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為理論基礎,來實證分析江蘇省三大區域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差異。結果表明:三大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存款余額對GDP的貢獻蘇北大于蘇中和蘇南;貸款余額對GDP的貢獻順序為蘇南、蘇中、蘇北;投資對GDP的貢獻蘇南大于蘇北。
關鍵詞:金融發展;經濟增長;區域差異;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F123.16 文獻標識碼:A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Finance Developing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SUN Guo-feng,GAO Yan-chun
(School of Economics,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for the inherence mechanism between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increase,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economic increase for finance development. It finds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positive between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increase in three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of the deposit balance for GDP cones from the north while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of the loan balance for GDP from the south,the middle and the north in sequence,and the larger contribution of the investment for GDP comes form the south than the north.
Key words:finance development;economic increase;area difference;Jiangsu Pronince
收稿日期:2006-10-23
作者簡介:孫國鋒(1969-),男,博士,南京審計學院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產業經濟及農村經濟。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項目編號:06SJD790037;南京審計學院院級課題,項目編號:NSK2006/B15。
一、相關研究簡述
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關系研究在理論和實證上都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從古典經濟理論開始,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金融發展能促進經濟增長。如熊彼德(Schumpeter1911)認為金融中介所提供的服務對于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希克斯(Hicks 1969)發現技術革命就其本身而言,并不足以推動18世紀英國的長期持續增長,金融創新的作用在工業革命中與技術進步同等重要。除此之外,一些著名經濟學家如麥金農(Mckinnon1973)、蕭(Shaw1973)、卡普(Kapur1976)等在理論上均認為金融發展對于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20世紀70年代以后,以經濟學家萊文(Levine)為首的大多數經濟學家通過運用跨國回歸為主的方法,實證研究了從1960-1989年80個國家的數據,得出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因果關系的結論[1]。國內學者,冉光和等(2006)對中國東部和西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長期關系和短期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西部地區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金融發展引導經濟增長的單向長期因果關系,而無明顯的短期因果關系;東部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明顯的雙向長期和雙向短期因果關系。冉茂盛等(2003)應用多變量方法,依據中國改革開放20年來的相關宏觀經濟數據對中國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金融發展對GDP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中國非國有部門的產出增長與中國金融發展之間不存在任何因果關系。陳柳欽等(2003)運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模型分析表明:金融發展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力度有限。并且,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變量對經濟增長表現出不同的作用效果。韓春廷(2003)建立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機制的內在模型并認為,只要金融部門的效率在不斷提高則經濟的持續增長就成為可能,即經濟的平衡增長率與金融部門的工作效率呈同方向變化。那么,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在江蘇省內表現如何,尤其是江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協調,金融發展對蘇南、蘇中和蘇北經濟增長的作用差異如何?筆者從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出發,依據三大區域相關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
二、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分析
古典經濟學認為,國民財富的增長取決于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專業分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二是勞動力數量與資本規模的增加。而現代經濟學認為,一國長期的經濟增長取決于儲蓄和投資,投資數量與投資效率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需要高水平的儲蓄與投資,高儲蓄率、高投資率以及儲蓄向投資的有效轉化無疑是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產出效率。借鑒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可以將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分解為:
