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強調:“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要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要使我們的國家在21世紀從文化大國變為文化強國,就要著力構建中華主流文化。
歷史讓構建中華主流文化變得迫切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為什么構建中華主流文化今天顯得如此迫切?從根本上說是歷史造成的。
1840年到1919年,中國的主導思想是向西方學習,認為只有學習西方才能迎頭趕上,我們向西方派遣留學生,搞“洋務運動”,購進國外的先進武器等等都是其表現。中國主導思潮變化的轉折點是1919年凡爾賽和會。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開始時中國宣布中立,因為中國人覺得在歐洲打仗離中國很遙遠,跟我們關系不大。但戰爭打了兩年后,雙方傷亡慘重,英國、法國等國勞動力嚴重匱乏。于是,他們就來找中國人,要求中國向歐洲派遣勞工,并向我們做了許多美妙的許諾,諸如在戰后恢復中國的大國地位云云。中國人相信了他們的話,向歐洲派遣了17萬華工,犧牲了2萬。
一戰結束后,德國被打敗,中國出席凡爾賽和會的代表提出要求把戰前屬于德國勢力范圍的山東半島歸還給中國,這是理所當然的。然而,1919年4月29日,美英法三巨頭做出決定,山東半島不歸還中國,給了日本。消息傳來,中國人憤怒了,北京學生走上街頭,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中國人深切地認識到,“老師欺負學生太過分了”,唯一的出路就是革命。要革命必須批判中國當時的主流文化,因為如果還按照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革命是不允許的。批判中國當時的主流文化是革命的需要,是正確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于歷史原因,我們繼續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實行大批判,這種做法到“文化大革命”時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破“四舊”,徹底地否定過去。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歷史性的決策,國門打開了,中國人走出去,外國人走進來,我們看到外部世界有很多好東西,與我們原來的想象不一樣。我們如饑似渴地學習外國的好東西,使我們的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我們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洋的好,中國的不好;新的好,舊的不好;現代的好,古代的不好。這種觀念在今天的中國社會有著眾多的表現。上述這一段歷史導致了在今天的中國主流文化缺失。今天的中國社會有很多好東西,成就是毋庸非議的,但是也出現了不少壞事。汪道涵同志在世時,我們曾經談過若干次,他把中國的壞事歸結為“四失”:失衡、失序、失范和失控。汪老在講這番話時,我從他眼神里看出了他的憂慮。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構建中華的主流文化。
構建中華主流文化的“兩個需要”
構建中華主流文化是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的需要。中國的封建社會歷時兩千多年,是全世界壽命最長的封建社會。壽命長的根本原因是中華主流文化發揮了關鍵作用。在中國封建時期,朝代可以更迭,統治者可以變化,但是中華主流文化卻始終一以貫之。文化規范公眾的行為,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構建中華主流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需要。在我擔任駐法國大使期間,希拉克總統不止一次對我講述了這樣一個觀點:過去幾個世紀,西方文明、歐洲文明對人類的貢獻為世界所熟知。但是,從人類文明的進程來看,東方文明、中華文明的貢獻是巨大的,沒有這些貢獻,今天的世界文明不會是這個樣子。然而,世界對這一點知之甚少,這是不公正的。在新的世紀里,隨著中國的崛起、亞洲的崛起,東方文明、中華文明一定會對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希拉克總統是西方政治家中少有的熟悉中華文明、東方文明的人士,他的上述觀點是很有見地的。
中華主流文化大體上由三部分組成
我認為,我們所要構建的中華主流文化大體上由三部分組成:
首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毛澤東曾經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遺產。”毛澤東雖然提出來了,但這項工作沒人去做。我認為今天是時候了,要把中華文化的精華發揚出來。
前年底,德勤公司(世界上最大的會計公司之一,全球有13萬人)在北京舉行有500多人包括德勤主要領導參加的晚餐會。對方邀請我作為主賓講話,我發表了一篇講話《正在崛起的中國與世界》,是用英文講的。講話結束后大家提問。有一位人士問了一個問題:“你說中華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我用英文回答說:“We Chinese believe in peace and harmony.”——我們中國人相信和平與和諧。其實,我想說的是,中國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是“化”。隨后,我給對方講了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的故事。我講話后,德勤的主要領導紛紛問我,《三國演義》有沒有譯成英文的,他們要去買這本書,認為這個故事太有意思了。后來,德勤給領導層每人送了一套英文的《三國演義》。德勤的一位高級副總裁對我說:中國應當向世界“出口”和諧,今天的世界太需要和諧了。
“化干戈為玉帛”、“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說到底都是“化”。猶太人在世界各地都沒有被同化,唯獨在中國被“化”掉了,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力量。通過“化”,把一些對立的東西逐漸化解了;通過化,實現了和諧,中國需要和諧,世界也需要和諧。
第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創造了很多好東西。
中國在革命和建設中包括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這些成就都是對中華文化寶庫的豐富和發展,這也值得總結。
第三,外國先進文化的精華。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這種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中華文化在前進過程中不斷吸取各種文化的營養。我們改革開放以來成就巨大,其根本原因是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人類文明成果是豐富多彩的,發達國家有,發展中國家也有。
以上三部分是相互聯系的,也是一個整體。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當然,構建中華主流文化是很不容易做的事情,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因此,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提升也必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不能搞運動。因為那樣宣傳意味太濃,容易引起對方的懷疑和反感。這樣做,又恰恰違背軟實力的基本特點。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要像杜甫那首題為《春夜喜雨》詩中所說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最好的辦法,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作者系外交學院院長、教授、博導)