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以來,中國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按照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黨組的統一安排和部署,在研究所領導班子中深入開展了以“政治素質好、經營業績好、團結協作好、作風形象好”為主要內容的“四好”領導班子創建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創新方法,統一思想,確保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所黨委要求班子成員牢固樹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觀念,努力形成黨政齊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并在班子中進一步明確了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與科研生產“四個一致性”的思想認識,并采取三方面的措施來強化各級黨組織對研究所改革發展的實效性貢獻。在思想認識上,我們要求各級黨組織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牢固樹立“科研生產任務的實際成效是檢驗黨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的觀念。在考核激勵機制上,我們突出強調黨內各項工作對科研生產的貢獻率,對為研究所改革發展做出實效性貢獻的政工干部,所黨委充分肯定其價值,在分配時做到與行政業務干部一視同仁。在能力培養上,我們著力提高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要求無論是行政、專業干部還是黨務工作者,都要確立“一崗雙責”的思想認識,黨務工作者既要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懂得科研生產經營和管理;行政、專業技術干部在做好技術工作的同時,要能結合自身的工作,及時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先進文化的傳播工作。2006年,我所被評為“株洲市優秀政工單位”、“株洲市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單位”,黨委書記蔡三定同志被評為“株洲市十佳思想政治工作者”。
強化班子的能力建設,形成促進發展的整體合力
一是結合研究所領導班子的實際情況和集團公司提出的“六種能力”,總結提煉出了當前研究所領導班子亟需加強的四方面的能力,即以世界眼光、博大胸懷為基礎的戰略思維和戰略謀劃、戰略決策能力、以現代科學管理知識與才能為基礎的優秀企業管理能力、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功底為基礎的唯物辯證思維能力和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客觀公正的執法能力。
二是改善班子結構,充實領導力量。2005年底,研究所根據科研發展形勢的需要,經集團公司黨組批準,所級領導班子成員由原來的7名增加到9名。同時,按照“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要求對班子成員的分工進行了調整。調整后,黨委書記和副書記均分管了部分行政管理工作,所長兼任黨委副書記。此外,黨委還要求非技術線上的所領導要以某一型號為主,進一步介入到型號研制的具體過程中,以便于更深入地了解型號研制進展情況,進一步完善、改進研究所的管理,更快、更好地推進研究所的型號研制工作。
三是改進領導方法,提高領導藝術。所黨委首先要求班子成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總攬全局、協調各種不同利益和克服各種困難、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盡最大的努力把自己主管的工作做好,確保政令暢通;其次要求每個領導同志帶頭加強自身修養,講究工作方法,講究批評藝術,堅持領導的一言一行都有利于真正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再次堅持以人為本、提倡同志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真誠相待,力求在全所創造一種既緊張有序、又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
四是建立領導周報制度,加強協調和溝通。在所局域網專門開辟了領導周報專欄,班子成員中的副職定期將上一個星期主管工作的完成情況和下一個星期主管工作的安排,通過網絡平臺直接報送所長,這樣,既能使所長胸懷全局,全面掌握情況,又便于所長協調指揮,全面推進各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加強作風建設,凝聚發展力量,建設和諧研究所
一是建立了所級領導干部工作聯系點制度,每名所級領導都明確了1~2個基層單位作為自己的聯系點。二是在離退休人員中設立了“支持改革發展獎”,每年撥專項經費20萬元,用于獎勵關心研究所各項工作、支持研究所改革發展的離退休人員。三是定期召開離退休人員所情通報會,由所領導每半年向離退休的原所級老領導通報一次所情,重點聽取原所級離(退)休老領導對研究所改革發展的意見。四是不定期召開科研、管理、生產、后勤等各層面在職職工座談會,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了解各個層面職工對研究所改革發展的看法,充分聽取職工對所里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全面把握職工較為普遍的想法,及時了解職工需要解決的困難。對收集到的各方意見和建議,責成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認真研究,并分門別類提出處理意見。五是強化紀檢監察工作的實效性。設立了株洲市預防職務犯罪領導小組中國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聯絡室;成立了招投標及對外經濟活動協調小組;著手在全所上下建立一套覆蓋每一位職工、滲透每一項工作領域的全員監督體系;在全所大力推進廉潔文化建設。
