接或間接的不利因素,這些方面將在一定程度上對內地遷出企業產生負效應。溢出效應是相對概念,對于遷出地來說是不利因素,而對于遷入地則是積極因素:(1)資本溢出。企業外遷必然要使用一部分資金,資金從本部投入遷入地部門,導致遷出地部門資本相對量減少,對本部擴大再生產、技術創新等都有不利影響;(2)稅收溢出。企業外遷銷售產品所獲得一部分利潤作為稅負,為遷入地財政作出貢獻,使當地財政部門稅收有所減少,所以某種程度上遷出地政府不愿甚至反對企業外遷,企業外遷受到較大阻力;(3)人才溢出。企業遷出不僅在遷入地進行投資,同時也需要本部管理、營銷和財務人員的支持,這些人才由遷出地向遷入地轉移,必然導致遷出地的人才流出;(4)制度溢出。出口生產型企業外遷,部分部門在遷入地,另一部分部門在遷出地,必然要求企業在制度制定方面考慮如何處理好兩區域部門之間關系,同時企業外遷也使企業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等擴散到沿海地區,為其他企業所了解;(5)如企業內部聯系費用增長、適應當地環境支出等。
以上溢出效應可以建立經濟模型 Y2=f(資本、稅收、人才、制度、其它方面)。
(三)回籠效應與溢出效應的綜合分析
圖1 回籠效應與溢出效應的綜合考慮
根據圖1可以看出:以T0為時間界點,外遷伊始,由于企業對遷入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不夠了解,企業處于逐漸適應的階段,往往不能很好的開展業務,此時溢出效應規模比回籠效應規模大,企業受到一定的經濟損失,隨著時間推移,企業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積累信息、吸引投資、模仿創新技術、儲備培養人才等,逐漸彌補企業發展區域劣勢,出口貿易極大發展,導致回籠效應規模超過溢出效應規模,并且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
三、出口生產型企業外遷的模式選擇
(一)整體外遷
這種情況下,外遷的回籠效應曲線與橫坐標平行,所以回籠效應規模隨時間變化而沒有任何的變動,即整體外遷對企業或遷出地的貢獻為零,一般而言,整體外遷風險太大,企業不會主動整體外遷,因而整體外遷對企業往往是被迫選擇,如當地資源枯竭、遷出地政治經濟政策變化對企業發展極為不利等。
(二)部分外遷
即采用“前店后廠”模式,充分利用遷出地和遷入地的資源優勢,收集采購營銷信息,吸引沿海投融資,整合內地勞動力成本與沿海先進技術優勢,改變企業經營理念,實現內地出口生產型企業的跨越性發展。
企業“前店后廠”模式包括總部和生產基地在遷出地,企業營銷部門遷入沿海發達城市,利用遷入地的營銷信息資源,進行國際市場預測、洽談業務、安排產品的進出口事宜等;總部和生產基地在遷出地,企業財會部門遷入沿海發達城市,尤其對于上市公司,財會部門遷出可以方便企業審計、了解證券信息、擴大融資等;總部和生產基地在遷出地,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遷入沿海發達城市,可以吸引高層次人才,擴大企業人力資源儲備;生產基地在遷出地,總部遷入沿海發達城市,這樣企業工作重心由遷出地移向遷入地,企業實現全面的戰略改變。
內地出口生產型企業不僅要直接面向世界市場尋找產品需求信息、生產技術、人才與資金等,同時通過跨區域資源的整合企業也可以獲得這些競爭優勢。所以內地企業要樹立跨地區經營的理念,應該認識到跨地區經營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獲得國際競爭力并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還應意識到企業跨區域經營不只是簡單的區域擴充,還包括企業管理、人才培養以及技術開發的跨區域化。同時應清醒地認識到企業的“走出去”戰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外遷過程中,企業應實事求是,從自身實際出發,科學確定跨區域經營國際貿易的時間、合理制定企業外遷的模式,在外遷經營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自己的競爭優勢,培養在全國范圍內整合各種資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鐘慧中,郭心亮.關于浙江實施“走出去”開放戰略方式選擇的若干思考[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0(11).
[2] 王曉娟.集群企業外遷及其效應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3] 蔣東仁.企業外遷的雙贏之解[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5(6).
[4] 陸耀新,蔣金森.廣西自營出口生產企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對外經貿實務,2004(8).
[5] 楊長春.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孫桂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