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第五九研究所,是一個以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研發為主的,基礎性、公益性科研院所。“十五”以來,該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兵裝集團公司“科技興司、建設科技創新先導型企業、創新型企業集團”等戰略牽引下,堅定不移地走材料工藝技術的集成創新之路,突破了傳統基礎性、公益性科研院所的若干發展瓶頸,正在實現快速發展:
——自然環境試驗技術已經確立了在行業的領軍地位,在行業已具備相當的影響力。
——以大無畏的膽識進入彈藥領域,磨礪5載,集多項技術之大成,終有所得。
——“十五”至今,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22項,其中國家級成果獎2項,申報各類專利16項;成果轉化率達50%以上,為20多家企業解決了上百項技術難題和工藝瓶頸。
——科研課題已覆蓋總裝、國防科工委、國家科技部、各軍工集團,為裝備研制提供功能材料和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服務。
2007年3月,五九所喜獲“國防科技工業工藝創新先進集體”殊榮。5月,又被重慶市科委和教委授予首批“重慶市科技成果轉化示范中心”稱號。
技術立所精準定位
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五九所憑借當時國內一流的系列成形技術、車用陰級電泳技術,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創造了可圈可點的業績,直接促成了該所的繁榮和輝煌。但也是在市場化的進程中,該所的主要精力發生了偏離,眼光更多地停留在對經濟規模和利益指標的追逐上,科研研發投入減少,技術進步遲緩,很快便喪失原有的、技術上的先發優勢,研究所的科研、生產經營危機四伏,陷入低谷。“由技術而興,又由技術而衰”,在刻骨銘心的痛楚中,2002年,所里牢固樹立了“科研興所”的辦所思路,確立了依靠科技創新,培育核心競爭力的指導思想,實現了研究所主業發展的回歸。
2003年,五九所抓住機遇,以自然環境試驗、隱身材料及工程化應用兩個專業為基礎,著力建設該所科研的核心能力,構建了該所全新的科研試驗體系。
2004年,為順應國防工業“提高國防科技工業的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的發展趨勢,五九所將科研的超前意識、創新能力、系統集成能力等觀念引入科研開發工作,對全所近十個專業發展方向進行結構調整、歸并、融合。
2005年,在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科技興司”、“科技創新先導性企業”等戰略牽引下,五九所將2002年提出的“科研興所”進行升華和具體化,提出了實施“技術立所”發展戰略,立足集成創新,強化核心技術研發。
2006年,五九所“八大核心技術”體系初見端倪,集成創新成效顯著。五九所已由在原兵器工業部無足輕重的研究所,轉變成擁有1個國家級技術中心,三個省部級技術中心的科研單位,成為兵裝集團公司不可或缺的骨干研究所。
同時,該所還通過獲取各種資質,拓展了發展空間,“十五”至今相繼通過了質量體系認證、軍工保密資格認證、國家和國防實驗室認可、計量資質認證、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認證。
集成創新挑戰觀念
“十五”初期的五九所,專業面廣而發展的深度不夠,系統集成技術匱乏,直接導致科研對產品生產的支撐力度不強,配套層次低下,不能成系統地解決產品在材料和制造技術中的難題,從而成為制約研究所發展的瓶頸。另一方面,所領導班子又敏銳地看到產品的發展迫切需要工藝和材料的集成技術來支撐,而經過“九五”科研工作的積淀,五九所各專業間互融的基礎和條件已經成熟。市場在呼喚,發展在召喚,五九所以“保軍報國”的使命感和“強所富民”的責任感,以發展眼光求得創新觀念,以“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執行文化理念推進創新行動,在專業結構的調整和重組中實施技術升級換代的集成創新工程。
