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去,依靠工業規模上的超高速增長和人口數量上的擴張來推動城市化進程,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目前,世界發達國家和發達城市,都把經濟發展重心集中到服務業上,如今它們都已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和高度服務化社會。因此,要遵循城市化的發展規律,創建服務型城市是我國城市化道路的現實選擇。
關鍵詞:服務型城市;服務業;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10-0119-04
實施城市化戰略,是解決我國目前及今后經濟與社會發展難題的關鍵環節。但是,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過度依賴工業的簡單規模擴張和人口的數量聚集,造成了資源、能源的巨大浪費,嚴重破壞和污染了生態環境。在這種情勢下,創建服務型城市,以服務業的發展來推動城市化進程和提高城市化水平,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如何理解“服務型城市”的內涵
早期的城市化理論是將城市化的內涵界定在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上,他們的理論假設都是工業集中在城市,工業化的發展需要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因此工業化與城市化并行,農村人口轉向工業部門即是城市化。這種說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早期階段也許是正確的,因為當時城市服務業是作為一個服務和配套的行業而存在發展的,對城市工業具有很強的依賴性。
但是,當城市化發展到工業化中后期階段時,迎來了服務經濟時代,城市服務業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第三產業逐步走上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高級階段,并且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這時必然會轉向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化概念。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經過大量的研究后指出,工業化過程并不表現為以勞動力向工業轉移為主,相反是以向服務業轉移為主。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服務業對推動城市化的發展相對比制造業更為重要,服務業已成為支撐城市經濟增長的“頂梁柱”,城市化的“接力棒”也因此轉移到服務業上,并由它繼續推動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
服務經濟時代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城市功能基礎上的城市化。第一,現代經濟的發展需要先進的生產要素(如科技、人才、資本和信息等)向城市流動,并通過城市集散;第二,企業總部及其研發中心、營銷中心聚集在城市;第三,外資正在向銀行、保險、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轉移,城市是首選之地;第四,城市還是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的中心。先進的生產要素、市場、公司機構、現代服務業向城市聚集構成了城市化的新內容,這種城市化已不單單是過去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因此,衡量城市化的指標不再是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而應是服務業占GDP的比重。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服務型城市應當是這樣一種城市化模式,即在城市化進程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①(即第三產業),以服務業帶動和主導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在城市經濟中形成以服務業為中心的布局合理、比例協調的產業結構,使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達到70%左右,就業人口達到60%以上。
二、提出“創建服務型城市”的時代背景
近代以來,大規模的城市化現象發端于工業革命,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先是發展輕工業,再發展重工業、重化工,然后就是服務業,當服務業發展到后期,特別是在信息和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服務業成為城市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前景最好的產業。許多發達國家的經驗數據表明: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一國的城市化水平與其服務業的發展呈高度的正相關性。美國在城市化過程中就特別重視產業的升級換代與配套服務業的發展,其第三產業就業從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較早階段開始就呈現出與第二產業就業同步增長甚至比第二產業優先增長的趨勢。
目前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服務業已經成為占GDP比重最高的支柱產業,成為支撐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從而進入到第三產業(即服務業)主導城市化的階段。在一些發達城市,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一般在70%左右,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也都超過了60% (見表1)。由此可見,世界發達城市已經從工業生產中心轉變為現代服務業中心,徹底實現了城市職能的第三產業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現以服務業為中心推動產業技術和產業結構不斷高度化的內涵式發展模式。
比較而言,長期以來我國服務業占比仍然偏低(見圖1)。2005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為40.3%,而第二產業比重明顯偏大,高達47.3%;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相對更低,一、二、三次產業就業比例為44.7:23.9:31.4。因此,無論產值結構還是就業結構,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都不算高,沒有發揮出服務業吸納大量勞動力的主渠道作用,我國的城市化過度依賴工業經濟的增長,而它的就業潛力又非常有限,這不利于我國城市的集約化發展和城市發展質量的提高。
曾幾何時,巨大的能源消耗、堵塞的交通、可怕的工業污染、擁擠的建筑、成千上萬人將時間浪費在交通工具上…… 是世界許多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現狀,如今正在成為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的現實。今天,我國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基礎已不能支撐傳統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模式,因此必須按照世界城市化的發展規律,盡早轉換城市化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服務型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的服務型城市。
三、創建服務型城市對我國城市化的現實意義
“十一五”時期,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城市化全局,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基于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污染嚴重等基本國情,依靠工業經濟的規模擴張和城市數量擴張來推動城市化進程的粗放模式,不符合資源環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服務業應擔當城市化的急先鋒和主力軍,努力創建服務型城市。
