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食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糧食生產的穩定和發展直接關系到人們生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對江西省1978年至2004年糧食產量的數據進行分析,揭示江西省糧食生產周期波動的重要特征和一般規律,其中,糧食的播種面積、價格的波動、對外貿易、農業政策、自然氣候等因素是影響糧食生產周期波動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江西;糧食生產;周期波動;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10-0141-04
The Positive Analysis with Periodicity Fluctuation on Crop Produc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TANDong-hua,ZHOU Bo, ZHU Shub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JAU, Nanchang 330045,China)
Abstract:The paper presents the key characters and common laws of crop production periodicity fluctuation by sampling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04.It finds that such factors are very imporatant,such as foreign trade,weather conditions,cropland size,price fluctuation and agricultural policies.
Key words:Jiangxi;crop production;periodicity fluctuation;factors
2000-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4年下滑,國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經引起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以及學術理論界的廣泛關注。而江西作為中國糧食主產區和歷年糧食主要輸出省份,以及我國早秈稻和晚秈稻的主要產地和大米主要出口省份,保持江西持續的糧食生產能力,抑制糧食生產過大波動,對于保證江西省以及我國糧食市場的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江西省近20年糧食年產量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并對導致糧食產量波動的原因進行具體分析。
一、糧食波動及其測定方法
糧食產量時間序列可以分為長期趨勢和短期波動兩個部分,其中,短期波動又可分為周期波動、季節性波動和隨機波動。測定經濟周期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測定法和剩余法。
(一) 直接測定法(環比測定法)
這種方法是用代表國民經濟主要變量的指標,取其變量的時間數列,把每年數值直接與前一年的數值相比,求得經濟變動的相對數,以此反映經濟周期波動狀況的測定方法。直接測定法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CtIt為第t年的周期波動及隨機波動相對數;Yt為第t 年的國民經濟主要變量數值;Yt-1為上年國民經濟主要變量的數值。筆者在分析江西糧食生產波動和市場波動時采用直接測定法。
(二) 剩余法(殘余法)
剩余法的前提是假定時間序列可以被分解成長期趨勢、季節波動、周期波動和隨機波動這四種因素。使用剩余法測定經濟周期波動,首先要從時間序列中消除長期趨勢和季節波動,剩下周期波動和隨機波動。然后,再進一步消除隨機波動,得到周期波動值。
剩余法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采用時間序列的移動平均數;另一種是采用計量經濟模型。筆者測定糧食長期趨勢采用客觀可比的移動平均法。波動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Yt代表經濟變量在t時刻的實際觀察值;Y′t和Yt-Y′t分別為長期趨勢和消除長期趨勢后經濟變量的絕對波動值;Yrt表示經濟變量對長期趨勢的相對波動,同時,它還能表示經濟變量的穩定程度。
二、 江西糧食生產波動的實證結果
(一)江西省糧食生產波動性的直接測定結果
根據對江西1978-2004年糧食產量統計的分析,由圖1的折線圖可得,江西糧食生產近30年的波動情況。剔除產量異常變動的年份,可把這期間的江西省糧食生產劃分為三個相對較長的增長期和三個較短的下滑期。
第一個高速增長期:1978-1984年,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1 125.74萬噸增加到1984年的波峰1 549.18萬噸,增幅達到37.6%;
第二個平穩增長期:1986-1989年,產量則由1986年的1 453.77萬噸增加到1989年的1 589.62萬噸,增幅有所減緩為9.3%;
第三個較快增長期:1993-1997年,1993年產量為1 517.1萬噸1997年為1 767.7萬噸,累計增幅則為16.5%。