專業結構的整合必然帶來觀念的碰撞,人、才、物等資源的重新配置,必然觸及利益的調整和分配。一時間,所里思潮涌動,人心浮動。但是所班子以高屋建瓴的戰略眼光看到一旦脫離了技術的集成和創新,五九所難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將始終處于國防科技工業邊緣化的地位,研究所的未來岌岌可危。所班子在統一思想認識后引導全所干部職工開展“五九所發展定位”的大討論,各專業也針對專業的發展方向,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進行深入的、幾上幾下的分析、研討。很快,全所上下統一了思想和行動。短短幾年,五九所的科研開發體系由原10個專業調整重組為3大強勢專業,3個特色專業共6大專業,8大核心技術構成的科研開發體系。科研研發實現了單項技術向多技術集成的轉變;實現了從單純的材料工藝、試驗測試研究向產品設計領域的延伸。
五年前,該所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彈藥專業,只是在彈箭的功能材料研究上掌握了一些單項的核心技術,彈藥研發的人才隊伍還相當弱小。所領導班子牢記“保軍報國”的神圣使命,在兵裝集團公司“科技興司、軍品立位”戰略指導下,果斷決策,提出整合所內優勢專業,引進彈藥人才,聯合企業院校共同開發,走集成創新之路發展先進彈藥事業。這項開先河的事業,傾注了所班子和全體干部職工的心血,短短幾年就取得了快速發展,逐步在行業中嶄露頭角。集成創新 ,是該所對“謀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最好詮釋。五九所彈藥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靠的正是“敢為人先”的創新膽識,以大無畏精神在新的技術領域揚長避短,實現了自我發展的超越。
集成創新有容乃大

五九所領導班子一致認為,集成創新必是以共同愿景為前提,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真誠合作后的多方共贏。在集成本所內部各單項技術的同時,該所選擇了“產學研”結合的方式,走出去、引進來,與高等院校、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開放式合作關系,強強聯手,共謀發展。
在某測試技術系統的研究與建設中,該所與國內數家高校、科研院所精誠合作,將他們先進的測試理論和評價方法集成到該所的材料研究中,集成多個學科的優勢技術,突破了數十項技術難題,建成了國內唯一的某性能測試系統,取得了多項突出的技術成果,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空白。
在某彈藥的聯合攻關中,該所用先進材料及工藝技術,整合了國內某高校優化設計的理念及國內數家彈藥制造廠家的驗證、制造的條件和經驗。雖然合作各方有明確的責、權、利,但在合作過程中,五九所不計得失,主動為合作單位提供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如某廠的彈藥裝配場地缺防爆裝置,五九所把價值20多萬元的防爆空調、防爆除濕機等裝備搬到現場,改善試驗條件;某廠經多次試驗,始終不能解決攻克一技術難關,五九所派出技術人員與該廠共同研究改進方案,除該廠外,五九所也積極開展相關的驗證實驗,最終解決了該技術難關;某廠具備有關試驗的試驗平臺,但缺少檢測的測試元件,五九所也無償給予提供,沒有耽誤一天試驗。
合作各方的責、權、利是明確的,也是相對的,為了共同奮斗的大目標,五九所用“容”的胸懷,贏得了合作方的認同和配合,“產、學、研”的各方在共同的平臺上,見仁見智,集成創新結出了技術的碩果。
集成創新方法獨到
“集成創新,不是單項技術的簡單組合,而是系統性能質的飛躍。”為了達到這一研究目的,該所在集成創新的科研方法上有獨到之處:
首先是實現了研究原理上的創新突破。目前國內外在某彈藥的研究上常規的作法是采用串聯式結構。該所經大量科學試驗,成功地實現了并聯式結構研究原理的實踐驗證,突破了串聯式的技術局限,達到了最佳增程效果,同時還降低了串聯式結構帶來的高昂成本。目前,該所已成為國內外唯一采用并聯式結構而產品主要技術指標國內領先的單位,已將多項成熟的、低成本制造技術用于產品組件研制,既保證了集成后產品技術的可靠性,又使產品在研制階段就具備了良好的低成本特性。
其次是采用多因素-單因素排查和驗證法,由總到分、再由分到總,科學地尋求技術解決方案。影響產品性能和技術參數的原因往往是系統而復雜的,有原理上的,也有工藝上的、材料上的,因此,技術的拆分尤其重要。該所在研究過程中把復雜的多因素技術難點拆分成單因素,對每一個單因素進行分析排查,當單因素上的技術梗阻點找到后,便開展多個解決方案的研討,排除不可行的方案后,即著手成熟方案的驗證試驗,并在驗證中不斷優化設計,直到技術問題的解決。單因素上的單個技術問題逐一解決后,再逐級向上綜合,多因素的技術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在某產品的研制試驗中,該所共分解了7、8個部件,10多個因素,反復進行多因素-單因素拆分、排查、攻關,單因素驗證-多因素集成驗證,方案不斷得到了優化。目前此方法已在該所集成項目中廣為推廣應用。