堅持“人才強所”,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
為有效解決人才與任務繁重之間的矛盾,所領導班子加大了對人才總量結構的調整力度。2006年共引進有發動機主專業及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畢業生58名,其中博士后3名、博士1名、研究生17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占到了近30%,博士引進實現了零突破,研究生引進人數為歷年之最。同時,在與上海交大聯合培養工程碩士、與南航聯合培養在職博士、與昌航聯合開辦發動機專業本科班的基礎上,與湖南大學共建“湖南大學力學與航空航天學院”,聯合舉辦工程力學工程碩士班。
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非航空產品發展
研究所提出了“十一五”非航空產品發展目標,即:“十一五”期間非航空產品年利潤增長率不低于12%,到2010年民品年產值達到1.3億元,自主經營收入占到總收入的30%以上,并從三個方面積極推進民品工作:一是繼續加大對投資企業的規范管理力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切實增強企業的經濟運行質量和持續發展能力。截至2006年底,我所獨資、控股和參股企業全面完成了職代會確定的目標。二是加大了產品結構調整力度,大力開發具有潛在市場的新產品。三是注重整合、歸集已掌握的技術,大力將技術轉化成產品并推向市場。2006年研究所地面燃機的市場開發取得重要突破,簽訂了6臺套燃氣輪機供貨合同并正式提交部隊,這標志著研究所以航空技術為支撐,在獨立自主開發燃氣輪機產品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同時也為研究所湖南航翔燃汽輪機有限公司燃機產品產業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創新舉措,開拓思路,著力提升基礎管理力度
一是強化研究所的發展戰略研究,成立了戰略發展論證研究部,加強對研究所發展戰略、發展方向、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等問題的研究。二是大力推進六西格瑪管理,僅2006年就投入經費約46.2萬元人民幣,培訓綠帶99名,黑帶4名;完成六西格瑪綠帶項目54個、黑帶項目4個,創效益550萬元左右。三是在科研管理中大力推行五級網絡圖管理,明確總師(副總師)、主任(副主任)設計師(試驗師)、主管設計師(試驗師)、設計師、技術員各級各層次人員的職責和任務。四是建立互聯事項協調制度,構建科研生產“綠色通道”。針對研究所領導層、機關管理工作中存在協調、配合、溝通不夠、辦事效率不高等問題,由主管科研生產的所領導召集各黨政主要機關定期召開協調會,統籌利用人、財、物、信息等各種資源,及時解決科研生產等工作中的難點問題。五是在網上展示中層干部業績,使每個干部的工作置于全所職工的監督之下,促使干部“不但要能做事,而且要用心去做事”,做到業績透明化、公開化,也使干部考核更加量化、公正。
大力推進研究所文化建設,提升研究所核心競爭力
召開了研究所文化建設工作動員大會,成立了以所長、黨委書記為正副主任的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和文化建設推進委員會,制定下發了《中國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對研究所文化建設進行了全面動員、安排和部署,進一步明確研究所文化的本質內涵、意義、目標和實施途徑,同時制定了一系列推進研究所文化建設的措施,在研究所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建設氛圍。一是自下而上,初步提煉出了研究所精神、價值觀、使命、愿景、發展戰略、團隊理念和科研精神等文化理念要素,并按集團公司要求對原有的《形象視覺識別系統》進行了修改完善。二是在辦公大樓、試驗區、職工活動中心及單身公寓樓頂安裝了包括集團精神、集團理念、研究所質量方針等在內的文化建設大型戶外標語牌。三是將各基層單位自行總結提煉的本單位的價值觀、發展愿景、質量理念、團隊理念、行為準則等,統一制作成基層單位文化建設宣傳牌掛放在科研辦公大樓走廊兩側的墻壁上。四是結合研究所特點,廣泛深入開展了創建“學習型研究所,爭做學習型員工”的活動。第三研究室被評為“中央企業學習型紅旗班組(科室)”,研究所還在省國防技術工業辦公室作了創建“學習型組織”先進典型發言。五是先后舉辦了“告別不文明行為”和“責任勝于能力”演講比賽,召開了首屆科技工作會議,舉辦了首屆創新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事跡展。六是開展了廉潔文化、安全文化和質量文化建設。征集了安全文化宣傳標語和口號,開展了“廉潔文化”課題研究,編發了研究所《質量文化手冊》,提煉出了“關注顧客、專注過程、改進改善、細化優化”的質量方針。
“四好”領導班子的創建有力地推動了研究所的科研生產,研究所重點型號、重點任務及其它各項工作得到全面推進,開創了“十一五”工作新局面,邁出了實現建設“創新型中國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目標堅實的一步。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