而江西省糧食主產區的三個減產期基本上符合周期波動中的古典型波動:
第一個減產期:1984-1986年,1984年產量為1 549.18萬噸,1986年則是1 453.77萬噸,降幅為6.16%;
第二個減產期:1990-1993年,由1990年的1 658.2萬噸下滑到1993年的1 517.1萬噸,遞降8.5%;
第三個減產期:1999-2003年,連續最長的減產期,產量由1999年的波峰1 732.7萬噸連續不斷的下滑至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歷史最低點1 450.3萬噸,下降的幅度也達到破記錄的16.3%。
(二)江西省糧食生產周期性波動的剩余法測定結果
通過利用剩余測定法測定江西省糧食生產的周期波動,得到表1結果。從表1可以得出江西省糧食生產的周期性波動呈現以下特點:
1.周期性。增長期一般為5年左右,而減產期相對要短一點,通常是3年左右,而且下降幅度通常要比增長幅度來的要小。所以從糧食總量來看,在選擇的分析區間江西省糧食生產總體上在增加,從1978年的1 125.74萬噸增加到2004年的1 803.4萬噸,增長幅度高達60%。
2.連續性。江西省糧食生產波動性還表現出了一定的連續性,不管是產量上升年還是下滑年,一般都會持續好幾年。
3.異常性。由表1可以發現,其中有幾個年份產量是完全有悖周期變動的。如1978年和2004年這兩年增長率分別高達15.17%和24.35%,是絕對高速增長年,而1998年由于自然災害嚴重,跌幅竟達到12%,和正常性周期波動出入較大。這些異常年份大都是因為在某些特定時期的一些特定因素(自然或經濟等因素)導致了糧食產量的巨大波動。
三、江西省糧食生產周期波動的主要影響因子分析與討論
(一) 糧食播種面積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一般而言,糧食總產量與糧食播種面積和單產直接相關,播種面積和單產的波動是糧食周期波動的基礎。同時,單產的波動要明顯強于播種面積的波動,而且前者波動與糧食產量一般是正相關,但是后者波動則往往與糧食波動是不同步的。根據表2可得,江西糧食播種面積從1978年的3 820.8千公頃下降到2003年3 051.1千公頃,下降幅度達到20%。但是糧食總產量卻并未同步滑落,相反而是從1 125.74萬噸增加到1 450.3萬噸,增幅達28.8%。這也就驗證了上述觀點,即單產增長的幅度要遠遠大于播種面積下降的幅度。近30年江西糧食產量和播種面積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具體如下:(見圖1和表2)
根據表2的統計資料分析,江西糧食播種面積在26年間總量呈現減少狀態,但是中間有一定起伏,并不是一直都在減少,盡管起伏不是很大。1978-1987年間,播種面積是一路下滑,從3 820.8千公頃一路到3 647.9千公頃,只有1979年增加23.2公頃。而這期間產量是既有增又有減,和播種面積的一路減少并不是很一致。然而根據圖1的兩條折線趨勢圖的比較,發現從1997-2003年,播種面積的變化趨勢和產量的變化是驚人的一致。隨著其它影響產量的因素趨于穩定或減小,播種面積對產量的影響由以前的不同步到現在的有規律的同步性。播種面積的周期變動將是產量波動的一個巨大的動因,而且二者波動還將會體現出同一性。
(二) 價格波動對糧食生產波動的影響
價格因素對糧食生產波動具有直接的影響,價格的大起大落經常會伴隨著糧食產量的巨大的波動。當糧食價格上漲,農民就會覺得種地還是有利可圖,開荒拓地,想盡辦法擴大耕地面積,同時,相應投入的農村勞動力也會增多,糧食產量自然會大幅上漲。相反,當價格下降,農民會對種糧失去信心,要么轉種其它經濟作物,要么大面積拋荒,同時農村勞動力也會大片的涌向城市,失去信心和投入減少必然引起產量大幅度的下滑。根據表1資料1978-1984年江西糧食產量持續增長,累計增幅37.6%。而政府在1978-1982年連續三年調高糧食收購價格,價格提高對產量增加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1993年底我國糧食價格開始上漲,并且持續達2年之久。再看表1同期江西糧食產量從1994年開始持續增加,到1997年達到創歷史水平的1 767.7萬噸。可見糧食價格上漲,通常都會引起產量的迅速大幅度的提高。相反,價格下調則會明顯妨礙到糧食產量的生產。由于1990年糧食產量大幅上升,隨即國家調低糧食收購價格,1991年又繼續下調糧價,連續兩年調低糧價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很明顯。再來看表1同期江西糧食生產的情況,產量從1990年開始連續三年下滑,由1990年的波峰1 658.2萬噸直至1993年的波谷1 517.1萬噸,累計下降幅度達到8.5%。1998年糧食出現全國性供給過剩。1999年,各地糧食部門紛紛變相降價和停止對糧食的保護性收購。江西糧食生產受此影響,從2000年開始產量大幅度滑坡,連續四年糧食減產,累計降幅16.3%??梢?,價格是產量波動的一個直接和重要的因素,價格漲則產量揚,價格落則產量下。
(三) 對外貿易對糧食生產波動的影響
