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80年代中期,常州曾經作為蘇南模式的典型代表,但自90年代起,常州在長三角經濟圈中的經濟地位出現邊緣化跡象,且與周邊城市的差距逐步拉大。如何應用定量研究方法從結構性問題入手,從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角度分析問題的根源,為常州今后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縮小區域經濟差距顯得十分緊迫。從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兩個角度,應用結構變化值、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產業擴張彈性對蘇州、無錫、常州蘇錫常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分析,為促進常州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制定發展對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產業結構;洛倫茲曲線;基尼系數;產業擴張彈性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10-0076-04
Industrial Structure Differentiation Amany Suzhou,Wuxi and Changzhou
LI Rong LI Yong-fa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2.Library,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Abstract: In the mid-1980′s,Changzhou was considered as a typical model in the south of Jiangsu. However,since the 1990′s, Changzhou has emerged as being in an edged state of economy in the economic loop of Yangtze River triangle area. And compared with the neighboring cities, the gap has been gradually enlarged.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narrow the regional economic gap with the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both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for the fur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angzho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uzhou, Wuxi and Changzhou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with the structural variable value, Lorenz curve, Gini coefficient and industrial expand flexibilit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s for making the countermeasure to promote the fur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angzhou.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Lorenz curve; Gini coefficient; industrial expand flexibility
以蘇州、無錫、常州為代表的蘇南地區經濟增長存在著很大的不平衡性。20世紀80年代初,常州的經濟發展與蘇州與無錫相差不大,基本上是處在同一水平,到了90年代,常州的經濟發展逐漸衰退,而蘇州與無錫的經濟水平則以飛快的速度發展,遠遠超過了常州經濟的發展,雖然2005年至今,常州已經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和手段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彰顯城市活力,其效果已初步顯現,但是差距仍有擴大趨勢。筆者主要從蘇錫常的產業結構角度,運用定量分析方法比較分析其存在差異的原因,比較全面、客觀地度量區域產業結構的結構變化,并借鑒蘇州和無錫地區的成功經驗,揚長避短,發揮更大的優勢。
一、區域產業結構差異化的涵義
(一)關于產業結構的劃分
在經濟研究中,產業結構基本包含三個層面:(1)產業組成。具體劃分為三次產業,即第一產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二產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筑業;第三產業:除上述第一、二次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2)產業發展水平。即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份額。(3)產業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即社會再生產中產業間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產業結構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產業結構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合理決定著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效果
產業結構是否優化,決定資源在產業間的配置能否合理,關系到地區經濟能否協調高效發展;產業布局是否合理,決定資源在地區之間的配置能否合理、各地區的比較優勢能否充分發揮,關系到地區經濟能否協調健康發展;產業組織是否合理,決定資源在產業部門企業之間的配置能否合理,關系到企業的效益能否提高、產業能否順利發展。
2.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產業結構的合理均衡是地區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而產業結構的升級則更是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的必由之路。
3.高速的產業轉換機制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條件