式中,g為經濟增長率;Y為國民收入;I為投資;S為儲蓄;E為資本的產出比率;θ為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比率;s為儲蓄率。這個公式是將哈羅德-多馬模型中的假設條件I=S放寬為I=θS。所以,該公式表示經濟增長由一國(或地區)經濟中的儲蓄率、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率及資本的產出比率決定,而這三個經濟變量都受金融發展水平的影響。金融系統 便利了儲蓄流動、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公司控制及產品交換,最終通過“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這兩條途徑影響經濟增長。金融發展降低了信息與交易費用,使得那些最具潛力的投資者能夠得到足夠的資金進行技術革新和產品生產,從而提高了儲蓄率、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率以及投資的生產效率,進而影響到儲蓄水平、投資決策、技術創新及長期經濟增長。
三、蘇南、蘇中、蘇北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差異實證分析
基于上面的分析以及限于數據約束,筆者利用以下變量實證分析金融發展對蘇南、蘇中和蘇北經濟增長的作用差異:采用存款余額(S)反映金融體系在提高儲蓄方面的作用;采用貸款余額(L)反映儲蓄轉化為投資;采用固定資產投資額(I)反映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建立數學模型如下:
筆者通過《江蘇省統計年鑒》(1995-2004)① 相關數據計算整理獲得如下數據(表1、表2、表3 )。
筆者用Eviews5.0對以上數據及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對回歸結果進行分析:
1.三大地區的GDP和存款余額、貸款余額、投資均呈現正相關關系,即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但貸款余額和投資這兩個變量的解釋力不高。
2.從回歸結果看,三大地區的經濟基礎(用模型中α表示)差距較大。蘇南為1 542.74,蘇中為467.26,蘇北為391.50。這是由其現實經濟總量差距決定的。
3.存款余額對三大地區GDP的貢獻有一定差異。如果存款都增加100元,蘇南地區GDP會增加33.13元;蘇中地區GDP增加59.57元;蘇北地區GDP增加103.07元。
4.貸款余額對三大地區GDP的貢獻也不同。如果貸款都增加100元,蘇南地區GDP會增加 28元;蘇中地區GDP增加18.78元;蘇北地區GDP增加7.79元。
5.投資對三大地區GDP的貢獻差異表現為:如果投資都增加100元,蘇南地區GDP會增加23.69元;蘇中地區GDP增加3.47元;蘇北地區GDP增加16.31元。
四、結論性討論和政策性建議
(一)反映金融發展水平的三個變量即存款余額、貸款余額和投資對GDP的貢獻呈正相關性。但貸款余額和投資兩個變量解釋力度不強
考慮這兩個變量對GDP的貢獻具有滯后性。于是,對這兩個變量又采用滯后一期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蘇南:
滯后一期回歸效果最好的是蘇北地區,解釋力度大大提高,通過95%的置信度檢驗。而蘇南、蘇中效果不好。尤其是蘇中地區滯后一期的回歸反映投資和GDP呈現負相關關系,但沒有通過t檢驗。蘇北地區滯后一期投資對GDP貢獻突出,很可能是蘇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所占比重更大,對經濟增長作用的滯后性更強。2004年的統計數據證實了這個解釋。蘇南地區當年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58.94%,而蘇北這一比重高達70.38%。尤其是蘇北基本建設投資所占比重超過總投資的一半達到50.78%,而蘇南這個比重為44.33%。
(二)從回歸結果看,存款余額對GDP貢獻大小順序是蘇北、蘇中、蘇南;而貸款余額對GDP的貢獻順序為蘇南、蘇北、蘇中
表面上看這個結論似乎是矛盾的,但深入分析是符合情理的。由表4看出,蘇南地區GDP占存款余額的比重低于蘇中和蘇北地區,反映出蘇北地區經濟發展對間接金融即銀行儲蓄依靠性較強,而直接金融市場發展有限,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受到限制。然而,決定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效率主要取決于該地區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系統的效率。最近幾年存款轉化為貸款的比率蘇南明顯高于蘇北(見表4),如2004年蘇南100元的存款可以轉化貸款80.70元,而蘇北僅能轉化61.79元。另外,從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構成也能解釋這一現象(見表5)。2004年,固定資產投資中來自國內貸款的比重蘇南21.9%、蘇中19.2%、蘇北11.7%;而來自于自籌資金比重為:蘇南48.8%、蘇中53.5%、蘇北74.0%。可見,蘇北經濟增長中自有資金發揮作用更大,而貸款作用相對較小。說明,兩個地區金融發展和投資環境差異較大。另外還取決于投資效率即投資對GDP貢獻率。回歸結果表明蘇南地區投資對GDP的貢獻率為23.69%,蘇北為16.31%,蘇中為3.47%(解釋力較低)。表4的數據顯示蘇南地區投資占貸款比重低于蘇北地區,這是由于蘇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中國內貸款比重高于蘇北地區。假如投資相同,蘇北地區來自于貸款偏少蘇南偏多,結果是投資占貸款比重蘇北高于蘇南。
(三)從投資對GDP的貢獻看,蘇南地區明顯高于蘇中和蘇北地區,說明蘇南地區投資回報率高于蘇北
這受當地的投資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才環境的多方面影響。但至少表明蘇北在這些方面和蘇南還有一定差距。
(四)從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作用的差異分析,各地區應著重加大金融對區域經濟支持力度
1.蘇南地區要更加發揮直接金融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另外,要加大金融對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的支持力度。
2.蘇北地區在間接金融方面應增加國內貸款,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相比而言,蘇北地區得到的國內貸款要低于蘇南地區,抑制了經濟增長。
3.蘇北地區要著重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投資回報率,吸引更多的外資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同時,加快直接金融的發展,鼓勵有能力夠條件的企業抓住機遇上市,募集更多的社會資金,促進地方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 冉光和,李敬.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區域差異[J].中國軟科學,2006(2):102-110.
[2] 冉茂盛,張宗益等.中國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關聯性的實證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2003(2):136-140.
[3] 陳柳欽,曾慶久.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10):13-18.
[4] 韓廷春.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J].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1):80-85.
[5] 曾濤. 縣域金融與縣域經濟增長[J].南方金融,2003(1):10-14.
[6] 謝亞軒.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實證研究方法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3(1):77-80.
(責任編輯:孫桂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