糧食進出口自然會起到調節國內糧食供需和平抑價格波動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末以至整個80年代,由于我國對外經濟開放并不是很高,江西又處于我國中部對外開放起步也較晚。因此在整個七、八十年代,江西糧食進出口對江西糧食生產波動影響不是很大。由表4我們可以看出,1981-1990這十年江西糧食出口占總量的比例沒有一個超過1%,最多的1986年也僅為0.82%,最少的1981年更為0.04%。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江西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進出口貿易對一地區的經濟影響也日趨重要。從20世紀90代至今,江西糧食進出口比例從以前的不超過總量1%迅速上升,最多時2000年更是達到有史以來的頂點4.79%。由此可見,在未來的歲月里糧食出口將影響到江西的糧食生產。再看表3,1995-1997年這三年江西糧食出口比例僅僅為1.9‰、1.5‰、2.1‰,這也是極其不尋常的。這主要是因為糧食出口的影響因素是相當復雜的。1994年我國糧食減產,同年實行外匯改革,人民幣貶值使得國內糧價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這就促使我國糧食出口量大大增加。到了1995年由于我國糧食供需矛盾突出,國內糧價一路看漲,很快國內糧價就趕上甚至超過國際市場價格。因此在此大氣候下,江西糧食出口也受到抑制,而且此價格還一路上揚,使得在以后兩年國內糧價都大大高于國際市場價格。1995-1997年江西糧食出口所占比例如此之低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 農業政策對糧食生產波動的影響
研究表明,制度變革和政策變遷所帶來的諸多因素都會對糧食產量的波動產生巨大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了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空前的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政府鼓勵發展多種經濟,農民被賦予更大的生產決策權。1978-1982年,政府連續三年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以上制度改革和新政策出臺促使我國糧食產量一路攀升。江西糧食生產受此有利影響,根據表1統計資料,糧食產量從1978年的1 125.74萬噸增加到1984年1 549.18萬噸,增加幅度達到37.6%。農業政策對產量波動的巨大影響的另一實證明是在2004年。2000年開始到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四年減產,糧食庫存銳減。糧食安全問題再次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2004年政府出臺新的糧食政策:一是降低農業稅率,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同時對農民種植糧食優質品種發放良種補貼;二是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以搞活糧食流通;三是對稻谷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2004年江西糧食產量達到破記錄的1 803.4萬噸,2003-2004年一年的增幅就有24.35%,這是前所未有的增幅。當然這是綜合因素所造成的結果,但是農業政策的變革是產量激增的主導因素。
(五) 自然氣候因素對糧食生產波動的影響
糧食生產既受經濟因素制約,同時又受自然災害因素的嚴重干擾,如洪水、干旱、病蟲害、臺風、酸雨、冰雹,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這些因素都會降低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加劇產量的波動。我國洪澇災情相當嚴重,分布范圍很廣,且連年持續不斷。1978-2003江西糧食生產有增有減,增長率也并不是很穩定。引起這些增減波動的因素很多,其中洪澇災害對此波動有著很大直接關系。根據統計資料,1998年江西糧食產量1 555.5萬噸,比上年銳減12%。減產最主要原因是當年長江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據事后統計,該年江西早稻約有一成半受淹,而晚稻受淹面積也達到總面積的一成半。同時由于高水位遲遲不退,致使九江、上饒地區和南昌濱湖地區部分重點產糧縣晚稻無法栽插。1998年洪澇災害使得江西早稻減產大約一成,晚稻歉收也達到一成半左右。圖1中,1998年糧食產量陡然回落主要就是受到惡劣氣候-特大洪水的影響。
此外,農村勞動力人口、農業技術進步、農業的物質投入、糧食流通體制等因素都對糧食生產具有一定的影響,這些也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 毛惠忠.新階段中國糧食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2] 冷淑蓮.江西糧食生產周期實證分析[J]..金融與經濟,2004(4):35-38.
[3] 薛正平,李軍,楊新衛.1998年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J].上海農業學報,1998,14(4):83-86.
[4] 王益松.中國農業波動周期與預警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04(1):38-42.
[5] 屈寶香.從糧食生產周期變化看中國糧食安全[J].作物雜志,2004(1):6-9.
[6] 周波,翁貞林,朱述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典型相關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6,28(1):139-143.
(責任編輯:張淑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