各產業之間的高速轉換,有助于促進經濟健康、持續、高速、穩定的發展和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4.平衡發展的產業結構是促進對外貿易結構改善的前提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市場化程度的逐步深入,蘇錫常地區的對外貿易總量不斷擴大,當然由此帶來的對外貿易結構性問題也越發突出,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地區的產業、就業結構水平不高。
二、蘇錫常產業結構差異化的定量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逐步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化;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優勢比重逐漸向資本(資金)密集、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由制造初級產品的產業占優勢比重逐漸向制造中間產品、最終產品占優勢比重的產業演進;產業結構由“厚、重、長、大”為特征向“薄、輕、短、小”為特征方向演進,各產業的關聯度日益增強。筆者主要采用多種結構變化分析方法進行研究。
(一)結構變化值分析
1.結構變化值的涵義及分析方法
結構變化值是用各部門報告期與基期的產業結構變化差異的絕對值總和來度量結構變化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K為結構變化值; qi,j為i產業在報告期的結構比重, qi,0為i產業在基期的結構比重。
2.結構變化值的分析結果
(1)20世紀80年代的變化分析。從1980年看,常州實現的GDP由22.8億元增至1989年的87.2億元,凈增長額 64.5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速度為14.38%;蘇州實現的GDP由40.7億元增至1989年的176.3億元,凈增長額 135.6億元,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5.79%;無錫實現的GDP由35.5億元增至1989年的145.0億元,凈增長額 109.5億元,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5.10%。
從蘇錫常GDP的構成比率來看,常州三次產業的構成比率由1980年的21.5:62.7:15.8演變為1989年的18.9:59.8:21.3;蘇州三次產業的構成比率由1980年的24.7:58.6:16.7演變為1989年的18.9:59.8:21.3;無錫三次產業的構成比率由1980年的12.3:70.5:17.2演變為1989年的11.5:68.2:20.3。蘇錫常三次產業增長的絕對值相差甚大,第二產業均占有絕對的優勢,是GDP 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構成比率相差不大,常州的結構變化值為11%,蘇州的結構變化值為12.3%,無錫的結構變化值只有6.2%。
綜上可以看出,蘇錫常第一產業在GDP中所占的比例都表現為下降趨勢,第三產業逐步上升,第二產業相對穩定。
(2)20世紀90年代的變化分析。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1990-1999年常州GDP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8.97%;蘇州GDP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0.10%;無錫GDP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1.64%。
1999年,常州三次產業的GDP構成為8.2:55.6:36.2,同1990年相比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分別下降了10.4%和6%,第三產業則上升了15.9%;蘇州三次產業的GDP構成為6.5:56.2:37.3,同1990年相比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分別下降了10.8%和4.8%,第三產業則上升了15.6%,無錫三次產業的GDP構成為4.2:57.6:38.2,同1990年相比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分別下降了6.7%和9.5%,第三產業則上升了18.2%。
(3)20世紀的變化分析。隨著我國加入WTO,蘇錫常經濟發展迎來了良好的機遇期并呈現迅猛增長勢頭,常州GDP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3.77%;蘇州的為17.36%;無錫的為15.20%,都分別比常州增長了3.59%和1.43%,在這一時期常州的結構變化值為10%,蘇州的為20.6%,無錫的為3.6%,差距仍在進一步擴大。
(二)區域產業結構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分析
1.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
利用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來反映行業內部企業規模的不均。洛倫茲曲線(如圖1所示)是一種相對集中指標,它不僅能夠直觀的顯示區域之間產值分布的集中和離散程度,反映區域經濟的相對差異,還能反映各區域在區域經濟差異變化中的貢獻,展示區域經濟差異的空間特性。基尼系數(JN)就是洛倫茲曲線和對角線所夾的面積B與對角線和橫坐標所夾的面積A之比。設Y(i)為樣本數,I= 2,…,N,X(i)是對應的累積百分比,X(0)=0
2.區域產業結構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分析結果
筆者選用蘇州、無錫、常州自1980年到2005年三次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以1980、1990、2000、2005年為典型的代表,利用洛倫茲曲線和計算出來的基尼系數來進行差異的分析,具體見表1。
(1)從1980年的洛倫茲曲線研究得出,常州和蘇州一、二次產業的比重超過無錫地區,第三產業相差不大;從1990年的洛倫茲曲線研究得出蘇錫常第一產業的洛倫茲曲線接近,在第二、三產業結構的市場的集中度依次是無錫、蘇州和常州;2000年和1990的曲線相差不大,第三產業有明顯的差距;從2005年產業結構的洛倫茲曲線研究得出,排序為蘇州、無錫、常州,常州地區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與蘇州和無錫相差甚大。
(2)蘇錫常從1984年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占主導地位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逐步失去原有的優勢并被第三產業所取代;蘇錫常的產業結構在國民生產總值中表現出來的JN系數基本上都在0.4警戒線以下,2005年無錫的企業規模分布最接近于均等,蘇州的基尼系數首次突破了0.4,說明蘇州的市場集中度比無錫和常州高。特別是常州地區,1980年的基尼系數是0.3187,2005年則為0.1073,這說明常州的市場集中度與無錫和蘇州的差距過大。