(一)創建服務型城市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減輕資源和環境約束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調整后的GDP占世界的份額只有4.4%,但是所消費的主要原材料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卻分別占世界消費總量的7.4%、31%、30%、27%、25%和40%,這足以說明我國工業部門的投入產出效能之低,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資源的大量無效消耗和環境的嚴重污染。然而,服務業(除交通運輸之外),尤其是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等現代服務業,對資源和能源消耗的依賴度較低,不會對環境造成大的破壞,而且服務業的附加值非常高(在發達國家,除運輸業外,現代服務業以4%-12%的耗能創造了超過60%的GDP)。所以,我國的城市化應以服務業為主要內容,以服務業推動城市經濟的集約化和可持續發展。
(二)創建服務型城市有助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
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是城市化的動因,城市化又可通過投資形成、投資導向和產業整合等內在機制使產業結構(包括產出結構、組織結構和技術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變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三大產業的就業結構差距較大,就業結構不合理制約著產業結構的轉換,導致我國產業結構效益低下,突出表現為三大產業間比較勞動生產率②結構水平低,這是我國城市化水平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見表2)。可見,我國就業結構的變動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變化(見圖1)。城市化過程實質上表現為農業比重的下降和非農業比重的上升,因而在城市化進程中,要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吸引人口和其他經濟要素不斷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實現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注:①產值結構指各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②就業結構指各產業就業人口占社會總就業人口的比重;③城市化率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④1999年數據;⑤1995年中等收入國家數據。
(三)創建服務型城市可以創造需求、拉動經濟高效增長
2006年,我國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是5.8%、56%和38.2%,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6%、6%和4.1%,工業仍然重任在肩。但是,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的硬性約束,其增加就業的潛力越來越小,所以服務業的重要性便顯現出來。服務業主要靠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本,具有市場大、增長快、投入相對少、吸納就業多、能耗低、污染小和產業關聯度高的特點,既能為經濟結構調整建立節約型產業模式,又能為可持續發展創造綠色增長方式,還能為解決就業提供有力保障,并可促進社會分工和提高其他產業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率,從而促進經濟高效增長。創建服務型城市,能夠創造許多新的就業空間,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從而有效刺激需求;同時,服務業消費也是擴大居民消費的突破口,發展服務業可以創造許多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費性需求,還可帶動廣告和市場研究、信息咨詢、現代物流、會計審計、金融等生產性消費。因此,完善的服務業環境,可以有效地擴大消費、拉動內需。
(四)創建服務型城市可以吸納大量勞動力,緩解就業壓力
據勞動保障部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每年將新增勞動力供給2 000萬,每年產生200萬富余勞動力,巨大的就業壓力已成為我國今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個突出問題。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其就業領域多、容量大、彈性系數高、安置成本低,是吸納新增就業人口和下崗職工的主渠道。但是,由于我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還未明顯表現出服務業容納大量勞動力的特長。中國社科院2007年《財經藍皮書》指出,2005年中國服務業勞動就業占全部就業的比重僅31.4%,尚不及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68.5%(2004年數據,下同)的一半,甚至比下中等收入國家平均47.3%的水平還低16%。創建服務型城市,就是要使服務業發展成為城市經濟的主導產業,這對拓展就業渠道,緩解就業壓力至關重要(發達國家城市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高達70%-80%)。
(五)創建服務型城市有助于推進城市化進程、提高城市化質量
目前,城市化過程實際上是勞動力的城市化,城市化發展水平是以人口城市化率來衡量。但是,城市化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顯示城市化質量的高低,真正的城市化還應包括基礎設施、人文與自然環境、居民福利、人口素質、經濟產出效能等內涵。通常,一國的城市化水平與第三產業的發展呈正相關性(見表2)。所以,創建服務型城市,一方面可以借助服務業的發展吸納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從而提高城市化率;另一方面,通過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公用事業、房地產等服務業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通過發展文化教育、醫療、保險、娛樂體育、廣播電視等服務業,提高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和文化素質;通過發展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和運行效率,不斷優化經濟結構,降低資源消耗,促進經濟的集約化發展。總之,發展服務業可以從多個方面加速城市化進程,提高城市化質量。
(六)創建服務型城市有利于提高我國城市的國際競爭力
服務業主導制造業,一個城市有多高的服務業水平,就能形成多高的制造業水平,因此,服務業的發展程度是體現城市現代化水平和競爭力的關鍵標志。城市是否具有競爭力,突出表現為它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重要要素的占有能力。哪個城市缺乏服務業,就意味著對物資流、技術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支配與控制權的喪失;哪個城市掌握了服務業,就贏得了未來發展的先機和主動權。可以說,服務業已成為城市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是現代城市競爭的核心。如今,發達國家業已進入高服務化社會,發達城市已轉型到服務型城市,但它們依然控制著世界最重要的生產能力,享受著最好的經濟繁榮。
可喜的是,國內部分城市已開始實施這一戰略舉措。上海市把現代服務業作為“十一五”經濟發展的核心任務之一,逐步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大連市借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之東風,傾力打造國際性服務型城市。因此,全面發展服務業,以服務業主導城市化進程,創建服務型城市,是新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縮小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選擇。
注釋:
① 現代服務業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商業貿易、物資供銷和倉儲等行業;二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旅游餐飲、咨詢、信息服務和各類技術服務等行業;三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研究開發,生活福利等。
② 比較勞動生產率是指某產業產值相對比重和就業相對比重的比值。值越大,相應產業的生產率越高。
參考文獻:
[1] 鄭吉昌,夏晴.服務業與城市化互動關系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4(12).
[2] 曾芬鈺.論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互動關系[J].經濟縱橫,2002(10).
[3] 郭文杰.服務業增長、城市化與經濟發展[J].當代經濟科學,2006(5).
[4] 李健英.第三產業與城市化相關性的中外差異分析[J].南方經濟,2002(8).
(責任編輯:張淑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