第三是“頭腦風暴”開拓思路。在方案討論中,項目組成員在項目總師的帶領下,進行充分討論,對技術方案發表意見與看法,提反對意見者、或者持“異端學說”,都不會被招致異議,相反有創新思維的,被驗證取得技術突破的,還會得到所里的重獎。這極大地激發了項目組成員對問題的探索,事實恰好證明,許多復雜問題的破解方向正是在這種激烈的爭論聲中逐漸清晰、明了。該所用這種方式鼓勵創新思維,發揮項目組的群體智慧,破解了一個個技術難題。
集成創新管理出新
技術的集成性和管理的集成性在該所集成創新的過程中始終相生相伴。無論是是單項技術向多項技術的集成,還是單純的材料、工藝、試驗研究向產品領域的拓展,都需要克服傳統共性技術單一的研究、開發、應用的管理模式,按集成性的管理模式進行全過程的管理。
一是將產品管理模式引入過程管理,強調產品文化的規范性。產品管理在企業里并不是新鮮事,但在一個以技術基礎、工藝材料研究為主的研究所里絕對是管理理念上的變革。該所在技術集成項目和產品研發項目中建立工作例會制度,實行“項目預驗收和預答辯評審制”等過程管理制度,加強對技術狀態的管控,初步形成了產品管理的雛形。大力倡導產品管理和產品文化,加速了該所集成技術研發水平的提升。
二是組織跨部門、跨專業的技術攻關及管理團隊,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創新團隊以項目為紐帶組成,是“產、學、研”模式在所內的縮影版。“團結、協作、責任、榮譽”是團隊成員共同的理念,它是由專家帶領的、跨專業的、高協調性的研發或管理隊伍。研發團隊重學習、交流、取經,抓驗證、總結、提高,及時激發潛在的靈感,大膽突破原有設計思維的局限,加速了研發過程。在該所集成創新的征途中,涌現出多個優秀的創新團隊。在職工代表大會上對創新團隊進行表彰獎勵足以見得創新團隊對集成創新事業的貢獻,“集成創新靠創新團隊來實現。”已成為該所所領導班子的共識。
三是用考核和激勵政策推進集成創新。在將系統集成理念引入科研工作以后,該所對技術集成項目給予了政策上的傾斜。同時為了保證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得到實質性的提升,該所在科研項目的不同階段實行層次分明的考核和激勵政策,分立項、鑒定驗收、工程化應用、對核心技術的支撐力度四個方面實施考核、激勵,有效地避免了重立項、輕研制;重成果、輕應用;重單項,輕集成的研發傾向。該所還高度重視成果管理和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對技術研發上的創新成果和專利的成果完成人給予物質上的重獎。如此種種,用政策保障了技術集成創新的永續推進。
技術創新人才為本
創新的時代也是創新人才的時代。該所積極搭建人才培養平臺,用事業的平臺吸引人,用優越的工作條件留住人,更用成長的土壤造就人。近年來,該所建立了“人才雙通道”機制,制定了《五九所學術帶頭人管理暫行辦法》、《五九所后備學術帶頭人管理暫行辦法》、《五九所技能帶頭人管理暫行辦法》,并開展了首屆評選活動,為專業技術人員增強進取意識,快速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還取得了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資格;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良禽擇木而棲”,近3年來,該所共吸引和培養了碩士以上專業人才50余人,推動了人才資源向核心優勢專業的集聚,為科研隊伍和管理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該所主要專業領域的一些專家在行業內已有相當的知名度,增強了該所的研究實力和創新能力。
技術創新硬件作保障
集成創新項目需開展大量的試驗和驗證,對測試手段和條件的要求較高,近年來,五九所抓住機遇爭取國家研制保障條件建設投入,極大地改善了科研試驗條件,滿足了開展集成創新項目的硬件條件需求。同時該所還利用這些手段條件,與北京科技大學、美國TA公司、日本耐候試驗中心、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等國內外的研究機構成立聯合實驗室,開展聯合試驗研究,為集成創新項目搭建良好的硬件平臺。
技術引領發展,創新書寫未來。在“技術立所”戰略的牽引下,該所憑借對“保軍報國”使命的執著追求,以創新觀念推進創新行動,以強強聯合拓展創新平臺,以集成創新快速突破核心技術,綜合科研能力快速提升,對兵裝集團主導軍品乃至國防科技工業的支撐力度不斷增強,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向國防軍工骨干研究所的目標邁進!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