(3)研究結果表明,從蘇錫常的產業結構的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來看,都呈現出第一產業逐漸下降,第二產業穩步發展,第三產業迅速上升的趨勢;勞動密集型產業減少,資本(資金)密集、技術(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在增加。單從第三產業來看,1980-1990年蘇州產業結構比例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1.07%,無錫的為31.49%,常州的為32.07%,此時的經濟總量都快速的增長;2000-2005年蘇州產業結構比例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8.91%,無錫的為15.75%,常州的為-2.5%,在這段時間雖然蘇州的下降比例比常州的大,但是蘇州第三產業相對發展較快,所以,綜合分析看,常州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較慢。
3.產業擴張彈性的結構分析
示i產業在t期和t+1時點占總產出的比重,則產業擴張彈性可以表示為:
(2)產業擴張彈性分析結果。①1980-1989年期間,蘇錫常第一產業的增長速度都小于總產出的增長速度,其比重呈萎縮趨勢,其中常州的平均增長速度為-0.1209倍,蘇州的為-0.3158倍,無錫的為-0.0650倍;對于第二產業常州和無錫地區都呈萎縮趨勢,只有蘇州呈擴張的趨勢,但萎縮和擴張的幅度不是很大;第三產業增長速度都大于總產出的增長速度,比重呈擴張的趨勢,相對來講,蘇州的平均增長速度最快為0.3892倍,其次是常州的為0.3481倍,無錫是為0.1802倍。②1990-1999年期間,蘇錫常第一、二產業的增長速度都小于總產出的增長速度,其比重呈萎縮趨勢,只有第三產業增長速度都大于總產出的增長速度,比重呈擴張的趨勢,常州雖然也呈擴張趨勢并僅次于蘇州,但仍不及其擴張程度。③2000-2005年期間,蘇錫常第一產業的增長速度都小于總產出的增長速度,其比重呈萎縮趨勢;第二產業增長速度都大于總產出的增長速度,比重呈擴張的趨勢,蘇州地區第二產業擴張的比較快,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常州的第二產業的擴張程度就明顯不如蘇州。對于第三產業常州和蘇州地區都呈萎縮趨勢,只有無錫呈擴張的趨勢,雖然常州萎縮的幅度沒有蘇州大,但蘇州第三產業本身所覆蓋的范圍比常州廣。④蘇錫常的產業結構在第一產業基本上都呈萎縮趨勢,第二產業相對比較穩定,第三產業基本上都呈擴張趨勢,這就說明了在蘇、錫、常的經濟發展中,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較快,而第一和第二產業發展相對較慢,特別是常州地區,在不同的時期,產業結構基本上都不及蘇州和無錫兩市的擴張程度,有的甚至萎縮的還比較快,這就逐漸拉大了常州與蘇州和無錫地區的差距。
三、進一步優化常州產業結構的建議與對策
以上的方法均論證了常州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較慢,與周邊城市的差距在逐步拉大,針對常州地區經濟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今后應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
(一)發揮政府職能,制定科學有效的產業政策
根據常州本地區的特點和條件,在對區域產業結構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評選出區域主導產業群,區域主導產業群不僅體現著本地區的產業優勢所在,還代表著區域產業的專業化方向,以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對于新興產業,要采取保護和扶植措施,盡快縮短該產業從新興階段向主導階段的過渡時間;對于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要給予重點扶持,促進產業整體規模的擴張,使其發揮最大效益;對于夕陽產業要引導挖掘產業內部潛力,提高效率。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經濟運行質量的決定性因素,通過對常州近年來經濟運行質量以及與周邊城市的差異分析認為,加強產業結構的調整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產業結構的調整要同國際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推進產業結構創新和技術創新,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和培育自己的高新技術和產品,還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另外,還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保障。其次,以主導產業轉型為切入點,充分發揮主導產業在產業結構的高級進程中的牽引和帶動作用,大力提高常州地區產業結構的轉換能力,加快產業結構的新陳代謝,促進大批高科技、高效率行業和企業的成長,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綜合素質的提高。最后,應在正確處理好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對第三產業的發展力度。第三產業主要以服務業為主并為第二產業服務的,其發展必須以強大的第二產業為基礎,沒有第二產業的高速發展作為支撐,第三產業的過度發展將會導致經濟的泡沫化,降低經濟運行的質量,易受到外部經濟風波的影響。因此,常州應當通過結構的調整優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合理配置,提升整體經濟水平和城市功能。
(三)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產權市場,依靠市場優化資源配置
健全、良性的要素市場是保持經濟持續發展的核心基礎,而流轉順暢有序的要素市場是加快產權交易和轉換的重要平臺,常州應加快現有產權市場的整合和規范,創新產權交易機制和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勝劣汰的有序流動。
參考文獻:
[1] 吳殿廷.區域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楊建文.產業經濟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3] 郇紅艷.對江蘇經濟增長的區域比較分析[J].江蘇統計,2002(9).
[4] Joseph L.Gastwirth.The Estimation of the Lorenz Curve and Gini Index[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2,54(3).
[5] 常州統計局.常州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6] 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省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7] 無錫市統計信息網[EB/OL].http://www.wxtj.gov.cn/wxtjj/tjsj/tjsj_index.asp?type_id=qsqszyzb.
[8] 蘇州統計信息公眾網[EB/OL]http://www.sztj.sz.js.cn/sjzh.htm.
(責任編輯:席曉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